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古董市場買東西,看見一件木雕,被它紫色所吸引.經過講價,做為添頭一起買了下來.
看木紋和以前買的紫檀一樣.經試驗和辨認,確認為小葉紫檀製品.
入水即沉.
用酒一擦出現血紅色.
入水即沉.
屬於紫檀屬的木材種類繁多,但在植物學界中公認的紫檀卻隻有一種,“檀香紫檀”,俗稱“小葉紫檀”。紫檀中精品,紫檀木是檀木中最名貴的, 生長極其緩慢,需數百年方能成材。紫檀木質堅硬,分量比其他硬木重,入水即沉,沒有疤痕,呈深紫色,結構緊密。
紫檀少有大料,俗話說“十檀九空”,故紫檀木極為珍稀。古人雲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又因為印度小葉紫檀的色澤和花紋美麗細膩常為皇室所用,同時又可稱為“帝王之木”, 紫檀木製品體現王者之風。
明代(公元1368——1644),紫檀為皇家所重視。海上交通的發展和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與南洋各國的貿易溝通和文化交流。各國在與中國定期和不定期的貿易交往中,也時常有一定數量的名貴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這對中國寵大的統治集團來說,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於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辦。隨後,私商販運也應運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優質木材也基本采伐殆盡。尤其是紫檀木,幾乎全被捆載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當時世界所產紫檀木絕大多數盡匯集於中國。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為明代所采,有史料記載,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過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節不直。根本無法使用。這是因為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盡,清時尚未複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人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美等西方人士較中國更重視紫檀木,因為他們從未見過紫檀大料,認為隻可作小巧器物。據傳拿破侖墓前有五寸長的紫檀木棺槨模型,參觀者無不驚慕,以為稀有。直到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見到許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盡在中國。於是多方收買,運送回國。現在歐美流傳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從中國運去的。由於運輸困難,他們一般不收買整件器物,僅收買櫃門、箱麵等有花紋者。運回之後安裝木框用以陳飾。
清代中期,由於紫檀木的緊缺,皇家還不時從私商手中高價收購紫檀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購紫檀木的記載。這時期,逐漸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不論哪一級官吏,隻要見到紫檀木,決不放過,悉如數買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織造機構。清中期以後,各地私商囤積的木料也全部被收買淨盡,這些木料中,為裝飾圓明園和宮內太上皇宮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緒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壽過後已所剩無幾;至袁世凱時,遂將僅存的紫檀木全數用光。
非洲沒有小葉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