孔子之稱為先師的原因
(2014-09-11 10:49:33)
下一個
我們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他之所以被稱為至聖的原因,是因為他以仁愛教學生為人,請參攷我的博文〖孔子之稱為至聖的原因〗。但是為什麽被稱為先師呢?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大時代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尤其是當時的農工商階級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孔子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方式,故有意無意地創造一個“士”的特殊階級,也就是使農工商階級可以借讀書去突破階級的不平等的待遇。論語述而篇的一名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故以前師塾老師的學費,稱為“束脩”。簡而言之,他不用革命、僅僅以有教無類而默默地使貧窮的農工商階級的人士與子女以讀書而建立自己的未來,打破自古畄下階級不平等的傳統。(我們的隣國印度沒有出現如孔子一樣的大人物,今日仍有嚴重的階級不等。)而且他創立講學之風氣,創立以六藝教學,並創立“因材施教”的典範,所以後世稱他為先師。我們先分析當時的政治背景與孔子生平,則更可以瞭解孔子的偉大。
(一)時代背景:
孟子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君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可見此時之紛亂。春秋時期是一個政治黑暗、社會紛亂、貧富不均、民生痛苦的特珠時期。為拯救貧窮人家的子弟,故孔子畢生致力於教育,而當時隻有貴族子弟才有錢可以請老師教育,而孔子創立“有教無類”的先例。欲知詳情,請參閱我的博文【時勢造英雄-孔子的時代背景】。
(二)孔子生平
甲)自幼喪父,又在童年時喪母。年輕時代的孔子是好學不倦的孔子,在他十歲左右,就和同齡的朋友一起玩祭祀的遊戱,可見他自小就注重“禮節”。在他成人之後,就遇到貴人相助,而由魯君資助去周天子處學禮,也就是畄學去學禮,回魯國之後,他的學生數目也增多了,由此可見,孔子在年輕時就接收學生了。詳情可見我的博文【好學不倦與學禮於周的孔子】。
乙)據史記與論語記載:在孔子三十多歲時,他告訴齊景公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守“君君、臣臣”之道,所以他畢生就遵循這個簡單的道理,在他從政不久後,就被賞識而升為大司寇(大概相等於今日之司法部長)。詳情請閱我的博文【堅守君君臣臣為政之道的孔子】。但因為他不滿魯君與大臣季桓子兩人沉醉於歌舞,就毅然辭職而周遊列國。堅守自己的原則,辭去高位而離開,是給他的學生最好的榜樣,他的以身作則,自然就得到學生的尊敬。而且由於做過魯國的高官,故深入了解對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原則,所以他提創六藝教育,六藝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門學問,使學生接受通才教育。詳情可以參閱我的博文【由孔子的六藝教育論霧霾與水汚染】。
丙)57歲的孔子就開始他的周遊列國,雖漂泊十四年之久,但得不到重用。雖然如此,但孔子借此機會教導他的學生,宣揚他的仁道。在孔子死後,有許多學生為他守喪三年、以祀念父母之禮待之,可見學生對他的尊敬。這十四年的每日相處,故他對學生都很了解,自然就容易因材施教了。詳情可見於我的博文【周遊列國的孔子】。
(三)後世尊他為先師
他的堅守“有教無類”的原則,並創立以六藝教導學生的方針,用因材施教與誨人不倦的教育方式,而且也是曆史上大規模廣收學生的第一人。後世為了紀念他在教育界中的偉大貢獻,尊他為先師。
茲將孔子稱為先師的原因分析於下:
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教無類:
他創立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於是建立了我國基本教育的模式,在論語衛靈公篇有此記載-子曰:“有教無類”。而在當時的經濟是很窮困的,孟子形容在戰國時農民是“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故接受教育僅是貴族子弟而已,孔子也不在意貧窮的學生交不起昂貴的學費,他的學生顏淵就是最好的例子,顏淵家貧如洗,生活都成問題。在論語述而篇有此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可見當時孔子僅收取貧窮學生非常薄少的學費而已,是我國曆史中,促使學術民眾化的第一人。由此種教育方式,可以使貧窮子弟由讀書而跳出“終生苦”的困境,而進入所謂士的階級,再為大眾服務。故在論語有-曾子曰:“學而優則仕”的記載,就是指窮貧子弟可以由讀書而為仕,漢朝時更建立科舉製度,使學而優則仕之製度化,我國就永遠罷脫了階級不平等的陰影。最好的例子就是:台灣的國民教育,不分貧窮富貴,一律得接受免費教育,而上屆領導陳水扁出身於農家,列為三級貧戶(極貧),但接受免費的國民教育後,以他的聰明與讀書努力,進而選上總統的高位,這就是今日之有教無類與學而優則仕的最佳例子。此例充分表現出孔子的胸襟,與他不愧為我國“先師”的最重要原因。
乙)曆史上、孔子以六藝教學生的第一人:
因為孔子當過魯國的大司寇,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長,故對如何治國與如何平天下有深入的了解,他認為一定要有全盤的了解,才能作政治上的正確判斷與決定,所以他以培養通才為教育目標,而不是僅僅學習一樣東西而已。他不希望教出來的學生僅是一件工具而已,所以他曾說過:“君子不器。” 故他提倡以六藝教育學生,六藝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受了六藝教育的學生對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才有正確的方向感,否則會造成大錯。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書中有此一段:“但以六藝教一般人,使六藝民眾化,實始於孔子。” 所以無疑地,他是我國創立通才教育的第一人,因為儒家以治國平天下為教育目標。
六藝的名詞對當今現代世人並不熟悉,但以現代術語解釋,就可以明白孔子乃一真的有心為世界大同努力的人。用現代術語,六藝可以為:1、詩、就是文學與韻律,使人多接觸大自然。2、書是尚書包括周書與商書,等於現代人讀的曆史。3、禮是周禮,等於現代的法律、文化、祭禮、家庭秩序等。4、樂是音樂,等於現代的一切藝術修養。5、易在當時僅是易經而且,不包括易傳或十翼。因當時的周易,為三周編?,僅是一哲學而已,,故易等於現代的中國國學。要平天下者一定要了解國學,因此哲學不同於西方哲學多多。6、春秋,孔子所在的時代就是春秋。所以春秋就等於今日的世界新聞,治國平天下者一定要關心時事。
有此六藝的通才教育後,對天下之事,才可以作出快速且正確的決定。由於孔子曾居魯國高位,了解治國平天下者一定要通曉一切才可作明確的決定,故儒家之教育著重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尤其在現代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國與國的衝突的機會大增,故更應注重通才教育。而現代教育背道而馳,雖術有專攻,但此訓練不夠領導國家與世界。譬如亞洲各國隻注重高科技的產品製造,而忽略環境的汙染,所以有霧霾與水源汙染,請參閱我的博文【由孔子的六藝教育論霧霾與水汚染】,這就是不重通才教育的結果,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此遠見,不愧稱之為“先師”。
丙)是第一位大規模收學生
在馮友蘭之“中國哲學史”p、72 中有:“故大規模招學生而教育之者,孔子是第一人。以後則各家蜂起,競聚生徒,然此風氣實孔子開之。” 在 p、70 中亦有:“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眾化的,以教育為聀業的“教授老儒”。在司馬遷所作的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也有如此的記載:“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由史記可證孔子的確有大規模招收學生。
再看今日世界各國之國民教育,除了幾個貧窮國家外,都規定其國民一定要接受基本教育,至少使他們步入社會後可以自立,而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此觀念、並且將此觀念用行動去實踐它,實在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人。由此可見,後世稱他為先師,是極有道理的。因此,他其實也可以稱為世界的先師。
丁)他的因材施教
孔子雖有許多學生,但對大多的學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如在論語先進篇有孔子對他的學生分類如下--1、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2、言語:宰我,子貢。3、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而同時在先進篇也有記載了孔子對他的學生的分析: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回也庶。由上麵之兩段記載可見,孔子對他的學生有深入的了解,而唯有深入了解後,才能因材施教,如此才會有效果。另外有一孔子的因材施教之例,就是每當他的學生問仁於孔子時,據論語的記載,孔子都有不同的回答。這就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與才智都不相同,而且他自己是每天都一心一意求仁,故孔子都為他們量身訂作的“求仁之方”。
縂之,先了解學生的才能與個性,再量身訂作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或人生方向,如此的因材施教才有效果。如此可知,孔子真是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不愧為古今中外的“先師”。
被當作聖賢的奴隸主,欺壓和奸殺被認為是卑賤小人的奴隸,是神聖的社會規範,稱之為“禮”。
孔聖人研究出了一整套欺騙奴隸,壓迫奴隸的思想體係,稱為儒學。
後來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覺得原版的儒學太過邪惡,進行了改良。但卻被原教旨主義的儒家學者大加批判。認為原版的儒學是最好的,“吃人”的文化體係和道德規範是民族傳統和瑰寶。
孔聖人攜原始的儒學思想,在列國跑官,成了中國官員跑官的鼻祖。其跑官的曆史故事,為後世津津樂道。
《有意思,經典珍藏小人書:孔老二罪惡的一生(組圖)》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683538-1.shtml
弘揚儒學,非常好!俺尊敬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