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鄉愁

本博客文章除非注明轉貼(ZT)之外的,版權均為作者所有。若要轉載,請通知博主。
正文

矽穀傳奇——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傑克·基爾比及德州儀器的貢獻

(2020-10-07 14:21:44) 下一個

“我認為,這些人的工作改變了世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是亨利·福特、托馬斯·愛迪生、萊特兄弟,和傑克·基爾比。傑克發明的集成電路,不但革新了電子工業,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 德州儀器公司前董事會主席湯姆·恩吉布斯(Tom Engibous)

1995年,我在加州矽穀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軟件產品工程師。當時的矽穀已從80年代中期的衰落走了出來,矽穀半導體和軟件工業在世界範圍內又開始領跑了。記得當年的矽穀電視台,每周有一個節目,專門報道矽穀的新技術和新公司——上市的和還沒上市的。該節目有一個專家采訪專欄,每周采訪一個矽穀專家,由他來談矽穀新技術的發展前景。有意思的是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時候他們的意見針鋒相對。這些專家都非常有遠見,記得其中的一位專家說過,今後幾年內將決定矽穀乃至於整個高科技產業的是三大市場:一是電腦的家電化、二是傳統家電的數字化、三是遠程和衛星無線通訊的普及化。20年後的今天,與這三方麵相關的技術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支撐這些技術的主要電子器件是晶體管(Transistor)、主要工藝是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工藝。大家都知道晶體管的發明人,是貝爾實驗室大名鼎鼎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則是電子工業的頂尖高手億萬富翁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集成電路的另一位發明人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在他得諾貝爾獎之前則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工程師。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沒有忘記他,2000年他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獎;美國沒有忘記他,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評選20世紀對美國經濟最有影響的50人時,基爾比和諾伊斯及肖克利並列第一;基爾比所在的公司——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TI)公司更沒有忘記他,TI的研發中心就是以基爾比命名的。

很早就聽說過基爾比了。第一次見到他並和他交談,是2001年。基爾比平易近人,話不多,身高2米多。每逢有人問他,是否愛好籃球時,他都會說,高中時,因為身材,被選入籃球校隊,但並不喜歡籃球,那是受罪。基爾比是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給了三個人:基爾比、Zhores Alferov、Herbert、kroemer,他們分別是集成電路、高頻晶體管、和激光二極管的發明人。這些技術是現代電子工業和計算機工業的基礎,也是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技術基礎。蒸汽機發明以後,每50年就有一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技術發明。其中以火車、電話、汽車、飛機、電視、計算機、遠程通訊設備為代表,下一個是什麽,還不得而知。而這種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發明總是由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人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發明的,集成電路的發明就是一個例子。這些發明不但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就像矽穀風險投資始祖阿瑟·洛克(Arthur Rock)說的:“每個重大的技術發現背後都有一個奇跡。”基爾比就是一個奇跡的創造者。

平凡少年

盡管,基爾比是高科技奇跡的創造者,但其人生道路上既沒有奇跡也沒有什麽與眾不同。基爾比於1923年11月8日,出生於美國中西部堪薩斯(Kansas)州的傑弗遜城(City of Jefferson)。父親赫伯特·基爾比(Hubert Kilby)和母親薇娜·基爾比(Vina Kilby)都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畢業生。基爾比4歲時,他們一家搬到了薩琳娜(Salina)。在那裏,基爾比父親是一位優秀的電氣工程師,還擁有一家小型電力公司——堪薩斯電力公司(Kansas Power Company)。基爾比從小就經常跟父親一起去父親公司的發電廠,經常看父親和發電、輸電設備打交道。從那時起,基爾比就立誌成為一個和父親一樣的電氣工程師。

基爾比十歲時,父母帶他參觀了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基爾比對博覽會記憶最深刻的是未來城市的那部分。那裏展出了汽車、高速公路,還有一個側麵擋板被打開的火車頭,孩子們可以看見火車是怎麽工作的。一個懸索滑車,可以把人直接送到一個人工湖的對岸。基爾比知道,未來會和現在大大的不同,他要參與這種改變。

暑假期間,基爾比的父親常常帶他去公司。基爾比在那裏看到了電氣工程師的父親是怎樣工作的。同時也接受了父親給工程師的定義:“一個能用一塊錢完成一般人用兩塊錢完成的工作的人,就是工程師。”

基爾比對體育興趣不大。他把業餘時間花在拆卸家裏的東西上,他拆過鍾表、無線電、玩具。也修理家裏的電器,如烤箱等。基爾比一家在薩琳娜住了10年後,他們搬到了Great Bend。基爾比父親鼓勵基爾比和他的妹妹讀書,他為基爾比和妹妹訂了好多雜誌,其中的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和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 ),對基爾比的影響極大。

1937年,基爾比的父親在當地建立起了一個業餘無線電通訊網絡。基爾比第一次看見了如何架設天線,檢測信號。在幫助父親工作的同時,基爾比認識了兩個比他大十幾歲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HAM)。這兩個人教會了他莫爾斯碼和發報技術,他們指導基爾比組裝了一台發報機。還鼓勵他去考HAM執照。很快,基爾比就拿到執照了。他經常同世界各地的HAM通話,最遠到了古巴和夏威夷。

基爾比就讀於Great Bend高中。此時的基爾比身高二米,戴著眼鏡。他的功課並不是很好,平均成績為B。教他理科的老師對他影響不大,是一位曆史老師激發了他對學術的熱情。她讓他認識到了必須在生活中發掘出自己最大的能力,並以此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基爾比家不缺錢,但暑假期間,他還是去幹農活或是在父親的廠裏當臨時工。這些暑期工作對他的影響是,他決定今後絕不做體力勞動者。

高中期間,基爾比除了工程師外,從未想過會去做其他的工作。1941年,基爾比高中畢業,以3分之差未能進入當時美國最好的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這件事讓他一生耿耿於懷。基爾比來到他父母就讀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就讀本科。入學不久爆發了珍珠港事件,大二的基爾比加入了美軍,成為一位無線電通訊設備維修員,來到了印緬戰場。基爾比在那裏一呆就是幾年,他曾隨史迪威將軍在中國作戰過六個月。基爾比後來說過:“學校外麵的事情能讓你很快成熟。當問題發生時,你必須麵對它們,想出辦法,解決它們,然後你就進步了。”

二戰結束後,基爾比回到大學繼續他的學習,學費由軍隊承擔。當時的大學電機係,正在從傳統的電力工程,轉向電子工程。基爾比發現,好老師都是教傳統的電力工程的教授。電子工程教授,則大多是來自軍隊,那些在的二戰中使用過雷達和無線電的軍人。

初入職場

1947年,基爾比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畢業時,有3家公司給了基爾比工作。一家是有名的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一家是伊利諾伊貝爾(Illinois  Bell),還有一家是全球聯通(Globe Union)在米爾沃基(Milwaukee)的中心實驗室(Centralab)。

基爾比選擇了中心實驗室,他一邊工作一邊在威斯康辛大學米爾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功讀碩士學位。這一期間,基爾比和芭芭拉·安吉斯(Barbara Annegers)結婚,幾年後,他們有了兩個女兒。基爾比於1950年獲碩士學位。

中心實驗室一共有40個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個8個工程師的小組裏工作。中心實驗室的產品是當時最先進的電子產品,他們曾在二戰期間第一個用印刷電路工藝來製造電路。如今,他們準備把各種不同材料的薄膜印在陶瓷上,再在上麵插入真空管,目的是將電子線路小型化,並以此來製造助聽器、無線電收音機、和電視。

基爾比大量閱讀了當時有關微型化電路的論文。他很快就了解到了貝爾實驗室發明的晶體管,他很清楚,晶體管是電子線路的最好器件。在聽了晶體管發明人巴丁(John Bardeen)在米爾沃基的演講後,基爾比對晶體管興趣更大了。1952年,他所在的公司從貝爾實驗室取得了生產晶體管的專利許可,費用隻有2萬5千美金。基爾比被公司派到貝爾實驗室參加為期兩周的晶體管技術研討會。與會期間,基爾比盡可能地學習各種晶體管製造工藝和晶體管理論。回到公司後,基爾比組建了一個3人研發小組。他們製造了一些晶體管製造設備,同時也長出了晶體,做出了晶體管。他們用晶體管和電阻、電容一起製造出了放大器,並投放了市場,但利潤不大。當時晶體管最大的市場是國防工業,但國防工業需要的是矽管,不是鍺管。

基爾比在中心實驗室的10年裏,獲得了十幾個專利。但他也發現,在中心實驗室工作已經無法實現他心中的微型電路夢想了。對基爾比來說,晶體管是未來。矽才是通往未來的電子材料。但中心實驗室對矽沒有興趣。

發明芯片

科技進步總是由一連串夢想推動的,集成電路也不例外。有了固態電子器件晶體管之後,集成電路的出現是遲早的事。常用的電路一般由五種器件組成:具有放大作用的晶體三極管、具有整流作用的晶體二極管、電阻、電容和電感。電阻、電容和電感,人們在20世紀之前就很熟悉了;晶體二極管早在19世紀下半葉,人們就會製造了;到了1948年,晶體三極管也被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萊頓(Walter Houser Brattain)發明了。於是,怎麽把這些器件做在一起,再按電路功能連接起來,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1952年,英國皇家雷達研究所(Royal Radar  Establishment)的傑夫·達默(Geoff Dummer)就提出了集成電路的想法:把一個電路所需的晶體管和其它器件製作在一塊半導體上。但這是一個人人都能想到的想法,但沒人能找出一種工藝來實現它。1950年代初期,盡管晶體管工藝還很粗糙,但隻要對當時的流行的晶體管工藝進行深入思考,把這些已有的工藝整合起來,就有可能製造出這樣一種新型的固體電子電路,即集成電路。這個百年一遇的機會,落到基爾比這個身高兩米,性格溫和穩重的工程師身上。

1956年初,基爾比在貝爾實驗室的第三次晶體管研討會上,學到了雜質擴散工藝。基爾比一直工作在晶體管和集成電路工藝的前沿上,但中心實驗室並不想在矽上麵投資。於是,基爾比開始向有晶體管科研能力的公司發個人簡曆,希望能在那些公司裏實現自己的想法。基爾比麵試了IBM、摩托羅拉(Motorola)、德州儀器等公司。1958年5月,基爾比加盟了當時剛從海上石油鑽探設備轉行到電子設備上的德州儀器。TI從貝爾實驗室取得了製造晶體管的專利許可,第一個製造出了矽晶體三極管。TI也是美國國防部的電子設備微型化計劃的合作夥伴之一。TI是當時最大的矽晶體三極管的製造商。基爾比覺的TI的阿德考克研發小組,“已經準備好了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在基爾比眼裏,威利斯·阿德考克(Willis  Adcock)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工程師。

阿德考克小組正在為軍方做一個叫“微型模塊”(Micro Module)即平麵電子器件的項目。基爾比對此沒什麽興趣。但因為剛剛加盟TI,基爾比沒有多少假期,TI位於極其炎熱的德州達拉斯(Dallas, Texas),暑假期間絕大部分員工會去度假。1958年暑假,基爾比因為是新員工沒有多少假期,因此無法和其他員工一樣去別處度假避暑。整個TI隻有極少數人在工作。基爾比此時正好有時間靜靜地思考如何開發自己感興趣的新工藝。基爾比有十年的製造印刷電路的經驗,他很清楚TI的競爭力在於矽,但矽工藝的缺點是造價高。他很快就認識到了TI最好的電子產品將是在矽片上製作出各種不同的電子器件,再把它們連接起來。當時的形勢是:每一種基本器件,都已有了製造它的最好材料。但基爾比的直覺告訴他,電路所需的所有器件都可以用矽一種材料來製作。

基爾比對當時的微型電路工藝非常清楚,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他把它們歸納為三類:一種方法是把各種器件做成同樣大小和形狀,使電路連接變得很簡單;第二種方法是用薄膜來製造各種器件,不能用薄膜做的器件後加上去;第三種方法更為徹底,就是在一種材料中,製造出一種全新的結構,並用它做出一個完整的電路。

在基爾比眼裏,這些方法最大的問題是製造這樣的電路需要不同的材料和工藝。基爾比早就知道除了電感之外,其他的電路基本器件:電阻、電容、二極管、三極管都能在一種材料上製作出來。所以在一種材料上做出所有電路需要的器件才是電路微型化的出路。

1958年7月24日,基爾比在工作筆記上寫到:“由很多器件組成的極小的微型電路是可以在一塊晶片上製作出來的。由電阻、電容、二極管和三極管組成的電路可以被集成在一塊晶片上。”他在這一天記下了五頁關於如何把這幾種器件集成在一起的想法和實際應用,基爾比甚至構想了一個用這一方法生產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電路的工藝流程。基爾比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這幾種器件製作在同一塊晶片上,然後將它們連成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電路。利用當時由貝爾實驗室開發出的擴散(Diffusion)技術和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技術在一塊晶片上實現這幾種器件,並非難事。

等到研究小組裏的其他同事回來時,基爾比向阿德考克提出了用一種材料製作一個觸發電路的方案。阿德考克同意了基爾比的想法說“這事好像挺麻煩的”,但阿德考克讓他嚐試一下。基爾比先用矽做出了分立的電阻、電容、二極管、和三極管,然後再把它們連成了一個觸發電路。1958年8月28日,基爾比就完成了這一嚐試。結果令人非常滿意。

既然能用單一材料矽製作這些分立器件,就能把這些器件做在一起。基爾比立即行動起來了。當時的TI已有了幾種鍺器件。並能把金屬蒸發在鍺管的發射極和基極上,再用蝕刻技術做成接觸點,然後連接起來。基爾比得到了幾張這樣的鍺晶片,他決定用它們做兩個電路。他先在鍺晶片上製造出三極管,然後在純鍺晶體中少量摻雜做成電阻,最後用反向二極管做出電容,再用金線將它們連成一個Phase-Shift Oscillator。兩個助手把製成的電路切割成0.12x0.4英寸大小的成品。

基爾比發明的第一個集成電路

基爾比一共做了三個這樣的電路。1958年9月12日,基爾比和助手謝潑德(M Shepherd)給阿德考克和組裏的其他同事演示了他的實驗。基爾比緊張地將十伏電壓接在了輸入端,再將一個示波器連在了輸出端,接通的一刹那,示波器上出現了頻率為1.2兆赫茲,振幅為0.2伏的震蕩波形。現代電子工業的第一個用單一材料製成的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周後,基爾比用同樣的方法成功地做出了一個觸發電路。基爾比的電路和後來在矽晶片上實現的集成電路相比,樣子非常難看。但是,它們工作的非常好。它們告訴人們,將各種電子器件集成在一個晶片上是可行的。

1959年10月,基爾比小組準備用鍺設計一個新的觸發電路。這次他們要從頭做一個觸發電路。他們做出了電阻、電容、和三極管。第一個成功的觸發電路是在1959年初完成的,該電路就是1959年3月向公眾發布的“固體電路”。

1959年1月28日,一個讓人緊張的消息傳來。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正準備將他們開發的集成電路上報專利局。這一消息使基爾比和TI的管理層大驚。他們迅速地為基爾比的發明準備好了專利申請材料。1959年2月6日,TI的專利代理人將一份內容廣泛的“微型電子線路”的專利申請遞交給了美國聯邦專利局。該申請材料稱:“與過去的微型電子線路相比,該發明是基於全新的、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微型電子線路的理念。根據這一全新的工藝來實現微型電子線路,隻需要一種半導體材料就能將所有電子器件集成起來,並且其工藝步驟是有限的,易於生產的。”

1959年3月,在美國無線電工程學院(IEEE的前身)年會上,TI向新聞界發布了他們的革命性發明——“固體微型電子線路”。基爾比的助手謝潑德宣布:“這是TI開發的最有意義的技術成果,因此我們宣布集成電路在商業上是可行的。”這一消息使得RCA放棄了和TI爭奪集成電路發明權的企圖。

1959年1月底,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諾伊斯也有了集成電路的想法。諾伊斯曾是肖克利公司的技術負責人,仙童半導體著名的“叛逆八人幫”領袖。他的想法基於仙童創始人霍尼(Jean Hoerni)的平麵工藝(Planner Process)和矽晶片上的擴散技術。平麵照相技術是在矽片上加上一層氧化矽作為絕緣層,然後,在這層絕緣氧化矽上打洞,用鋁薄膜將已用矽擴散技術做好的器件連接起來。這樣的話各器件之間就會有良好的電絕緣,而且絕緣氧化矽可以保護矽片上的器件。但是這一工藝隻適用於矽晶體。

基爾比和他發明的計算器

正是因為平麵工藝,才使得仙童在矽晶體三極管技術領先於當時其他的半導體生產廠家。這一技術也使得仙童能夠製造出小於千分之一英寸的高性能高可靠的矽晶體三極管。也使集成電路中器件間的連接成了可能。1959年1月23日,諾伊斯在他的工作筆記上寫到:“將各種器件製作在同一矽晶片上,再用平麵工藝將其連接起來,就能製造出多功能的電子線路。這一技術可以使電路的體積減小、重量減輕、並使成本下降。”

把器件製造在同一晶片上,基爾比和諾伊斯的想法相同,在器件的連接問題上,諾伊斯的想法領先於基爾比。這是因為仙童的霍尼此前已經發明了平麵工藝,而TI則沒有這一關鍵工藝。盡管,基爾比先於諾伊斯申請了集成電路的專利,但因為有了平麵工藝來連接各個器件,諾伊斯的工藝領先於基爾比的工藝。

諾伊斯對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思考,一個月後,在諾伊斯得知TI的發布會後,他向仙童的同事們宣布了自己的想法。1959年春,諾伊斯起草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他事先知道TI已向專利局遞交了申請,但不知道其中內容,因此他在自己的專利申請中強調仙童的工藝是以平麵工藝來製造集成電路的。

實際上,仙童和TI的集成電路的製造工藝幾乎是在同時出現的。諾伊斯和基爾比都是把當時已有的分立的工藝過程,為了同一目的連起來使用。其中大多數技術是貝爾實驗室開發的。後來諾伊斯說:“即使我們沒有這些想法,即使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專利不在仙童出現,那也一定會在別的地方出現,即使不再五十年代末出現,那也會在後來的某一個時間出現這一發明。隻要晶體管製造工藝發展到一定程度,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想法就會出現、這一技術就會被人發明。”

當時對集成電路有三種反對意見:首先,集成電路的需求和產量都太小,無法獲利,當時隻有10%的晶體管廠家能在晶體管生產上獲利;第二,集成電路並沒有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比如半導體就不是最好的電阻材料;第三,很多人覺得晶體管這麽好的器件不應和其他器件在一種材料上混用。這些都有一定道理。還有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人認為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成功將導致很多電路設計工程師失業。不過,集成電路成功後,電路設計工程師不但沒有失業,需求反而大大增加了,隻是他們的工作性質稍有不同。

轉折點來自軍工產業。兩個巨大的軍工工程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Apollo Project)和“民兵”(Minuteman )導彈開發計劃,大大促進了集成電路的發展。阿德考克和TI非常支持集成電路的開發。TI宣布了它們的比火柴頭還小的器件,並和空軍分擔研究費用。因為該器件能用在“民兵”導彈上的小型計算機中。

基爾比和他的TI同事們(Phipps, Weaver, Biard, Fischer)

1964年,隻有幾家最先進的公司在生產集成電路,他們試圖推廣集成電路的應用。但很快集成電路就成了業界主流。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為開發各種功能的電子產品鋪平了道路,並且大幅降低了成本,第三代電子器件從此登上舞台。集成電路也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可能,計算機終於有機會走進千千萬萬普通人家了。

樸素人生

不久,TI董事長讓基爾比在三個難度很大的項目中選一個。基爾比選擇了開發小型計算器。他領導一個三人小組,在1971年完成了該項目。該計算器重2.5磅,售價$200元,是當時的台式計算器售價的五分之一。幾年後,世界上的計算器的年銷售量就到了幾億個了。

基爾比在TI幹了12年,最後擔任的兩個職務是VP助理和技術總監。1970年,基爾比離開了TI,成為一名獨立發明家和顧問。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來襲時,基爾比發明了一種用矽製造的放在屋頂上的太陽能裝置。TI買下了該專利。因為石油在世界範圍內的降價,TI放棄了該項目的生產。

1978年~1984年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的電機工程係特聘基爾比為教授。

基爾比的妻子於1981年去世。此後,他說他開始孤獨地思考、閱讀,閱讀、思考。基爾比很多年來一直不用計算機和計算器,他堅持用計算尺。他拒絕帶數字電子表,一直帶著傳統手表。

基爾比一直認為他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程師,對他來說解決問題遠比掙錢重要。他從來就沒很富有過,他在TI的工作給了他非常舒適的生活,也能讓他做他喜歡做的事。他曾有過一輛奔馳車,他把它一直開到十萬多英裏,然後留在車庫裏做備用車。他說,他對錢能做的事,缺乏想象力。

基爾比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國家科學獎、國家技術獎、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獎章。基爾比還擁有60多個專利。2000年,集成電路問世42年後,基爾比因“為信息時代奠定了基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獲獎感言中提到,要是諾伊斯還活著的話,肯定會和他分享諾貝爾獎。

基爾比於2005年6月20日因癌症在達拉斯去世,身後留下了兩個女兒和五個孫女。他的故鄉Great Bend為他樹立了一尊雕像。這一年,集成電路已經由基爾比在實驗室展示的那塊簡陋的芯片,發展成為總銷售額高達19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的產業了,而由此而支撐起的全球電子終端設備市場更是達到了12750億美元的巨大規模。

基爾比在辦公室

阿德考克對基爾比的評價是,基爾比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創造性思維,及把數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基爾比認為他自己不是一位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是解釋事物的,而他是解決問題的人。解決問題的人是工程師。基爾比說過。很多發明家認為自己是科學家而不是工程師。科學家有偉大的思想,而工程師創造工藝、製造產品,並讓它們有用,同時還要賺錢。基爾比認為自己是工程師,他有一個現實的頭腦,他要使事情變得更好、更便宜、更容易,而且要把技術創新的成果與大眾分享,並從中獲利。但是,發明並非易事,沒有學校能教發明,隻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基爾比的方法並不複雜,他說,解決問題的技巧是要盡快地抓住問題的核心,如果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就上馬,你很快就會失敗。不過解決問題並不是全部,你還要考慮到成本,創造一個賠本的產品,即使是奇跡,也沒有用。作為一個工程師,基爾比隻要能看見他的產品能在短時間內有市場,他就心安理得了。對於一個發明家來說,不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一定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要問題上。

在誰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的問題上,基爾比和諾伊斯打了十年官司。基爾比從來不認為諾伊斯是集成電路的共同發明人。基爾比說:“我認為這隻是諾伊斯博士的說法。沒人會對我是第一個製造出集成電路的人發生疑問。諾伊斯博士是第一個做了我想做的事——用蒸發金屬來做器件之間的連線。諾伊斯博士的做法和我已經做過的相差很遠,他說他是同情我才把我當作共同發明人,但我不這樣認為。”

50年代由基爾比興起的半導體工業,如今是世界第一大產業。在半個世紀的曆程中,基爾比的發明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蘋果電腦、IBM-PC、鼠標、視窗操作係統、計算機語言、互聯網、流覽器等一係列偉大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社會組織的每一個角落。

今天的每一項高科技發明,都借鑒了過去的發明。沒有用銅製電線,電器之間就無法連接。沒有煤礦、沒有河流上的築壩蓄水,就不會有電力。沒有交通工具,就不會有物流。沒有電阻、電容、晶體管、集成電路工藝就不會有計算機和互聯網。今天的互聯網世界是一個巨大的係統,而這個係統的基礎就是上個世紀中葉那些偉大的工程師們發明的偉大發明。其中最重要的發明就是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今天這一覆蓋全球的巨大的信息係統其規模令半個世紀前的人無法想象。這一係統由300千兆個計算機芯片組成,該係統中的晶體管總數與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相當。而互聯網上的鏈接數量也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數相當。在這一係統中,信息以5GHz的高頻在運行著。這一係統是如此巨大,它消耗了全球電力占的5%。今天,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這一係統了,這一係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沒有了它,我們大多數人將寸步難行,而基道爾就是為這一切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