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鄉愁

本博客文章除非注明轉貼(ZT)之外的,版權均為作者所有。若要轉載,請通知博主。
正文

憲政往事——美國先生:本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2020-10-22 09:50:36) 下一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事情是確信無疑的,除了死亡和納稅”。

—— 本傑明·富蘭克林

美國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國家。她有自己的性格。那麽什麽是美國性格呢?有些美國知識的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十八世紀末,放眼世界,到處都令人氣鬱不快。美國則不同,美國健康,美國人最接近自然。美國以外的舊世界,被“弄錯方向的宗教”,被暴政,被不義的法律,被腐敗的政治製度壓的身心疲憊。舊世界是式微的,腐朽的,迷路失途的世界,它已老邁,它筋疲力盡,奄奄一息。舊世界失去了健康,美國卻能“靜思社會製度的開端與輪廓”。美國是一個正在出生的社會的僅有的範例。美國人民不曾在腐敗的舊世界中的那些龐雜的建製與慣例中迷失。美國人民的生活更接近自然,他們的建製和法律單純正義而又有效,他們的事物比較清晰,比較容易認知,這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因此,美國是腐化了的人類的去腐化之地,他們可以在這裏擺脫過去回到“起點”。對來此生活的人來說,美國有雙重作用:先將他們淨化,再將他們改造成自然本來要他們成為的人。在美國,政府的影響很小,人人都享受政治權利。獨立革命時,關於何謂美國性格,說者甚眾,但大多是政治之談。十三個殖民地有著共同的政治利益,這些利益掩蓋了它們之間的政治差異。如果美國是由《獨立宣言》建成的話,那麽美國產生於一項政治行動。在這個層次上,與其它國家相比,美國是顛倒立國。歐洲的民族國家都是先有語言,文化,宗教,及地理層麵的民族認同,再根據這個自成一體的認同聲稱自己是一個國家。美國則不然,美國立國於一種特別的方式:人權政治,那是一種為政的協議。不同意者可以離開美國。但是,單憑一項關於政治權威的道德基礎的協議,是不足以造就一個國家的。若要自成一個國家而興旺,一個民族性格是必要的。必須有支撐其政治製度的文化,這種文化在相當成度上是政治製度的產物,那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影響其總體精神的重要因素。這種支撐美國政治製度的文化就是美國性格。

那麽,美國性格在美國人身上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一位最典型的美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生。富蘭克林是資本主義精神的最完美代表,獨立宣言的簽署者,獨立戰爭的參與者,美國國父,美國公共圖書館的創建者,現代郵政的締造者,十八世紀偉大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是美國先生,最典型的美國人。

一七零六年一月,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於新英格蘭的波士頓。父親約西亞·富蘭克林(Josiah Franklin),為了躲避宗教迫害,於一六八二年帶著一家五口從英國移民到新英格蘭。落戶北美後,他又有了四個孩子,後來妻子因病去世。約西亞再次結婚,這次婚姻又給他帶來了十個孩子,這是一個有十七個孩子的大家庭。本傑明排行第十五,是最小的弟弟,下麵是兩個妹妹。

約西亞先開了間染房,後來因不景氣,他改行製作蠟燭。本傑明的媽媽是個知識分子,五歲時,媽媽開始教他讀《聖經》;八歲,本傑明進了小學;因家境困難,十歲就綴學了,在店中幫父親做工。他剪燭芯、做蠟燭、照料店務、跑街。本傑明並不喜歡製作蠟燭,他喜歡讀書,約西亞就送他去他哥哥的印刷廠學徒,那是除了學校之外,唯一可以接觸到文字的地方。學徒期八年。富蘭克林很快就精通了印刷廠的手藝,他很想離開哥哥的印刷廠獨立。一七二零年,富蘭克林的哥哥因為他出版的報紙觸犯了地方當局而入獄。哥哥坐牢期間,富蘭克林代理編輯。哥哥出獄後,當局不讓他以他的名義辦報,於是他想到了富蘭克林。為了不讓當局抓住把柄,富蘭克林和哥哥解除了師徒合同。後來,在一次爭吵中,富蘭克林辭去了工作。他哥哥通知了當地的所有印刷廠不要雇他弟弟,富蘭克林走投無路,隻好前往紐約。在紐約富蘭克林也沒有找到工作,而是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了費城。

在費城,富蘭克林很快就有了印刷高手的聲譽。可費城的英國總督把他騙到了英國倫敦,富蘭克林在倫敦呆了一年半,初步有了穩定的生活。這時和他同船來倫敦的商人朋友旦南來找他一起回北美作生意。一七二六年十月,富蘭克林回到費城,他再次遇到總督,總督隻好避開。這次騙局中總督沒有得到一點的好處,人們始終不知到總督為什麽要這樣做。富蘭克林與旦南的生意作的很好,一七二七年二月,兩人突然得了重病。旦南一命嗚乎。富蘭克林幸免於難,但又失了業。最後,富蘭克林憑著高超的手藝,高人一等的印刷質量,開了一間印刷廠。因為他寫的一本宣揚發行紙幣的小冊子,得到了一筆長期的印鈔合同。從此富蘭克林有了錢和安穩的生活。一七三零年九月富蘭克林與裏德(Deborah Read)小姐成婚。裏德小姐是富蘭克林的初戀情人,但是因為富蘭克林長期居住倫敦,她母親逼著她嫁給了一個製陶工匠。但裏德小姐並不愛他,很快他們就分居了。後來裏德小姐的丈夫因欠債逃去了英國,一直沒有音訊。富蘭克林同裏德小姐成婚有一定的風險,要是裏德小姐的前夫已死,富蘭克林就要承擔他的所有債務。回頭來看,富蘭克林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裏德小姐不但是個心胸寬闊的妻子,她還是個吃苦耐累的持家好手。富蘭克林從此了卻了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他的事業。

在富蘭克林所有的出版物中,有一本他自己編著的《窮查理曆書》(Poor Richard’s Almanack)最出名。那不僅是一本曆書,還是一本教人修身立業的修養書。其中有很多格言。那時的富蘭克林已經是事業有成,有錢財地位、家庭美滿的商人了。但富蘭克林還是為自己訂了十三條身體力行的道德準則:一、節製:食不過飽,飲不過量;二、靜默:不說無益的話,不廢話;三、條理:東西有安排,做事有順序;四、決斷:有決斷,決定的事一定去做;五、儉樸:不糟蹋浪費;六、勤勞:愛惜光陰,做有益的事,不做無益的事;七、誠摯:不欺騙,思想純潔,說話有誠意;八、正直:不害人,不宣揚自己責任內做的好事;九、中庸:不走極端,不懷怨恨;十、整潔:起居生活,身體服飾,要整齊清潔;十一、寧靜:不為瑣事煩心;十二、貞潔:注意節欲,切勿因縱欲而損及自己和他人的名譽和寧靜;十三、謙遜:向耶穌和蘇格拉底學習。富蘭克林想以這十三條道德準則創立一個新教派,但因他進入政屆而告終。一七三六年和一七三七年,富蘭克林分別當選為費城的議會書記和郵政局長。

一七五七年,在英國享有盛名的富蘭克林被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議會推舉為赴英代表,向國王遊說,希望國王能取代賓氏家族直接管理賓夕法尼亞。因為當時的賓州議會和賓州業主賓氏家族發生了矛盾。富蘭克林把他的兒子也帶到了英國,送他進了英國學校。當時的富蘭克林從沒想過獨立,他是英國的崇拜者,他在倫敦廣交朋友,寫了很多文章,到處遊說。一七六二年回國時,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親英派,而且是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的崇拜者。

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上升,《印花稅法》(Stamp Act),激起了北美人民的憤慨。富蘭克林於一七六五年十二月再次赴英,代表賓州和其它三州為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排憂解難。在英國上院,富蘭克林為英美關係作證道:我們把英國議會看做是保衛自由權力的堡壘,當專橫的大臣企圖壓迫我們時,我們信賴議會,它會在接到申訴後給予補救。英國議會有權在商務調節方麵抽稅,但它沒有權力抽內部稅。要是英國派軍隊在北美強製執行《印花稅法》那將激起北美的叛亂。

一七七四年一月十一日,英國上院邀請富蘭克林去英國。三周後,富蘭克林來到英國上院時發現那是對他的一次聽證調查。上院裏坐滿了議員和旁聽者,戈爾勳爵主持聽證會。聽證會上,副檢察長韋德本對富蘭克林進行了肆意攻擊。聽證會後,富蘭克林一言未發,鎮靜地走了出來。

一七七五年五月十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富蘭克林成為大陸會議代表。一七七六年夏,他加入了起草《獨立宣言》的五人委員會。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了初稿。富蘭克林對初稿做了四十多處修改。其中最有名的是把傑弗遜的“真理”一詞改為“我們認為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獨立戰爭爆發之後,大陸軍急需武器,大陸會議把富蘭克林派往法國。盡管年事已高,但富蘭克林還是接受了使命。為了追求北美獨立,富蘭克林的個人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他的兒子威廉(William Franklin)是一個堅定的英國追隨者,在美國獨立的問題上始終無法與他達成共識,最後和他脫離了父子關係。七十歲高齡的富蘭克林身體虛弱,患有痛風和腎結石。但就在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當天,他啟程去了法國,他所依仗的隻是對新生的美國的自信。當時的法國到處是間諜,富蘭克林小心地籌措資金、安排船隻,巧妙地處理被扣押的貨船。他周旋於可能幫助北美獨立的法國貴族和王室成員之間為北美殖民地謀利。每一步都充滿艱辛,他不是正式外交使節,代表的是一個未被承認的國家。但富蘭克林在法國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個性讓他如魚得水,他被邀出席各種宴會和沙龍,人人都喜歡他,他讓整個法國都興奮了起來。當約翰·亞當斯抵達法國時,發現這裏的每個人知道這位美國先生。最讓亞當斯吃驚的是,富蘭克林對法國的女性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在法期間,富蘭克林用盡心機讓法國承認新生的美國,冒著生命危險解決武器運輸問題,並尋求與法國在軍事上的同盟。一七七八年美法正式結盟後,富蘭克林、約翰·傑伊(John Jay)和亞當斯被派往英國,運用各種手段在不得罪法國的前提下,和英國進行談判。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三十日,美國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Paris Treaty)。那天富蘭克林穿上了在英國上院受辱時的那件衣服,這次他代表的是新生的美國。

經過了從一七七五年到一七八三年的八年獨立戰爭,美國人民從英國手裏爭得了主權。當時的大陸會議在獨立戰爭後成了一個腐敗而又效率低下的機構。殖民地之間各自為政,互相之間設置貿易壁壘,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國債高築,民不聊生,作為北美殖民地的最高權力機構的大陸會議對此一愁莫展。為此,弗吉尼亞的大陸會議代表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倡議一七八七年五月在費城召開北美殖民地的製憲會議。會議的宗旨是修訂約翰·亞當斯提議並在一七七七年大陸會議上通過的《邦聯條款》。八十一歲高齡的富蘭克林被選為賓夕法尼亞的製憲會議代表。製憲會議的主題原本是要修正一七七七年的《邦聯條款》,五月二十九日,弗吉尼亞提出了“弗吉尼亞方案”,推翻了修正《邦聯條款》的框框。“弗吉尼亞方案”由艾德蒙·倫道夫(Edmund Rondolph)宣讀,其實,麥迪遜是其主要設計師。在各州為了自身的利益爭論不休,不可開交的時侯,富蘭克林想出了一個絕招:請求上帝的幫助。他說:“我們幾乎在每一個問題上都有不同意見。這證明了人類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多困難,我們一直在尋找政治智慧,現在看來我們的確缺乏政治智慧。我們是在黑暗中尋求真理,而當真理在我們麵前時,又難以識別它。為什麽我們不請上帝來啟發我們的理解力呢?正是因為上帝的恩賜,我們才有機會在這裏討論如何建立我們的國家幸福的法則,難道我們忘記了這一強大的朋友了嗎”?“我已活了很久了,我活的越久,就越清楚地認識到上帝是人類事物的主宰。如果沒有上帝的幫助,一個國家怎麽能興旺的起來?我還相信,要是沒有上帝的幫助,那麽建立我們的政治結構要比造通天塔還要難。我們將會被我們的地方利益所分裂;我們的計劃將被挫敗;我們自己將受到指責而留下笑柄給後人。更遭的是,此後人類可能看到我們的不幸例子而對人類通過智慧建立政府一事表示絕望,從而聽命於機會、戰爭和征服。因此我冒昧地建議,每天上午在會議開始工作之前,在會議上作一次禱告”。大會最後勝利結束,富蘭克林認為是上帝聽到了禱告後恩賜的結果。

富蘭克林在行政首長的薪金問題上也發表了一個精彩的論述:“世間有兩種愛好對人間的事情有著強有力的影響,那就是野心和貪心,也就是權和錢。如果把它們拆開,那麽兩愛之中的任何一愛都會成為發揮人們幹勁的強大動力。如果他們看到一個位置既帶來權力又帶來金錢,那麽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去某取這個位置。正因為英國有大量這樣的位置,所以英國的派係林立,國家長期陷於分裂,政府不能集中精力,在倉促間就發動戰爭,常常還要迫使國家接受不光彩的媾和”。“那些投身陰謀詭計、百般爭奪、結黨營私、不顧廉恥來謀得這種名利雙收的位置的人將是些什麽人呢?他們不是明智和穩健的人,不是愛好和平和安定的人。他們是膽大和狂暴的人,他們是一心求成為一己私利不辭辛勞的人”。“我擔心這樣一個既帶來權力又帶來金錢的位置,會使占據這個位置的人有朝一日成為君主,我們的政府,有朝一日會成為君主政府”。“就近而論,難到我們沒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嗎?我們的一位最重要的官員,我們全軍的總司令,一位我現在不願用任何其他的頌辭來觸犯他的愛國者,他負責軍隊作戰八年之久而未取分文。他與英勇作戰的戰友備嚐艱苦和危難,還有這個職務帶來的日以繼夜的憂心。難道我們不相信可以在合眾國內找出三到四個這樣的人嗎”?“對我來說節省薪俸並不是我的目的。我所擔心的是支取巨額薪俸所帶來的後患。正因為如此,我才提出了修正案。如果沒人附議,我也心安理得,因為我說出了我的意見,盡了我的責任”。

在討論結束,舉行簽字儀式之前,富蘭克林呼籲全體代表一致簽名。他說:“我承認,這部憲法有些部分我目前不同意,但我不能肯定我以後會永遠不同意。因為我活了這麽大年紀,在很多事上,我改變過我的初衷,甚至在重大的問題上。我年紀越大就越易於懷疑自己的判斷,越尊重別人的判斷。很多人的確象宗教派別一樣,認為自己擁有真理。認為別人若和他有分歧,錯在別人。出於這些考慮,我同意這部有缺點的憲法,假如它是缺點的話。因為我認為中央政府對我們是必要的。任何一種政府,隻要善於運作,就會造福人類。我不相信,要是召開另一個製憲會議會會製定出一部比這部憲法更好的憲法”。“在召集一批人的智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召集了這些人的偏見、偏愛、錯誤觀點、地方利益、和自私動機。這樣的集會能得出十全十美的結果嗎?我很驚訝我們己經很接近完美了。它也會使我們的敵人驚訝。主席先生,因此我同意這部憲法,因為我無法期望有比它更好的了。關於它的缺點,我願為公共利益而加以拋棄。我從未說過一句關於這部憲法的缺點的話。缺點隻生於這個房間,就讓它死於這個房間。總之,我冒昧地希望,凡對憲法有反對意見的代表們,能同我一起,在此時懷疑一下自己的一慣正確性,共同來表達我們的一致性。在這個文件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最後,隻有三位代表沒在憲法上簽名,富蘭克林對憲法的通過功不可沒。

富蘭克林既是精明能幹的商人,又是慷慨的科學家。他發明了高效取暖爐,並拒絕申請專利,聲稱發明應該為公眾利益服務。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他精心設計了避雷針的尺寸、地麵設備和與建築物的連接方式,今天的避雷針仍然保持了他當年的設計。富蘭克林還通過實驗確立了電學原理,他找到了存儲和應用電力的方法。他最早提出了電流理論,認為電是沿著導體從正極流到負極。我們今天使用的正負電、電池等詞匯也來自於富蘭克林。熱愛自由的人們說“他從天空中抓到了雷電,從專製統治者手中奪回了權力”。

聯合生,分裂死。本傑明·富蘭克林畫於七年戰爭期間

一七九零年四月十七日,八十四歲的富蘭克林溘然長逝。他的去世在美國和歐洲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特別是法國。法國的參議院為他默哀。法國人重視、愛戴富蘭克林,欣賞他的才華。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這樣評價富蘭克林:“因為善行而受景仰,因為才華而獲崇拜,因為愛國而受尊敬,因為仁慈而得到愛戴,這一切將喚起人們對你的親切愛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沒有虛度一生”。 

富蘭克林的一生完美地體現了美國性格。美國得天獨厚,美國有別於歐洲。美國獨立的意義不隻是政治上的,它還給來自歐洲的北美人一塊道德和物質上的處女地,獨立戰爭後美國自行製訂法律,這是個意義非凡的事實。在美國,因其特殊,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產生出一種全新的精神,一種全新的性格,一種與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不相同的民族性格。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曆史學家托克維耳(Alexis de Tocqueville),在他的名著《論美國的民主》(De lademocratie en Amerique)中對美國人和美國性格給出了如此的評價:在美國,人民視法律為自己的創造物,他們因此而愛護法律,毫無怨言地服從法律;人民對政府的尊重是因為必要,不是因為它神聖;人民對行政首長的愛戴來自理性。人權是其立國基礎,人民的權利就有了保障,人們之間由此建立起的是信賴和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關係。當人民了解了自己的真正利益後,他們懂得:要享受社會公益,必須盡義務。出於公益人民會組織起來,這樣的組織使國家避免了暴政和專製。按照這種方式建立的國家,社會的進步會按部就班,循序向前。在這樣的社會裏,享樂不會過分,福利會普及;科學會普及,無知會減少;情感不易狂熱,行為會更為穩健。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方法和準則,那就是,擺脫一統的思想、習慣的束縛、家庭的清規、階級的觀點,一定程度上還會擺脫民族的偏見;把傳統當作一種知識,把現實看作是創新的材料;靠自己的力量憑實踐去探索事物的本原;不拘手段去獲得結果;不顧形式地深入本質。美國人認為現實中的困難大多不需他人的幫助就可以解決,因此美國人斷言,世上的一切都有其原因,沒有事物為人的智力所不逮。美國人不相信超自然事件。美國人相信自己找到的證據,喜歡把事情弄清楚。他們會揭去事物的外表,清除一切有礙觀察的障礙,他們喜歡近距離觀察事物。這種對待事物的方式,導致他們輕視形式。他們每個人都力圖自立,凡事以有主見為榮。人們之間的關係隻是利害關係,不依靠意識形態。這一切構成了美國性格。構成了美國先生富蘭克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