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劇IP狂熱的背後
經常在網上看到對中國的電視劇的吐糟,說中國電視劇從劇本、導演、演員,尤其是情節都很糟糕。
但是你看一下,中國電視劇的行情,會讓你吃驚。
有新聞報道;《後宮·甄嬛傳》僅僅宣布了周迅擔綱女一號的陣容,還未開機,就已經定檔於明年的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兩家衛視分別出價300萬元一集,加上騰訊視頻拿到網絡獨家版權的價格是900萬元一集,如此算來,該劇單集的版權已經達到1500萬元一集,按照90集的體量來看,《如懿傳》現在已經獲得13.5億元的資金,這也標誌著國產電視劇正式進入10億元時代,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另外,還在劇本創作階段的《琅琊榜2》也被瘋搶,版權費高達800萬元一集,還計劃網絡付費觀看,估計有千萬。
這些電視劇的最大特點就是;每一部都是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中國人稱為IP。
當IP成為電視劇提及率最高的詞語,不管是業內還是業外的人都感覺到了IP這詞的火熱。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場關於IP的高燒就一直不曾退卻。市場的狂熱、資本的投機、概念的神秘,都足以讓IP成為影視行業人必言之的產物。盡管嚴格來看,IP開發並不算是什麽了不起的新事物。
如果提到IP,人們首先想到的隻能是“IP地址”。隻有特別指出,對方才能明白你說的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可是這概念最近卻在中國火燒火燎,炙手可熱,大有燎原之勢。中國人真正重視這知識財產的概念了,非也,那隻是局限於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這最重要的是將會有無數熱錢被忽悠得栽在這個熱詞上。寫作的人、電視製作人、導演、名演員運用這“知識財產”變成“可拍攝”、 “可融資”、 “可營銷”、“可觀賞”的電視劇,大把鈔票就有了。
在去年,《花千骨》、《羋月傳》、《琅琊榜》等IP作品相繼收獲高收視和高人氣,在2016年,大熱IP劇將繼續霸屏,《幻城》、《誅仙》、《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將接踵而至。演員也在分食這一塊大蛋糕,從楊冪、鄭爽、李易峰、楊洋、馬天宇等當紅小花旦小鮮肉都擔綱主演,連周迅、範冰冰等也抵不住誘惑跳到小熒屏。毫不誇張地說,誰演了IP劇,就表示誰當紅,而長期浸淫在現實題材的實力派也都表示很渴望參演IP劇。演員片酬水漲船高,去年已有演員一部電視劇開價6500萬元,如今許多當紅的電視演員已經開到8000萬元甚至一億元了。
也有人則有不同見解,錢多肯定好。有了一定價格才能讓製作方做出品質好的東西。如果錢能給得更多,那就是最好的,但是市場很殘酷,不要以為《琅琊榜》賣了天價,就覺得所有古裝劇、IP劇都賣這個價,賣得好的還是極少數,這東西會給人造成幻覺。
有業內人士表示,許多影視公司都已經陷入了IP即將搶空,再晚就買不到了的恐慌潮。但從收視數據來看,IP劇在衛視播出表現並不理想,以東方衛視夢想劇場為例,2015年播出的18部電視劇中,IP劇占比44%,但收視表現一般。
在資本的加持下,市場對IP的熱情仍將持續,最近一年來,IP中出現的爆款一個接一個,但有的並不能讓觀眾買賬,頂著大製作、高顏值主演的IP劇卻不斷讓人失望,呈現水準與外界期待差距太大,《花千骨》就曾陷入爭議,《何以笙簫默》就曾遭遇劇情幼稚的批評,即便是紅極一時的《羋月傳》,也被吐槽等。
這些事實已經足夠讓製片方警惕。IP也並非萬能。現在的情況更多的是,製作方都急吼吼地趁著這股瘋炒,把手裏花大價錢囤積的IP變現,就請一些編劇日夜趕工,再加快進度拍攝,以趕上與觀眾見麵的好檔期。可是,創作本來是一件手藝活,急不得,趕出來的工程就會存在問題,你別以為有了網絡小說龐大的閱讀量,加上幾個好看、有人氣的演員,就能任性妄為。
其實,觀眾想要的很簡單,甭管某一部戲是IP改編,還是原創,演員是小鮮肉,還是大叔,他們要看的始終是走心的表演,精彩的角色,觸動心底的故事,顏值也隻有依托於優質的內容才能閃閃發光,否則一切都是虛有其表。IP的擁有方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放棄基本的創作底線,要不然,你某一次賣個好價格又如何?欺騙了觀眾和市場,後果很嚴重。
現在有些土豪甚至一口氣打包購買了某網絡文學網站點擊量前列的小說,其實他們並沒有了解這些文章的內容適不適合改編,點擊量是否含有水分。有些小說甚至還沒有連載完,就已經被買下版權等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