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居中常見的吉祥圖案在我國曆史悠久,裝飾性、藝術性非常強,各種題材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常以不同的形式,使人產生聯想,萌發人們心中的美好企望,產生吉祥觀念。
吉祥圖案大體有四種形式,即諧音、諧意、象形、組合,其中諧音最為普遍。例如:事事如意 在雕刻圖案中,以豐滿成熟的柿子為形體,借喻柿與事諧音,再配以寶物如意,構成主題。寓意心想事成,圖取吉利。
歲歲平安 借雙穗形圖案,穗與歲同音,取意年年祥和。
福慶安康 借喻蝠與福同音,馨與慶諧音,設計出蝙蝠口銜樂器古馨圖案,寓意生活幸福,家人健康。
連年有餘 有荷葉蓮花,配以鯉魚組成圖案,借喻蓮與連,魚與餘諧音,取意每年生活富足。
四季平安 以枝幹上有四朵盛開的月季花安插在花瓶中,象征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喜在眼前 以喜鵲和古錢幣組成圖案,寓意喜鵲叫,喜事到。
諧意圖案即以漢字取意, 如:福祿壽喜,把漢字圖形化,巧設穿插於多種圖案中,點綴吉祥含意。例如:一幅圖形圖案,圖中以長有仙桃的枝幹盤折成象形壽字,枝幹長有7個8個桃,代表 七十大壽,八十大壽,點名祝壽主題,喜慶吉祥,躍然圖上。還有把多個吉祥漢字,合成一個組成字形,作為圖案。例如:招財進寶,日進鬥金,福祿壽喜,黃金萬 兩等等。
以物體象征含意的吉祥圖案有:
龍鳳呈祥 借龍鳳祥瑞之氣,寓意夫妻和睦,婚姻美滿。
螭虎鬧靈芝 螭虎龍口銜靈芝,爪擎葉蔓,追逐嬉戲,活靈活現;靈芝自古被稱為仙草,可以去除百病,寓意瑞獸獻靈,保健安康。
鬆鶴延年 以不老鬆,童顏鶴比喻老人高壽,企望長生。
琴棋書畫 把古琴,棋子,卷書,軸畫繪於圖案,取意才華橫溢無所不通。
一本萬利用一大串葡萄為主題圖案,葡萄稱為棵也稱為本,葡萄珠很多,以萬字概括多,葡萄粒與利諧音,含意一本萬利,此圖多見於商家,圖個生意興隆紅火。
指日高升 以大座屏為背景,圖案中一輪太陽,在海麵上徐徐升起,取意官運亨通。
海水礁崖 圖案中,海浪如潮,崖石挺立,潮與朝諧音,崖石形狀與朝臣手握的笏板相似,寓意在朝為官。
喜鵲登梅 圖案中,俏美的喜鵲,登攀在梅花枝梢上,比喻兒女婚姻攀登高枝。
富甲天下 圖案中牡丹盛開,寓意國色天香,豔冠群芳,富貴榮華甲天下。
八吉祥 以佛家的八樣寶物,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為圖案。象征吉祥,企望神佑。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圖案以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臘梅,等四季花卉,象征春夏秋冬,安泰吉祥。
五蝠捧壽 在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隻精美蝙蝠,中間正麵雕一隻大蝙蝠,口銜壽字,合成圖案。借喻蝠與福諧音,象征福壽安康。五,泛指長命,富貴,安康,積德,考終命。
葫蘆萬代 以枝蔓相聯,葫蘆累累為圖案,象征子孫綿延家丁興旺。
其他常見形式還有拐子龍,靈芝頭,如意頭,西番蓮,冰裂紋,卷草紋,博古組合等等,題材繁多,不勝敗舉。
傳統吉祥紋飾之八寶紋
傳 統吉祥紋飾。寓意八寶的紋樣常見的有:一為和合,二為鼓板,三龍門,四玉魚,五仙鶴,六靈芝,七罄,八鬆。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為紋飾者,如珠、球、磬、祥 雲、方勝、犀角、杯、書、畫、紅葉、艾葉、蕉葉、鼎、靈芝、元寶、錠等,可隨意選擇八種,稱為“八寶紋”。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種器物,作為記教八寶的符 號,參見“暗八仙”。佛教中則用“八吉祥”作為八寶的符號。
八寶紋也稱“八吉祥紋”。瓷器佛教紋樣,為 藏傳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為題材的紋飾。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八寶為: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結。八寶紋常與蓮花組成圖 案,作折枝蓮或纏繞蓮托起八寶的構圖,也有以八寶捧團壽的圖樣。元代主要見於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卵白釉瓷,以印花技法加以表現,紋樣排列尚未規範化。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多以青花、鬥彩、粉彩描繪八寶紋,紋樣排列規範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罐)、結;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 次序為:輪、螺、傘、蓋、花、瓶(罐)、魚、結。清乾隆以後又有見打亂上述次序。明宣德礬紅彩八寶紋雙耳爐、清乾隆粉彩八寶扁壺,具有代表性。
古典家具裝飾——博古紋
雕刻有插屏、寶爐、水盂,器身四周環以環形紋飾。器形古拙,有純美而不染塵俗的高雅氣息。
古典家具的引人之處,除了其形製之外,那些或細碎或簡潔的雕花文飾更能令觀者留連。其中博古紋在家具的裝飾中較為常見。
博古紋起源於北宋大觀時期。徽宗命大臣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名曰《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後取該圖或以古器紋樣裝飾家具,這些裝飾紋樣統稱“博古”。有的在器物口上加各種花卉作為點綴。進入清代,博古在家具上使用較多,寓意清雅高潔。
傳統紋飾之——螭龍紋的含義
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說文·蟲部》有釋:螭,若龍而...
螭龍紋是一種典型的傳統裝飾紋樣,用於房屋門窗、家具、瓷器和服飾。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說文·蟲部》有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軀體比較粗壯,有的作雙尾狀。
螭 紋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若就細部而言,頭和爪已不大像龍,而吸取了 走獸的形象,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圖案設計,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紋來裝飾長邊,充填方塊,蜷轉圓弧,皆可熨貼成章。正因如 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
受複古風氣的影響,宋代瓷器大量出現螭紋裝飾紋樣。宋定窯以印花、劃花手法在瓷盤、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裝飾螭紋。元末景德鎮窯有釉裏紅塑貼螭紋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紋有蟠螭、團螭、雙螭等多種形態,表現手法多為會畫,偶有塑貼。
北 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紅螭瓶,以一條蟠螭盤繞白瓶頸肩處,紅白輝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萬曆黃釉紫彩三螭足爐,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為爐腹上的堆 塑裝飾,構思精巧,風格古樸,令人讚絕。晚明民窯青花瓷器上螭紋大量湧現,逸筆草草卻頗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上則是以細線刻劃團螭紋,盡顯盛世之時 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審美情趣。
傳統紋飾之——萬字紋(卍字紋)
《辭海》載:“卐”(音“萬”)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此標誌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曆史上均出現過:後來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羅門教、佛教等都曾使用。後來,發展引申為堅固、永恒不變、辟邪趨吉,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是表示永恒的吉祥符號。
“卐” 起源於史前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卐”字符號。進入青銅時後代,“卐”字紋在歐洲也甚為流行,作為裝飾 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庭藝術中亦屢見不鮮。過去的研究曾一度認為“卐”形紋是通過佛教傳入中國的,但其實中國境內出現“卐”形紋可以追溯到距今 約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而佛教在東漢時期才傳入中國。
不過隨著佛教的傳入,“卐”形符號在中國的流行和使用確實更為 普遍了,新石器時代陶器、古巴蜀國的銅帶鉤、唐代銅器、清代織錦、鏤空門窗上比比皆是。但這些器物上使用的“卐”形紋大多是取吉祥寓意,曾經濃厚的宗教意 味,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含義,而審美成分越來越濃,漸漸演變成民族傳統的審美對象了。
傳統紋飾之——纏枝紋
纏 枝紋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裝飾紋樣,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樣式表現出或綿延曲卷,細膩柔蔓;或婀娜多姿,嫵媚嬌 嬈。其體態生動優美,富有動感。與蓮瓣紋、卷雲紋、如意紋、回字紋等一樣,廣泛用於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編織、刺繡、玉器、年畫、剪紙、碑刻等,甚至 製作連糕餅的木模都離不開纏枝紋。
纏枝紋,又名“萬壽藤”、“轉枝紋”、“連枝紋”。它是一種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傳統吉祥紋飾。 纏枝紋所表現的“纏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銀花、爬山虎、淩霄、葡萄等藤蔓植物為原型。這些植物本係吉祥花草,多為世人所讚詠,例如金銀 花,又稱“忍冬”,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再例如淩霄,宋代楊繪《淩霄花》詩雲:“直繞枝幹淩霄去。”對於該花的勇於攀登,淩雲 直上的品質,清人李笠翁評說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淩霄。”纏枝紋就是這些藤蔓的形象再現。
纏枝紋的曆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於戰 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雲氣”,但它反複、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 基本特征。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於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到了唐宋時,纏枝紋被廣泛用於工藝美術製品中,如唐李 德裕《鴛鴦篇》詩雲:“夜夜學織連枝錦,織作鴛鴦人共憐”,又如唐鏡中的“海獸葡萄紋”,就是一種著名的纏枝紋。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銀器直接出現了纏枝 花紋飾。
《說文》對“纏”字的解釋是:“纏,繞也,從糸廛聲”,所以“繞轉纏綿”是纏枝紋樣的一大特點。如圖1所示為明代典型的圓形骨骼纏 枝紋,附有葉片和花朵的枝蔓自由穿插繞轉,形成了互相纏繞而不牽絆的繁盛狀態。這種紋樣形式是在延續前代傳統紋樣形式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時代環境背景影響 下不斷發展演變而來的。
纏枝紋之所以具有強盛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婉轉多姿,它與不同的花卉組成不同的紋飾,常見的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葡萄”、“纏枝石榴”、“纏枝百合”、“纏枝寶相花”,以及“人物鳥獸纏枝紋”等。
太極圖式構圖和冏形構圖纏枝紋
太 極圖式構圖和冏形構圖纏枝紋是明代流行的裝飾紋樣,其組成形式繁複多樣,但從紋樣的發展演變來看,明代纏枝紋樣與前代植物裝飾紋樣中的忍冬紋、卷草紋有著 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以某種植物的藤蔓或枝葉進行繞轉,雖然用以繞轉的素材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基本形都是在傳統的構圖法則影響下發展變化的,即太極圖式 構圖法則(“S”形)和“冏”形構圖樣式。
太極圖陰陽魚構成的動感“S”形被南宋易學家張行成(生卒年不詳)載入《翼玄》中之後,更加確定 了這種“S”型的構圖法則,被古人認為是最優美、最合矩的格式圖。從明代纏枝紋樣圖像資料可以看出,其構圖法則就是在太極圖中的“S”形構圖的基礎上,經 演變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如圖3所示為明代的纏枝牡丹紋、纏枝菊花紋、纏枝西番蓮紋等常用樣式,雖然起伏回轉的枝莖在花朵和葉片的掩映下顯得忽隱忽現,但仍 然能夠看出其整體走向呈現“S”形,植物莖葉以固有的弧形自然形態,經過繞轉,形成波形不同、動感各異的“S”形框架。加上與此相適應的俯仰相對的花朵, 形成了花繁葉盛、枝轉葉舞的紋樣形式。
纏枝牡丹紋、纏枝菊花紋、纏枝西番蓮紋
在 構圖上,明代纏枝紋樣中還能看到冏形構圖法則的身影,冏形是我國傳統圖案構成的典型代表,“主要特征是從一個圓圈的邊緣向中心展開三個鉤線或者是四、五個 鉤子(最早是三個鉤子)。三個鉤子又發展為三組同樣式的紋樣,……三個鳳形、三支花、三支果。”雷圭元先生這裏所說的幾組“同樣式的紋樣”和“沿圓圈邊緣 向中心展開”的構成特點,與纏枝紋樣中出現的沿枝莖分布的葉片的生長動勢非常類似。同樣式的葉片、勾狀小莖、花朵,以及其他圖形元素組成的“同樣式的紋 樣”,沿著扭轉的枝莖展開分布,與俯仰有序的主花、回轉起伏的枝莖相呼應,形成生動有序的冏形構圖形式。
由此可見,明代纏枝紋樣的構圖形式 是將太極圖“S”形的構圖特點和冏形構圖法則完美融合的體現,在傳統構圖法則與自然植物形態的相互映照之間,不僅使人驚歎於前人的創造意識,也感歎纏枝紋 樣這一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極強的構成能力,纏枝紋的構圖形式就是對傳統紋樣藝術精神靈活變通的繼承和發展。
吉祥的文化特色
明 代是中國吉祥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同時也是內外文化碰撞的交流時期,纏枝紋作為這一特殊時期廣為流行的裝飾紋樣,以其回轉纏繞的構成形式、豐富有序的組合 法則,明確生動地表達出明代百姓熱愛生活、渴望幸福的世俗心境。特別是明永樂、宣德時期由於鄭和七下西洋,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地區的友好關係,而東南亞地 區受伊斯蘭文化影響較深(如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伊斯蘭國家),帶動了融合伊斯蘭裝飾特色代表性紋樣的多種工藝品(特別是陶瓷用品)的外銷,實現了豐厚 的經濟效益。
人們渴望吉祥的心理由來已久,盡管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表現各異,但從古至今未曾停息。在遠古時期,由於對生存環境的諸多未知,人 類寄托“吉祥”的期望於各種神秘力量的庇佑,庇佑自己和種族能得以生存和幸福,這種對“生命”的基本渴求便是人類早期的吉祥意識。正是在這種意識的驅使 下,帶有祈福意義的圖案紋飾開始出現,正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增強了對生命的掌控能力,此時表現在紋樣上的“吉祥” 寓意也在隨之而變化,變的更為豐富和具體,早期紋飾上經常出現的神秘幾何紋樣和凶猛野獸,也逐漸讓位於輕鬆活潑的祥花瑞草等植物紋樣。在明代,纏枝紋樣成 為集祥花瑞草於一身的典型代表,它以通俗易懂的寓意表達成為人們祈福求祥的最佳代言。纏枝紋更是一種載體,把人們喜歡的各種討人喜愛的花草通過其骨骼形 式,物化在各種器皿或其他生活物件上了。
明代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繁榮的一個時期,手工業、商業高度發展,市民階層逐漸壯大並成為不可忽視的 消費群體。對於處在社會中下層的市民階層而言,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是通俗而質樸的。因此反映在裝飾紋樣當中,就是較為直接的寓意表達形式,也就是一方麵, 在纏枝骨骼上采用了簡單直白的添加形式,即直接選取有某種吉祥含義的花卉形式來寄托人們的美好情愫;同時另一方麵,在組織形式上,通過突出主題要素,即以 突出花朵和果實、弱化枝莖和葉片的形式來說明吉祥和富貴就隱藏在日常不起眼的重複環繞的生活之中,表達人們對連綿源長、幸福久遠生活的渴望。這種通俗易 懂、一目了然的形式極大地迎合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如圖3所示為以象征富貴華麗的牡丹為主題而成的纏枝牡丹紋、以象征出世悠閑的菊花為主題的纏枝菊花 紋、以象征外來文化的西番蓮(西番蓮紋在西方紋樣中的特殊地位就像是中國的牡丹紋一樣)為主題而成的纏枝西番蓮紋,這些紋樣都反映出吉祥文化對纏枝紋樣構 圖形式上的影響。
明代纏枝紋靈活的構圖形式和組合方式不僅能迎合本土文化,還能在新的市場需求背景下,迅速融合異域文化特色,既豐富了本土 裝飾藝術,又為當時的對外貿易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如纏枝紋樣與伊斯蘭植物裝飾紋樣特色的融合,由於伊斯蘭地區宗教信仰的限製,他們更習慣以緊密連貫的植 物花卉形式作為紋樣裝飾,而這種裝飾特色恰好與纏枝紋樣繁複、纏繞的特點有著共通之處。因此,在明代纏枝紋樣又成為當時商貿往來中深受外籍商人青睞的一種 裝飾形式,大量外銷的明代青花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結語
纏枝紋樣的特點是花朵相對較大,葉片相對較小,枝莖成曲線且不斷延 長。這種“盤曲錯節、豐富飽滿而又連續不斷的構成”[6]樣式能夠把各種吉祥寓意的花朵結合在纏枝紋裏,是吉祥文化的可視化載體,符合當時明代各階層人們 的心理需求。考慮到明代對外商貿的往來,又將外來的圖案樣式特別是伊斯蘭紋樣融會進纏枝紋的表現形式中,這種新的樣式吻合了當時的市場需求,也為明朝的經 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纏枝紋是明代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裝飾紋樣,從極富盛名的青花瓷裝飾到日常必備的織物裝飾,從平民百姓的常用物品到 王公貴族乃至異域人士的收納珍玩,隨處可見纏枝紋樣那靈活生動、婀娜多姿的身影。從整個紋樣演變過程來看,纏枝紋樣的構成形式在當時是深受歡迎的,雖然接 受了來自異域的圖案風格,但進入本土之後便被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纏枝紋這種紋樣形式能夠根據諸多外在因素去改變和豐富自身,卻始終保持著本民族傳統藝術 的主脈而發展變化,因為不變的是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加入的是時代風貌、異域特色,正是在這種兼容並進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下,纏枝紋樣才得以使其連綿不斷 的結構形式真正做到生生不息,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傳。
傳統紋飾之——葡萄紋
漢代由西域傳入到中原。佛教藝術中菩薩手持葡萄是表示五穀不損,所以葡萄紋帶有五穀豐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葉蔓延,果實累累,也特別貼近人們祈盼子孫綿長、家庭興旺的願望,所以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
傳統紋飾之——喜鵲紋
喜鵲紋
紋樣寓意:吉祥到,好運來。
喜鵲紋,瓷器裝飾題材之一。兩隻喜鵲寓意雙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歡喜。和豹子一起寓意報喜。喜鵲和蓮在一起寓意得喜得連科。
民間傳說鵲能報喜,故稱喜鵲。宋代王炎有詩句:“家書未到鵲先喜”。喜鵲作為紋飾出現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飾有喜鵲紋飾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鵲紋飾才廣為流傳,其中尤以喜鵲登梅紋較常見。喜鵲又稱報喜鳥,梅與“眉”諧音,喜鵲登梅有“喜上眉梢”之吉祥喻意。
難怪在不少梅蘭竹菊“四君子”圖中,常常能看到梅花枝頭喜鵲的輕靈身影了。
傳統紋飾之——牡丹紋
曆 史記載,隋煬帝曾在洛陽建立西苑,並將牡丹移於西苑之內,自此牡丹進入園林,並與園藝學發生了關係。現在洛陽、菏澤等處牡丹,蔚為大觀,其種植逐漸向著園 林化發展,由此便大大提高了它的觀賞價值。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誌,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 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牡丹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自唐代以來,牡丹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時被稱為“富貴之花”。故成為瓷器上的流行裝飾。
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
五 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麵上還 可見隨雲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耀州窯青釉碗內壁刻劃一枝牡丹,花朵盛開,枝葉繁茂,布滿全器,作適合式構圖。又有 刻劃兩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對的對稱式構圖;耀州窯青釉瓶上的刻劃牡丹枝莖纏繞,花葉紛披,作均衡式構圖。宋代亦見將牡丹紋用作輔助紋飾的,如定窯、 耀州窯的刻花、印花鳳銜牡丹紋。
元、明、清三代牡丹紋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紋,裝飾在瓶、碗、盤、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 器上的牡丹紋更豐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纏枝牡丹等。明宣德青花盤上的折枝牡丹紋、青花玉壺春瓶的纏枝牡丹紋,圖案精致,裝飾效果強烈。明嘉靖醬釉描金孔雀 牡丹紋執壺,在器腹部桃形開光中貼金描畫孔雀牡丹紋,尤顯富貴華麗。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都是工筆重彩,一絲不苟,將牡丹 花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今天,中國牡丹適逢盛世,沐浴春暉,盛況空前,在許多生產牡丹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弘揚牡丹文化。那時,花城中便萬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語歡歌,萬紫千紅的花光,如醉如癡的人流,匯成歡樂的海洋。"國運昌時花運昌",曆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傳統紋飾之——鶴紋
仙禽,喻意長壽。《淮南子·說林訓》記:鶴壽千歲,以報...
紋樣名稱:鶴紋
紋樣寓意:廷年益壽,寓意吉祥。
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古人以鶴為仙禽,喻意長壽。《淮南子·說林訓》記:“鶴壽千歲,以報其遊”,用鶴紋蘊涵廷年益壽之意。
鶴紋始見於唐代,越窯青瓷上有刻劃鶴在雲間飛翔的圖案,習稱“雲鶴紋”。
宋 代耀州窯青釉瓷器上有雙鶴展翅上下翻飛、群鶴飛舞穿行雲間以及群鶴與博古相間的圖案,還有罕見的仙人騎鶴紋樣。明、清瓷器上多畫丹頂鶴,景德鎮窯青花瓷、 五彩瓷、黃釉綠彩瓷上多見,有仙鶴銜籌飛向海上瑤台祝壽,稱作“海屋添籌”紋。有雲鶴紋葫蘆瓶,鶴紋與壽字相配,組成長壽畫麵。有黃綠彩鶴紋碗,鶴銜葫蘆 穿雲而飛,寓意福祿壽。有琺琅彩瓶,群鶴與梅樹組成的紋樣別有情致。
中國古代常把鶴作為長壽的象征,還把離開塵世比做“駕鶴西歸”,鶴作為一種吉祥的靈鳥,更是與神仙相伴。故有駕鶴西遊、駕鶴仙遊、駕鶴西歸、駕鶴成仙等對於死的婉轉說法。
蛇紋木
蛇紋椅
古代寓意紋樣。古代視蛇為神明,潛於深淵,能致雲雨。武梁祠石刻伏羲女媧之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狀,視其神明,可見蛇紋由來至久,寓意皆祥。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
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古代紋飾之——麒麟紋
古代寓意裝飾。麒麟,亦作“騏轔”,亦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一般作鹿狀、獨角,全身有鱗甲,尾象牛。隨時代而變化,較早似鹿體,後像馬體,獸體近似龍。
《毛 詩正義》注疏中說:“麟、麏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大戴禮記》:“毛蟲三百六十,而麟為之長。”《禮記》將“麟、 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有的把麒麟說成吐玉書,身上右翼,能從日月飛。被命名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 鬥,則日月蝕”。以及麒麟屬無種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歲。麒麟性溫良,“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所以被認為是 “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或“王者至仁則書”。麟的出現,認為是聖王之“嘉瑞”。《漢書·終軍傳》:“從上幸雍,獲白麟,一角,五蹄。”漢 武帝因幸雍獲麟,更改年號,築麒麟閣並賜諸侯白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來賀。麒麟作為仁獸,故在古代裝飾中常見運用。如山東武氏祠畫像石;漢《麒麟 碑》、《山陽鱗鳳碑》;陝西綏德漢墓畫像石等上麵的麒麟紋,其形都象鹿,頭生一角,角上有圓球(有的為三角狀),以示有肉。北魏《元暉兆誌》四神外,另有 一獸,馬蹄、牛尾、頭生一角。北朝至隋的銅鏡紋飾,有獸作吐書狀,與麟吐玉書相合。宋李明仲《營造法式》中的麒麟紋,出現了“麟”身,軀體變為獅、虎式的 猛獸形。明清時,以麒麟作為裝飾紋的更多,有的頭、尾漸變成龍狀有的蹄也變成為爪形.麒麟紋寓意著吉祥,事業成功,但有很多講究,如果位置不對,則有害。
吉祥紋飾之——如意紋
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
如 意係指一種器物,梵語阿那律。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左右, 古時持以指劃。和尚宣講帥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近代的如意,長不過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雲形,不過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賞而已。(參 閱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如意》、《釋氏要覽》中《道具》)。現在所用搔癢工具,叫“癢癢撓” (又稱“不求人”),即古時搔仗、如意遺製。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紋樣,借喻“稱心”、“如意”,與“瓶”、“戟”、“磐”、“牡丹”等縱成民間廣為應用的 “平安如意”、“吉慶如意”、“富貴如意”等吉祥圖案。
傳統紋飾之——回紋
回紋是被民間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因為它是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做回紋。
線條作方折形卷曲,回紋與雷紋同源同義,也是雷紋形象的一種,有單體間斷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連成對的,俗稱“對對回紋”,也有連續不斷的帶狀形等,多用於裝飾器物的口部或頸部。
寓意吉利深長,蘇州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回紋圖案在明清的織繡、地毯、木雕、瓷器和建築裝飾上到處可見,主要用作邊飾或底紋,富有整齊、劃一而豐富的效果。織錦紋樣中有把回紋以四方連續組合的,俗稱為“回回錦”。
最 初的回紋是人們從自然現象中獲得靈感而創造的,隻是用在青銅器和陶器上做裝飾用。到了宋代, 回紋被當做瓷器的輔助紋樣,飾在盤、碗、瓶等器物的口沿或頸部。明清以來,回紋廣泛地用於織繡、地毯、木雕、漆器、金釘以及建築裝飾上用作邊飾和底紋。由 於這種圖案整齊劃一而且綿延豐富,後世便賦予它諸事深遠、綿長的意義。
祥雲紋
祥雲紋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謝謝提醒。祥雲紋一般和雲龍紋在一起。但是,祥雲紋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已經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