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采訪了幾個醫生,根據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列出了導致兒童性早熟的“食物黑名單”。加上幾年前北京兒童醫院醫生開的單子,這下黑名單的隊伍可謂空前壯大。
等等,“根據自己的臨床診療經驗,發現這些食物比較可疑”?
如果讓全國所有和兒童性早熟有關的醫生每人開一個單子,我真懷疑還有沒有孩子能吃的東西。看來,這些所謂經過係統化訓練的醫生,動輒教授、主任醫師,腦子裏似乎完全沒有“對照組、相關性、混雜因素”等科學概念,憑自己的個案“診療經驗”就敢開單子,頗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
鵪鶉蛋、鴿子蛋或其他鳥蛋在相同重量的情況下,總體營養價值和雞蛋差異並不大,隻有個別維生素、礦物質有少許差異,但這與性早熟並沒有關係。至於“興陽”、“大補”等中醫概念,很遺憾,既無可靠研究證據,也無法用科學解釋。
實在無法理解羊肉怎麽入選的,僅僅因為有幾個性早熟的孩子喜歡吃羊肉串嗎?“性燥”這樣的解釋同樣無法被科學體係驗證。至於蝦皮的案例就更離奇了,吃一次蝦皮就導致複發,這功效堪比打一針激素。
內髒的說法也是來自一個病例,一個孩子吃了一個牛腰子就有性早熟特征了,無法理解這樣的診斷是怎麽做出來的。
禽類當然就是指“速生雞”了。速生的原因並非“快速生長劑”、“促熟劑”,而是良種選育、優化飼料、良好養殖條件等因素,用所謂的激素或者促熟劑反 而會產生不良後果。目前發達國家最好的養殖技術可以實現32-35天出籠,我們的“42天雞”已大大落後。詳情請參見果殼網文章《雞兒長得快,全靠激素帶?》
當然養殖動物可能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激素,並不會導致性早熟,抗生素殘留本身也並不是此處問題核心。
醫生說蜂蜜、蜂王漿裏麵有激素,但既沒有說是什麽激素,也沒有說激素的量。其實但凡動物產品都會有痕量激素,要不然動物怎麽生存——但是,激素是用來調節身體運行的分子,需要精準投放,哪有大量分泌到體外再重新吃回來的道理呢。蜂蜜中激素極微,蜂王漿激素同樣極微,含量比雞蛋裏的激素都低得多。為啥吃雞蛋不擔心,喝蜂蜜就擔心呢?
首先,“大補”的概念無法被現代科學證明。其次,牛初乳裏的激素水平比一般牛奶高,但和人初乳的水平相當。如果人初乳不導致人的早熟,那麽牛初乳也不會。國家規定嬰幼兒奶粉中不得加入牛初乳,主要原因不是性早熟,而是初乳的品質不穩定,產量低,不利於規範化生產。
醫生說反複煎炸的油會氧化變性,所以會導致性早熟。我要笑哭了好嗎?氧化變性和性早熟怎麽拉上關係的?化學老師和生物老師一起哭暈把。
但這條本身至少是沾了邊——罪魁禍首不是油脂本身,而是肥胖。肥胖是性早熟的高危因素,因為人體內積累的脂肪會促進雌激素形成。
醫生說蛋白粉主要是大豆蛋白,其中含有大豆異黃酮是類雌激素,會導致性早熟。那豆腐、豆漿咋辦?其實大豆異黃酮含量相當低,更何況它隻是類激素,和 真正的人雌激素比起來作用差1000倍,正常食用不會性早熟的。其實更簡單的辦法是看豆腐坊老板的孩子喝豆漿吃豆腐有沒有性早熟的。關於大豆雌激素的更深 入討論,參見果殼網文章《男人不能喝豆漿嗎?別逗了》
說DHA和蛋白粉裏麵如果添加了激素就可能導致性早熟,這句話倒是沒錯,但這一槍也夠歪的。試問什麽食物裏添加了性激素不會導致性早熟?
碳酸飲料本身並不導致性早熟,有幾個孩子小時候沒喝過汽水的?問題是如果用飲料代替水,裏麵的糖會導致肥胖,進而誘發性早熟。這是糖的問題,就算不是碳酸飲料,用果汁或者果汁飲料代替水,一樣會有問題。
至於說功能飲料多含有激素,這可真是赤裸裸的造謠了,一些號稱提神的飲料隻是加了咖啡因而已。
這條算是最接近正確的了,但主要原因還是吃太多導致肥胖。如果避開了奶油蛋糕卻隻是換成了別的高熱量食品狂吃,還是不行的。
還有許多東西因為醫生發現某幾個患者都用過、吃過,於是就上了黑名單,比如兒童醫院“黑名單”,這裏不再一一解釋。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否認“某個孩子喜歡吃XX,然後性早熟了”,但得出“XX導致性早熟”至少需要回答:吃XX和不吃XX的孩子發生性早熟的概率是否有顯著差異?醫生成天接觸的都是病人,用統計術語描述就叫做“偏態分布”,由此直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失真的。解決這一問題,醫生的個人經驗不能作為依據,需要嚴格設計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
而如果用“寧可信其有”來辯護,那你啥也別吃了,因為我很可能會能找到“好幾個性早熟的孩子都喜歡吃”的證據。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