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古代陶瓷的鑒定技巧

(2017-07-03 05:51:03) 下一個

 很多朋友包括鑒定專家都曾談論過一個話題——陶瓷最難鑒定也最容易鑒定。如今,這種說法又變了:陶瓷最難看了,書畫最容易鑒定。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格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真假難以辨認,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鑒定感覺如霧裏看花一樣。如何鑒賞中國古陶瓷?

 
      仿古瓷鑒定專家崔可輝教授為廣大藏友指點迷津。崔老師坦言,他就講一種方法,其核心問題就兩個字:自然。

 

    經實踐檢驗,鑒賞中國古陶瓷要從瓷器痕跡上來分析。

 

       使用痕跡:瓷器傳世的最好見證
 
       判斷一件東西的真偽,光從釉、器型、紋飾、燒造方法等傳統鑒定方法出發還不夠,我覺得用一些痕跡的方法來輔助鑒別,很有必要。

 

        比如說傳世的東西一定要有傳世使用的痕跡,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凡是流散在民間的東西,它的經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這和故宮不一樣,故宮依然有很多東西非常光鮮,那是在特定的環境中保存的,這些東西我們很難見到,也很難摸到。在判斷傳世品當中,自然使用痕跡是我們鑒定的一個重要方法。

 

        什麽是正常的使用痕跡,什麽是人為的使用痕跡,在摸索中大家會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沒有問題;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經過幾個來回以後,就會總結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區別痕跡的方法,這樣再鑒定才會有意義。

 

      工藝痕跡:各個曆史時代的縮影
       工藝痕跡應該說是非常複雜的,也非常難搞懂。元代以前老窯瓷器,裏麵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來的。在拉的過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跡,或深或淺,因器型、窯口、生產地域不同而定。

 

        我現在的體會是有很多氣孔痕跡、褶皺痕跡在一些粗製仿品器物上過於集中,比如拉坯以後就人為製造一些褶皺痕跡或者是氣泡痕跡,不是很均勻很自然。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複雜,到今天為止,我幾乎沒有見到一件現代仿品的底足是這麽樣的,我講得都是小件器物。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盤碗,平切足成直角,燒出來以後平切足的內部向裏收縮,幾乎成為一個拋麵八字形,這種東西怎麽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邊支撐燒的,裏麵是一個八字形,大多見於出土。

 

       出土痕跡:曆代瓷器出土的鐵證
        出土痕跡是一個很重要的痕跡,這個痕跡把握起來有很多的困難。同樣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內蒙的土、東北的土是不一樣的,南方的土,比如說四川、重慶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樣,土質都有很大差異。

 

        首先我們了解人為附著的方法。一是膠粘,無論它是用乳膠、雞蛋清,或是其他現代化的材料來粘合,都需要一層層地粘,粘完以後不能暴曬,一曬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陽台或犄角旮旯裏,慢慢陰幹,水分自然揮發,揮發以後撣掉的就撣掉,撣不掉的就永遠附著上麵了。這種附著的層次是不清晰的。

 

  還有一種方法是埋在地裏,埋個三兩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沒有,少,這是因為人們的浮躁,埋了這麽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們說民國的東西,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瓷器、玉器、銅器都非常的精到。雖然大清朝不複存在了,但那個朝代對這些匠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匠人們的心是靜的,他崇尚一門手藝,有了這門手藝才有飯吃,所以他做的東西一定是踏踏實實的,是經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現代人浮躁到這種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貼在一塊了,無論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樣地要作弊,這往往也是暴露他們馬腳的地方。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田野maomao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Tiger666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