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為農業與小 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戰國時期,黔首之稱已經廣泛使用,《呂氏春秋》中《執一》、《振亂》、《懷寵》和《戰國策·魏策》、《韓非子· 忠孝》、李斯《諫逐客書》、《禮記·祭義》等均曾出現。它的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 黑。《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詔令謂民為“黔首”,這是秦統一中國後更定名物製度的內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發布“使黔 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占有的田數,向封建政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從此,“黔首”一詞便伴隨著這套封建土地製度 和法令就在全國範圍內施行而成為固定稱謂。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為沒有學識的人。
白袍:舊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為入試士子的代稱。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或有朝客譏宋濟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濟曰:‘蓋由緋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宋洪邁《容齋三筆·葉晦叔詩》:“一 閒十日豈天賜?慚愧紛紛白袍子。”宋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詩:“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宋葉適《葉路分居思堂》詩:“白袍雖屢捷,黃榜未霑 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
袍澤:“袍”和“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在這裏用來形容戰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因此“袍澤”就成了將士、戰友的代名詞。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識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題衡山縣新學堂呈陸宰》詩:“金甲相排蕩,青衿一憔悴。”明清科舉時代則專指秀才。
蒼頭:原指戰國時主人戰旗下的軍隊,多以鄉黨的青年組成,因以青巾裹頭,故 名。《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裴駰集解引應劭 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領,以相別也。”至漢代,戰事減少,逐漸淪為奴隸,操持貴族邸宅的雜務。遭逢戰亂,仍不失主人 近侍軍隊的性質。魏晉以後,則純為私家奴仆。《漢書·霍光傳》:“(霍)雲當朝請,數稱病私出,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 《晉書。石崇傳》:“有司薄閱崇水碓三十餘區,蒼頭八百餘人,他珍寶貨賄稱是。”《明會要?民政三》:“景泰中,楊傑上言:‘臣家蒼頭得官者十六人,乞停 蒼頭楊釗等職。’詔許之。”
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盧照鄰《中和樂·歌儲宮》:“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黃冠: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 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鄭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後即借指農夫野老 之服。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信奉黃帝,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發動農民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首領張角等亦都穿黃衣。這開了後來道士黃衣的 先風。隋唐時,黃色漸為皇家壟斷,唐高宗總章年間“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舊唐書·輿服誌》)。黃衣道服遂亦漸為白、黑、青取代,唯留頂上黃冠 還維係著舊時崇尚。《新唐書·方技傳》載:“李淳風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號‘黃冠子’”。後世遂用以指道士。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 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對二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三禮圖》稱:“道冠,其製小,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貫之。”黃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 真道士受戒後方可戴之。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龍門派長春真人邱處機,西行見過元朝成吉思汗後,元代皇帝賜給邱真人一塊金子和一塊玉,要邱 祖戴在頭上。邱祖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後來全真 弟子為了紀念邱祖,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指甲印痕。
縉紳:插笏於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漢書·郊祀誌上》: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顏師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紳。’……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帶與革帶之間。”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故事: 官批訟牒,必以硃筆點訟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紳,則用圈焉。”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舊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後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淒切。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巾幗:本是古代婦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源於《三國誌》。當時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不予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司馬懿還不如一個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白居易《懶放》詩:“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被裙釵。”
紈絝:紈絝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絝來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赭衣:《說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