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2014-12-01 15:33:45) 下一個

韘(音同“射”),什麽是韘?簡單的來說,就是扳指。是射手用來扣住弓弦射殺獵物的工具。

    現在清宮劇眾多,使得許多人都以為。扳指是清朝才有的,其實不然,早在商代的時候,韘就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

    韘多以皮革或獸骨製作,顯貴者亦可用玉雕琢。在春秋時,玉韘仍可實際用以鉤弦。但在戰國晚期至漢代時就發展成較扁平而不實用的佩飾,叫作韘形珮。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製,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也就是韘,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國外則還有幾個國家至今仍在使用。

    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也就是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那種戴在拇指上的扳指。

    韘選材優質和田籽玉,玉質潔白細膩,仍保持了早期實用韘的形態,留有穿孔。內外側共陰刻三組饕餮紋,刻工以凸起的線條作為分界線。左右兩半饕餮紋對稱,雕琢精細。

    從紋飾和雕工來看,楚琛覺得這件玉器製作的年代應該是在元末明初,另外。這件韘和之前老人拿過來的玉枕一樣,都是件傳世器。

    傳世古玉的鑒定是個比較複雜的學問,除了刀工、器型、材質之外,最重要的兩點則是“包漿”和“牛毛紋”。

    玉器在相當長的歲月中,經受空氣中氮、氧和二氧化碳的“嗬護”,以及玉器在人們的摩挲中,常年受人體汗水中的氯化鈉、微量尿素及碳酸等無機化合物的侵蝕,其外表逐年產生了蠟樣光澤的氧化膜,這就是包漿。

    這種光澤柔和自然,溫潤光亮。同時,有一些古玉因收藏封存等原因,雖沒產生蠟一樣的包漿,但溫潤內含,似有一層皮殼籠罩,這層物質也可以說成是包漿。

    像眼前這件玉器,色澤柔和自然,卻看上去又像是有一層皮殼籠罩,這是因為玉器以前經常被人把玩,而最近十幾或者幾十年,一直束之高閣所引起的自然現象。

    像這樣的特征無疑是最難仿製的,一般可以認為是真器了。

    除了包漿外,牛毛紋也是鑒定玉器真偽的一個重要根據。

    一般而言,玉器上的牛毛紋,專指出土古玉表麵順著一個方向、一根一根凹陷下去的蝕紋。這種牛毛紋多是黃色,也有黑色、紅色的,被認為是沿纖維狀晶粒界麵和解理紋的蝕痕,是長期埋在地下被侵蝕的反映,被認為是軟玉類古玉並不多見的有力證據之一。

    這塊玉器並沒有入過土,不過就算沒有入過土,玉器的表麵同樣也會形成牛毛紋,這種牛毛紋是因為人們長期佩戴盤磨,或者自然風化所引起的。

    眼前這件玉器表麵的牛毛紋,顯然是由於長期佩戴盤磨所致,而且特征非常的明顯,用放大鏡一眼就能看出這牛毛紋的真偽。

    不論是包漿還是牛毛紋,都可以證明,這個韘確實是件真品。

    這種沒有入過土,並且玉質非常出色,包漿色澤都是一流的傳世古玉,可以說非常的難得,隻可惜看上去小了一些,另外在拉弦的位置,有些磨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