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辣椒當衣裳-誰敢和貴陽人比吃辣椒?

(2015-11-01 00:08:38) 下一個

貴州菜肴以辣為主,如果你是一個嗜辣的旅行者,在貴州會有不同的辣的體驗。貴州人嗜辣是因為“天無三日晴”,濕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驅濕。敢於創新的貴州人民,在長期食用辣椒的生活實踐中,賦予了辣椒更加豐富、誘人的飲食文化內涵。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貴州黎平吃大米皮,俗稱米皮,(貴陽叫卷粉)。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說 到辣椒,貴州多叫“辣角”,因其形狀像“角”形,這雖是古代從美洲傳來的植物,可是深受中國人喜愛,從東北到西南,幾乎無處不吃,西南各省人民,差不多餐 餐均離不開,有句話叫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貴州人辣不怕。其實類似話在好幾個省都在活用。總之是喜歡辣,但是,如何吃辣椒,吃法多樣;川味獨到之 處是麻辣,記得中央電視台曾報導過重慶火鍋和炒辣子雞,所用的辣椒,是貴州的小辣椒,主產於貴州遵義,此種辣椒很辣,貴州叫它“朝天辣”,可能長在樹上朝 天。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其 實貴州辣椒品種不少,貴陽人愛吃的是“花溪辣角”。這是一種辣度適中又很香的品種,外形也好看,幹的辣椒長度比小辣椒長兩倍,外表似塗了層油——光亮油 滑,呈深紅色,尖部似鷹嘴,很逗人喜愛,產於貴陽花溪至惠水一帶。貴州高產的黔西辣角,黔西、大方、織金一帶盛產。此種辣椒很長,幹辣起皺,也很辣,大量 出口外銷,提辣紅素很好,總之貴州因高山地形,雨水充足,各地均大量種植、食用。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貴州人愛吃辣椒,過去還有一種說法:糠菜半年糧,辣椒當衣裳,貴州氣候潮濕,特別是冬天,雖溫度僅零下幾度,比北方零下十多度還難受,貧窮少衣,吃辣椒發熱禦寒。生活改善了,吃得好了,仍沿襲這一口味,且創造出多種葷、素不同的吃法。

一、“素吃燒辣角”:把 鮮綠辣椒去把,放到火爐上去燒,最好置於一鐵板上,火也不要太大,辣椒放在微紅鐵板上不斷翻動燒微焦,皮肉能分開,椒鼓起來即可移出,微冷,剝皮,椒糊之 椒外皮,用冷開水衝淨,手撕成長絲或切成小塊,拌上燒或蒸熟的番茄(貴陽叫毛辣角,其實與辣角不同種,不辣,將其去皮,用刀切絮,連湯帶肉都全要)生薑 沫、大蒜泥。先用鹽醃一會,在加醬油、醋、麻油、味精,即可食用。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二、泥鰍辣角:這 也是素食,將鮮綠椒去把洗淨,放到(也可涼拌皮蛋)無油的炒菜鍋中幹炒,不斷用鍋鏟壓椒,使每一個椒能與熱鍋底接觸麵大些,造成每個辣椒都有大部分焦麵而 不太糊,且椒已爆裂出籽,盛出到碗中,加少許菜油,油微滾,加入豆豉、薑絲放入已炒過的辣椒一起翻炒,加入鹽、少許醬油,也可加些花椒粉,出鍋成菜。(大 概是因形似泥鰍得本菜名)

三、剁椒:貴州叫“糟辣角”,將留在樹上長紅、老的辣椒摘下,清水淘淨,晾幹椒上的積水,加薑塊蒜瓣放入木盆,用鏟刀(有長木柄),將其剁碎,加入鹽、白酒,放入壇中,經過一、二月發酵可開壇食用。

此種糟辣椒是炒很多菜不可缺少的輔料:如炒肉絲、炒韭黃、炒慈姑,甚至雞蛋炒飯放些糟辣椒,鮮香好吃。

現在,有不少人用電動機器絞碎代替人工剁砍,效果也不錯。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糟辣椒是貴州每戶人家不可不備的食品佐料,哪家都得準備一、二壇。說道“壇”,是一種有上壇沿,可放些清水的陶缸,缸沿上加蓋。糟辣椒存儲中可保質半年發酵,有氣體從蓋下穿過清水排出,是一種保鮮的好辦法。

幹辣角常用是去柄、洗淨,切成小段,炒菜是、時先油炸出辣味,倒入要炒的主菜混炒,辣味就進入菜中了。此處還有:

1.做成辣椒醬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2.打成“辣角粉”,也有多種作法。

民 間常用的是“糊辣角麵”(貴州叫法,麵即粉狀),將幹辣角烤成微糊,方法可用鍋在火上幹翻炒,或用鐵絲網在上麵不斷翻烤,或埋入剛燒未盡得柴草灰中一會 (民間叫子母灰,烤得透香),用竹筒或擂缽打碎,但無需成細粉。倒入碗中,加醬油(或原湯)生蔥花,香油二滴、味精,作成“沾水”,可沾素、葷湯菜(如素 白菜、青菜、燉蘿卜排骨、燉雞或鴨、狗肉等),十分可口。糊辣角麵,又是吃涼拌菜必用。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還有一種是“紅辣角粉”。幹辣角烘脆但不糊,舂成細粉,吃時,放入熱油,即成“紅辣油”。此外,加入花椒、黃豆細粉(炒熱打成),成“麻辣”麵,用之沾烘幹豆腐(臭的更好吃),烤或炸土豆、炸雞塊、炸鴨塊,很好吃。

3.“糍粑辣角”:將幹椒用水洗淨、去把,泡少許時間撈出用石擂缽舂成“糍粑”狀,可加薑、蒜瓣一起舂。這可是貴陽特有的吃法。食用時,放入熬成八成滾的菜油鍋中,注意油要多,不斷翻炸,直到油成紅色、香辣氣味四溢,辣椒炸熟後,連油帶辣角一起盛出,冷後可裝瓶。可常用。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此 處不能不說到“宮保雞”這是傳遍世界的一道菜,其實源於貴州人,清朝大官名吏丁寶楨,官封太子少保,聘貴州廚子為其做的一道他常愛吃的菜,就是用糍粑辣角 及其辣油,先將生雞塊先用鹽、料酒、醬油、水芡粉拌勻,入菜油燒滾的鍋中爆炒,漏去油後入糍粑辣角,入薑片、蒜片,勾入少許甜醬,煸幾下而成。顏色金紅, 辣香味濃,肉質細嫩。丁寶楨做過山東巡撫、四川巡撫,四川人傳開後變成用幹辣椒段來炒,我到上海吃川菜又變成用整個的幹辣角來炒。還有用“尖椒”鮮綠辣椒 炒雞丁的。但後麵這些吃法是辣椒塊(或整個)多,不見多少雞丁,味道與貴州吃法全然不同,貴州才真正是在吃雞。以後,又發展為類似作法的“宮保肉”。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貴 州還獨有一名吃——“腸旺麵條”:麵是人工手擀雞蛋麵條,很有韌性,彈、滑,湯用骨頭燉的老湯,放入紅紅的糍粑辣角油,幾片白白的、易嚼碎的肥腸,幾塊豬 血旺在鍋中燙熱(叫旺子)還加上一些微燙熟而脆的綠豆芽,還有一小勺(約十來顆)脆脆的豬肉臊子(方粒,五花肉炸酥),有的還加上幾絲生嫩的“彎頭巔” (葉),麵一拌,彎頭巔就如同涼拌菜葉,還加上香蔥、味精,這色、香、味十分誘人。難怪一東北人吃後,在當年“貴州日報”上發表文章“願腸旺麵常旺”。解 放前的腸旺麵館,常因顧客口味要求不同,吆喝“紅重”或“紅輕”(即辣重或辣輕),“旺老”(旺煮老些)及加減些別的佐料、添加食物(如荷包蛋、鹵豆幹、 雞塊等)。

說說貴州吃辣——舌尖上的貴州

說 到貴陽的臊子,叫脆臊。查新華字典,臊子是剁碎的肉,即肉沫。很多地方吃得臊子多是肉沫,貴陽的脆臊,有點像煉豬肥肉得的油渣,它可以是用肥肉煉出豬油後 渣,也可以用豬的“槽頭肉”即頸上肉用油炸成,成品約5—8毫米立方,加噴食醋、醬油、米酒釀(貴陽叫甜酒,有的地方叫撈糟),成品微黑,酥脆,五花肉炸 成的味同油炸酥瘦肉,其它兩種也接近,是臊中上品。

貴陽腸旺麵,可以說把豬肉下腳:腸、血、油渣用得很充分,配吃酥、香、涮、爽、辣合成一味,十分開胃可口!可謂一絕!

糍 粑辣角作“葷油沾水”:前麵講過,用糊辣角麵作素沾水,用糍粑辣角加入碎肉沫炒熟,或將炒好豬肉沫放入熟油辣角中,加鹽、蔥花、醬油、味精、花椒麵,就成 了“葷油沾水”,沾水豆腐真是美妙極了,形成一味獨特的飯菜“豆花飯”,隻需加一碟泡菜就著白米飯就可吃一餐了!葷油沾水中也可加些油炸花生米或油炸黃 豆,香油,更為可口。同樣,貴州人用糍粑  辣角可以燒出麻辣豆腐來,比四川郫縣豆瓣又是不同風味。糍粑辣角炒各種菜都可用。炒黃鱔肉,更是香。編輯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喜歡貴州菜,他們炒個蛋炒飯都要放辣豆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