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征

(2015-11-12 04:36:56) 下一個

中國陶瓷曆史悠遠,古陶瓷在收藏品市場的價值都是極高的,經常會出現一些天價古瓷。仿品在市麵上也是層出不窮、古來有之。如果將收藏比作一條由古至今通往未來的路的話,那麽這就是一條布滿陷阱的路。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征  別被騙了

(1) 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雖然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分、配 方、古器的燒成氣氛、古代窯爐的模式等,所製高仿瓷器在胎、釉、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還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麵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和社 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質、釉質一般過細。仿製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3) 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 言:人們不能進入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這點 似乎有點玄妙,待我們後麵列舉幾個鑒定實例就明朗了。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征  別被騙了

(4) 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製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藍本,其製作受該藍本製約,不能隨意,隻能盡心盡意 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輪廓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 不可克服的特征。

(5)無使用後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曆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隻有 清朝宮廷的"庫貨"除外: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於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三百年曆史,卻無使用特征,是" 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有人 為痕跡。

(6)仿品釉麵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鬆。白釉太白,白中泛蘭而不是泛青。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征  別被騙了

(7) 造型、紋飾方麵的一些特征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作偽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許多特征,曆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 究、生產製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幹特征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這便形成 了一般仿品的過激現象,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8)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9) 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 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曆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製,由於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藝 術的韻味來,不能神似。

(10)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來。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國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atama' 的評論 :
看真要多條。看假有一條就能否。
國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美國老麥' 的評論 : 以老邁兄的水平就不用我指導了吧。
誰也不能沒有看過真品就敢鑒定。就是鑒定也沒有把握。看真品,除了自己有,就是去博物館反複看。
手感也很重要。自己有沒的說,在拍賣行上下其手,也是很好的機會。
美國老麥 回複 悄悄話 問題是這10條都是相對性的。對於沒有看過真品的人,沒有對照過,還是會傻眼。。

tatama 回複 悄悄話 有一條能證否嗎?
louie14 回複 悄悄話 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