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苑思辨錄

發布自己的各種觀點,以求與人共享有益的思想。
正文

對方舟子《批評中醫》之批評(九)續13

(2014-03-03 16:40:07) 下一個

  7、藥物是否有效需要做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安慰劑對照研究”的提出,是上個世紀的第55年才有的事,而西藥的曆史是早於“安慰劑對照研究”的曆史的,所以,“藥物是否有效需要做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是1955年以後才出現的對新藥的要求。作者用這種1955以後才出現的對新藥的要求來要求已經使用了上千年的中藥,顯然,如果他是在執行政府規定,他就弄錯了對象,如果他是在提學術要求,他就說話的語氣和口吻不對。顯然上述兩者都不是,作者在這裏沒有能力說這種話,因為他不是政府藥品管理機構,也沒有權威說這種話,因為他不是藥理學權威專家,我之所以這麽說,因為方派經常使用的一種伎倆是他們在傳播國際權威學術機構的認可的知識,不知作者在這裏傳播的這種關於要對所有的中藥的藥效施行經過安慰劑對照研究後決定認可與否的知識是出自於哪個國際權威學術機構的認可?在我看來,在學術上提議對部分中藥的藥效進行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未嚐不可,但關於中藥有效無效的結論應當在研究之後再下,而不是在未作具體研究之先,就一般地否定了中藥的有效性。如果在研究之先就有這種觀點,叫做先入為主,如果還要傳播這種觀點,就叫做造謠生非。);
 
  即我們常說的心理作用,安慰劑效應在很多疾病中非常明顯,經常起到
作用(這種情況,對中西藥都合適,而且做沒做安慰劑對照研究,並不影響實際治療過程中藥物會對患者產生心理安慰作用。把不是隻有中藥才會產生的心理安慰作用專門針對中藥說事,其惡意顯然,善意無有,不公正啊。)。
  8、中藥的副作用並不比西藥小(說藥物的副作用的大或小,是一種口語化的東西,因為它隻強調了副作用對人體的傷害或妨礙程度,卻沒有提及副作用的性質,比如,鏈黴素可導致而耳聾,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初期甚至都可能感覺不到這種副作用,你說是大還是小?中藥的副作用的性質與西藥的副作用的性質確實不同,中藥可簡單的分為兩大部分,植物藥和礦物藥,礦物藥的副作用的性質與西藥相同,在中藥記載中,大部分的礦物藥都是有毒或劇毒的,一般人們說中藥副作用小,不是針對礦物藥而說的,主要是針對植物藥而言的,常用植物藥除少數有劇毒外,大部分都隻有寒涼溫熱的偏頗,因而沒有記載為毒性,因為這大部分的因為寒涼溫熱的偏頗而致的副作用基本上都是可逆的,治療結束後,一停藥,一般很快就會恢複原狀。從這個意義上說藥副作用小,並沒有什麽原則上的錯誤。),隻不過中藥根本沒有做毒理研究(這是瞎話,你可以說中醫藥沒有毒理實驗研究,但你不可以說中醫藥沒有毒理研究,如果中醫藥沒有毒理研究,那麽多的有毒中藥中醫怎麽可能把它們標示出來?研究的方式不同而已。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例,現代藥理毒理學在其所研究的範圍內證明,其中所載關於中藥的正常醫用用量與致毒用量的記載,大部分都是很準確的,沒有毒理研究,怎麽可能做到這一點。[1]),中藥不告知病人副作用(中藥一般不具有西藥嚴格意義上的副作用,隻具有中醫的辨證不準確或用藥不妥而導致一些一過性的可逆的不適,所以一般中藥方劑沒有像西藥說明書那樣的副作用告知書,如果所使用的中藥具有西藥嚴格意義上的副作用的話,中藥是一樣要告知病人副作用的,而且在藥政管理上比西藥還要嚴格。),不像正規藥品副作用無比詳細(這是由西藥的副作用的性質本身決定了的,不能把這種要求強加的沒有這種性質的副作用身上。)。
 
  這是中成藥欺騙老百姓的另外一個卑鄙伎倆,大家看看人和西藥的說明書,
副作用嚇死人,但是中藥卻從來不寫,這是因為很多根本就沒有進行副作用研究,
或者故意不告知。讓普通人以為中藥沒有副作用,實際上如上所說,副作用往往
比單體正規藥物大得多。(我想中成藥並沒有要欺騙老百姓,中成藥的說明書,本身是寫給中醫師的,一般老百姓,未必能看懂其真實的含義,它的適應症,它的使用注意事項,都寫得很明確,但這種專業用語往往被當做了日常語言來理解,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好的現象的發生,但這不是中醫藥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和藥政管理的問題。至於作者說中藥根本就沒有進行副作用研究,和中藥副作用比單體正規藥物大得多,純屬無稽之談,我在上文已經指出,現代中藥藥理毒理研究證明,中藥的飲片存在形式比中藥單體的存在形式要優越。


[1] 由於手頭資料有限,不能精準的告訴讀者出自何處,但有興趣這,可有參看沈丕安先生所著的《中藥藥理與臨床》中的相關章節,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月北京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