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重新識元青花(圖)轉貼

(2014-11-12 10:22:09) 下一個

    我讚成一位學者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元青花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發明並為自己燒造的,而不是為滿足波斯伊斯林們席地而坐吃抓飯的習俗專門為他們燒造的出口外銷瓷。”

    元青花件件是國寶,原因有三:一、它的燒製成功“是中國製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①。二、它的美具有傾城傾國之色,其藝術價值遠遠高於明、清青花瓷器。“初 看再看咽聲細,一撫再撫讚不停。”三、稀有,物以稀為貴,目前被確切認可的元青花(指類似至正型大器元青花瓷)全世界僅有三、四百件。

放開思想 重新認識元青花(圖)

    張浦生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曾經說過:元青花的鑒定並不難,因為對它的認識隻是從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曆代不見仿品,而對它的仿製隻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的,隻要不是隻有二十多年左右的新的,便是元青花的真品。

    對上述的觀點,絕大多數的專家學者都是認可的。而元青花的特征,多年來,經過專家學者及眾多的收藏愛好者的研究、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方麵有:

    1、胎土是麻倉土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胎色不甚潔白,胎質較疏鬆,常見黑色鐵質斑點、砂眼。大件器物的足底一般不施釉,有不規則甩釉斑跡或沾釉,多數器件的砂底泛有火石紅,並隱約可見旋紋。大件器胎體厚重。

    2、大件精品所使用的鈷料為進口蘇料。發色幽青靛蘭,濃豔明快,發色佳者,如藍寶石色。青花濃重處,釉麵下凹,深入胎骨,並有鐵鏽斑痕及不規則錫光。

    3、器物釉麵凹凸不平,也偶有起包現象(胎泡)。釉麵時有黑褐色鐵質斑點,施釉多不甚均勻。釉色多偏者,或輕或重,質厚而失透為普遍現象。色澤蘊潤而有玉質感。大件琢器器內壁元中期多不施釉,僅蕩一層胎漿水。

    4、器型古樸大度,氣勢剽悍渾厚,似有一種振憾力,時代特征突出。畫麵構圖繁密但不顯零亂,布局嚴謹合理,十分講究規矩法度;畫風古拙豪放,筆力蒼勁老 辣,以簡逸為上,遺貌求神,似有一種無拘無束之感,與構圖的嚴謹規矩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相得益障。這一風格為元青花所獨有。

    以上四點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還有:青花部分有濃有淡,富有層次。用40倍放大鏡觀看氣泡:密集的小氣泡外散落著稀疏的碩大氣泡。大氣泡的邊緣還有一周 微小的寥若晨星般的閃光點。圈足外牆一刀斜削。不施釉的砂底上多見砂眼或黑色鐵質斑點。瓶、罐等大件器物多為三段接胎。……也是大有所熟悉的,餘不贅述。

    然而對國內民間出現的元青花的認定卻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專家在鑒定時,總是吹毛求疵,在枝節上煞費心機。器型哪稍歪了點兒,他認為不對;可器型太正了, 他也認為不對。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當年元青花的生產全係手工製作,也並不是不懂得器物在燒製過程中,特別是大件器物,難免有變形的情況。大件的元青花,一個 工匠繪製,要幾千筆甚至上萬筆才能繪成,哪兒有一兩筆的不到位,他們就認為不對。專家鑒定瓷器就沒差錯的時候嗎?專家買藏品難道就沒有打眼的時候嗎?再大 的專家也不可能做到萬無不失;那麽為什麽硬要要求當年的畫工萬無一失呢?還有青花發色問題,誰都知道,青花發色與窯內的氣氛,燒成溫度,和釉汁配方的不 同,胎質配方的不同以及其它許多工藝上的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元青花與永宣時期的青花,雖然使用的鈷料均為進口蘇料,但它們的發色是有差別的,其主要 原因是胎的瓷土,釉料配方的不同所造成的。懂得陶瓷工藝製作的人都知道,既使是同一種原料配方,同一窯燒製,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出窯時,其發色也有差 別。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在一般性的前題下出現特殊性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古代製瓷,各窯場大都就地取材,胎、釉材料的配製“非有 書傳,亦無定製,法多配試,自有獨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南窯筆記》)古人製器,以心存神,以手應心。元青花是元代窯工們用才智創作的藝術 品,而不是按照外國人的要求和圖樣製作的工藝品。離開元代的曆史背景,社會、經濟、文化、習俗去研究元青花、鑒定元青花,必然要犯主觀主義和本本主義的錯 誤。如同霧裏看花,虛無飄渺,以訛傳訛,人雲亦雲,亦步亦趨。

    我國的封建社會曆史長達兩千年。新民主主義革命迄今不過才有幾十年的時間,現在我們國人的思想方法,特別是50歲以上老人的思想方法,或輕或重都有一些封 建主義的殘留習慣,那就是唯上。隻要領導說了話,下麵絕大數人都會應和。在古瓷鑒定領域中,隻要大專家說了話,多數的人就不再說什麽了。不管他們說的是否 正確,也會成為“經”或“典”。比如,過去有位頂級的古瓷大專家、大權威的文章說:“元代瓷器的器底都有火石紅,有的深,有的淺,愈深表示年代愈久遠。” 於是陶瓷界幾乎所有的人也都這以說,引抄的文章比比皆是。再有一位故宮博物館甚有名氣的元瓷專家在談元青花沙底上的釉斑時說:可能是工匠在施滿釉後需將底 部的釉很快擦掉,但又沒有完全徹底擦掉,隻要達到在窯內不粘連就可以了,沒有擦掉的釉,即成為後人所說的釉斑,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現在新產品,釉 斑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便用類似手筆工具隨便抹成的……於是許多人在文章中也都這樣說,有些文章甚至一字不差的轉引過來。

    元青花火石的問題,2001年我國赴土耳其托普卡博物館參觀的專家代表團,在上手幾十件土耳其的藏品後,親眼看到有的元青花並沒有火石紅。這一問題才在外 國博物館的“幫助”下解決了。而砂底上留下的釉斑問題,隨著國外真品的現身,也並不像這位專家所描述的那樣:“施滿釉後需將底部的釉很快擦掉”遺留下來的 那種樣子。而是當年工匠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留下的記號。

    傳統的封建思想殘留,默默地在我們的頭腦中發揮著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的鑒定和研究工 作。古陶瓷的鑒定是一門十分嚴謹的科學,科學必須是實事求是,不能有半點虛假。再大的專家,再大的權威,他們的經驗盡量是十分豐富的,非一般人所能迄及, 但也難免會出現差誤。我們既不能以他的某些差誤而不尊重他;同時,我們也不能以他的豐富實踐和天才以及顯赫的地位,去迷信他。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科學 要求我們必須敢於說真說,不同意見的爭論是完善科學,推進科學最好的方法。

    至於元青花的產生,就是由於國內的某個影響力較大的專家說了一句:“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大盤當初就是為了適合伊斯蘭民族圍坐吃抓飯的習俗而為了外銷燒製的。”所以許多人在自己的文章大說特說,元青花是當年專門用來出口的外銷瓷,所以國內根本沒有雲雲。

    我非常讚同趙青雲先生所常說的:“考古發掘和文物鑒定是十分科學和嚴肅的,必須依靠充足的物 證才能定性。”你們說元青花是為了滿足伊斯蘭國家及其民族圍坐吃抓飯的習俗而燒製的,依據是什麽?有無當時官府的文本記載?說是“來料加工定做”,依據又 是什麽?有無當時的合同,訂單?單憑國外出土了數量較多的元青花瓷器就這樣認為,其證據是不充足的。日本也有元青花出土的記載。日本並不是伊斯蘭教的民 族,這就無法解釋了。

    我國國內,自解放以後,陸續出土了一些元青花大器,如北京元大都後英房遺址,注②,北京舊鼓 樓大街窖藏③,河北省保定市窖藏④……其數量僅有一百多件,占國外出土元青花的總數二分之一左右。對於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而我們又是元青花生產的故 鄉,僅僅有一百多件的出土量,確實太少了。但這也與我們國家的有關政策及法律有著直接關係。在“新文物法”頒布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在公開的場合說他擁有一 件元青花,在“新文物法”頒布以後,文物雖然允許民間收藏,轉讓或交流,但地下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有誰敢說:“哇!我挖土挖出一件元青花來!”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地基建工程頻頻開工,由於種種原因,出土文物不斷出現 在市場上。這裏麵,雖然牽扯到法律問題,但它確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再有,現在的盜墓賊,猖獗程度達曆史之最,他們利用高科技手段探測古墓的確切位置。 常常是團夥作案,測探、偷盜、運輸、銷贓一條龍。挖出的元青花,國內不敢認定,說真品為贗品,正好運到國外去。我們不能不懷疑大件元青花精品頻頻在國外現 身並拍賣,這不能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有些元青花的持有者知道手中寶物的“來曆”,而又不能不違的說是“傳世品”或“地堆上撿的漏”。他拿去請專家鑒定時,當專家作出否定的意見時,他心理當然十分不平衡,於是四處大聲疾呼:專家的眼力不行!這種聲音多了,便給我們的專家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

    在我國,青花瓷器最早產生於唐中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鞏縣窯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但目前學術界尚有些爭議。由於與本文的元青花關係不大,暫不追 述。青花瓷器在宋代300年的曆史中沒有發展起來,這主要的原因是與宋代曆史文化、民俗風俗有著直接關係。當時,白色和藍色是喪葬事宜的主色調。而白底藍 花的青花瓷不宜人民日常生活所使用。到了元代,中國由蒙古族人統治,蒙古族人崇尚白色和藍色。按照薩滿教的解釋,蒙古的感謝都是“查幹·牙速惕”(即白骨 者),是高貴、純潔的。在每年重大盛典活動中,從皇帝到臣子,從帽子到靴子,自上而下,一身潔白。蒙古人認為:天是藍色的,長生天力是指成吉思汗至高無上 的權力,藍色成為了成吉思汗整個黃金家族的代表色。

    青花瓷是釉下彩繪。而這一工藝在宋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就已成熟了,它為元青花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工藝基礎。蒙古族人性格開朗豪放,偏愛民族風格濃鬱的裝 飾,悵房、地毯、服裝、頭飾甚至馬鞍刀鞘和日常使用器皿,都有濃鬱的民族特色。色彩對比度大,紋飾繁密。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從北宋晚期到金元,宋代五大名 窯中的定窯,其工藝水平達到了該窯曆史上的巔峰期,尤其是它的印花工藝,借鑒了緙絲工藝,圖案繁密而不亂,等等這些,為元青花的構圖和藝術風格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元青花的產生,正是由於上述的多種因素和條件之下產生的。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它是由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

    元青花這一彩瓷的出現,改變了自元以前一千餘年單色瓷的麵貌。它的一出現就令世人讚賞不已。 當時,蒙古族人是統治者,他們的民族文化特點及風格必然對元青花的繪畫和構圖產生重要作用。再有,在藝術品的創作和工藝品的製作上,迎合統治者的興趣和喜 好是我們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曆史的習慣。蒙古族統治者,喜歡圓、滿、繁、密的藝術風格。元青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迅速成熟起來的,就連它對修坯不甚精細,器 裏粗俗,也都有蒙古族人性格的特點。

    由於元青花的美豔奪人,深受權貴們的喜愛。同時也受到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喜愛。元朝朝廷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大量出口元青花瓷器,一是滿足了元朝政權庫 銀的收入,二是滿足了其它國家特別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十分崇尚藍色,我們出口的大件元青花精品,一直被他們的統治者珍藏並視為國寶。

    元青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它是我們民族的東西,隻有是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東西。如果錯誤地把它看為“當時就是為了適合伊斯蘭民族圍坐吃抓飯 的習俗而為外銷特燒的。”那麽執這種觀點的人就會懷疑我們國內沒有或稀少有元青花了。如果有人拿一件元青花請他鑒定,他總是看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總 覺得它是贗品。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則寓言:有一人家丟了東西,開始他懷疑是鄰居愉了他家的東西。於是,看這家鄰居像賊,看那家的鄰居也像賊。後來,他在自 己家找到了丟失的東西,再看鄰居,就全都不像賊了。這就是心理作用。在這種心理作用的作用下,看國內輕易出現的元青花,就會總覺得它是贗品。甚至,既使是 拿一件土耳其托普卡卜博物館的元青花讓一位普通居民拿到專家那鑒定,十有八九,會被認為是贗品。難怪有位藏家氣憤地說:“他隔著十米遠,把手一揮,新仿。 這哪是在鑒定瓷器,分明是在鑒定人!”

    思想意識的轉變,對我們認識元青花,研究元青花,鑒定元青花,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我真誠地希望,這篇拙劣的短文,能給參加這次研討會的老師們、藏友們一點小小的啟示。

   注①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管會:《元大都的勘查和發掘》,《考古》1971年1期。
  ③同②
  ④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2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