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悼念國軍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

(2014-11-12 14:35:38) 下一個

   憑吊黃百韜將軍在南京的 墳墓

     1948年,解放軍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實施的作戰目標,就是殲滅地處碾莊的黃百韜兵團。11月22日,是黃百韜的大限之日。這天午後,黃百韜兵團十幾萬人幾乎被打光了,黃百韜身邊隻有二十五軍副軍長楊廷宴。兩人在一片追殺聲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蘆葦灘中。黃百韜見大勢已去,遂拔槍自殺。



天寒地凍,楊廷宴借來一把鐵鍬,挖了一個坑,將黃百韜的屍體埋進坑裏,然後在一張煙盒紙上畫了方位、地點。他剛想離開時,突然想起一件事,扒開土,從黃百韜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個銅牌。據說,國民黨軍的兵團司令都持有這種銅牌,這是進出總統官邸、麵見蔣介石的特別通行證。黃百韜的這個銅牌的一麵是來賓證三個字,另一麵是17號。隨後,楊廷宴又將來賓證放回黃百韜的口袋,以便將來確認身份。

楊廷宴草草掩埋了黃百韜後,換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離開了蘆葦灘,但沒走多遠,就被解放軍捉住。楊廷宴裝出一副可憐相,對押送他的解放軍說:“我是剛被抓來半年的新兵,剛學會稍息立正,連槍還不會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幹活糊口,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3歲娃娃,現在我的腿又負傷走不動了,請你們開開恩,放我回家種地去吧。”

押送楊廷宴的解放軍戰士並不理會他的話,押著他來到一個大村子裏。這裏俘虜很多,楊廷宴從一名俘虜口中了解到,對於國民黨軍傷兵,隻要願意回家的,解放軍都放走了。於是,楊廷宴又開始纏著一位解放軍幹部,重複路上的話。

     那位幹部經不住楊廷宴的糾纏,就放了他。  楊廷宴趁著天黑,從老百姓那裏弄來一套破衣服,換下了士兵服,輾轉來到南京,向顧祝同講述了黃百韜兵團被殲及黃百韜自殺的經過。顧祝同聽後,一陣唏噓。蔣介石知道後,也黯然神傷。

隨後,楊廷宴趕到黃百韜家中,又將黃百韜自殺的經過告訴了黃百韜的夫人柳碧雲。柳碧雲一陣痛哭後,苦苦哀求黃百韜的副官李文正,設法將黃百韜的屍體運回南京李文正答應了柳碧雲的請求,又找到了黃百韜早年的朋友張進葉,兩人一同前往碾莊。張進葉本是徐州人,對淮北地貌、風情十分熟悉。

兩人來到徐州後,又找到楊廷宴的幹兄弟陳明遠,請他幫忙。陳明遠十分爽快地答應下來。他們以每人每天一塊銀元的代價,雇來了兩個農民;又花了50塊銀元,買了一口棺材,按照煙盒紙上的方位、地點,在蘆葦灘裏將黃百韜的屍體挖了出來。驗明上衣口袋裏的來賓證後,慌慌張張地將屍體放進了棺材,抬上備好的獨輪車。

三天後,五人來到五河縣的一條大河邊。河南岸五河縣城駐紮的是國民黨軍的一個團,北岸駐紮的是解放軍的一個營,兩邊駐軍的崗樓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軍堅持要開棺驗屍。李文正說,死者是自己的一個外甥,兩年前參軍,這次是在碾莊犧牲的,他媽媽要見兒子最後一麵才可安葬。棺材被打開後,一股屍臭味撲鼻而來。解放軍朝裏麵看了幾眼,果然是一具屍體,臉也變了形,無法認出是什麽人,便揚揚手讓他們過河。

過河談何容易?那擺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幾十年,什麽人沒見過。他從李文正的長相及說話口氣中,判斷此人是個軍人,且是個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斷棺材中一定是個團長以上的軍官,便有意敲竹杠。於是,艄公對李文正說:“我這個船從來不裝運有死人的棺材,碰上這事會倒大黴的,你們還是趁早想想別的辦法。”

李文正明白對方的意思,二話沒說,給了艄公10塊銀元和兩條香煙後,將棺材抬上船。誰知艄公心太黑,仍舊不肯開船。無奈之下,李文正對艄公說,隻要把他們運到對岸,就再送50塊銀元加10條香煙。條件是一定要運到對岸才給。

艄公暗自竊喜,這才裝出很不情願的樣子撐篙開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揮大家把棺材運上岸後,笑著對艄公說:“到了部隊,我就叫團長拿50塊銀元和10條煙給你。”

一行人抬著棺材到了國民黨駐軍指揮所。李文正與團長嘀咕了幾句,團長讓一個營長帶人把棺材運到營房安置好。接著,營長命人對艄公一陣拳打腳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無法動彈。營長又派人到船上將李文正給的銀元及香煙拿了回來。不久,黃百韜的屍體被運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殯儀館。

黃百韜的遺體運到南京後,國防部著實忙碌了好一陣,派參謀次長林蔚代表蔣介石公祭黃百韜,並決定追贈他為陸軍上將,厚恤遺屬將黃百韜的遺體埋在哪裏?蔣介石曾設想過,將他葬在紫金山邊的紫霞湖山坡上,並在那裏建造國民黨軍將軍豪華墓區,從少將到上將,包括蔣介石身後,全部葬在那裏。但是,1948年底,局勢風雲變幻,江河日下,蔣介石憂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國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蔣”的趨勢。蔣介石忙著下野後如何動作,大小官員忙著攜家南逃,活人難保命,已顧不上黃百韜棺材的安置。

蔣介石顧不了的事,黃百韜的妻子柳碧雲不能不管。她和楊廷宴、李文正等為此傷透了腦筋,究竟將黃百韜埋在哪裏最安全,且又便於後代尋墓祭奠呢?思來想去,李文正建議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雲便與他們一起坐著吉普車,先到中華門外看了一天,沒找到合適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門,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

第三天,他們來到了太平門,向棲霞山方向行駛。當行駛到蔣王廟時,柳碧雲看到明代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車看看。三人下車後踏上台階,經過李文忠墓,站在小山頭上一眼望去,隻見眼前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一眼看不到頭。

這裏鬆柏常青,柳碧雲的心頭一陣激動,覺得此處正是他們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著東麵那巍巍的紫金山,南邊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脫口說:太美了,太美了!楊廷宴說:風景此處獨好,將煥然的墓址選在李文忠的墓邊,一方麵黃家的後代容易尋找到,另一方麵,多數人會誤以為是明代大將的墓,這樣也安全了許多。

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決定將黃百韜的墓址定在這裏,並在墓碑上刻上“黃煥然之墓”。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雲又選擇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來,解放前這一帶就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黃百韜墓悄然出現在這裏,除了個別知情者外,幾乎無人知曉。

2004年,黃百韜的兒子率子女從美國來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親的墓,並在此舉行了祭奠儀式。

如今,為了方便遊客在觀瞻李文忠墓時也能看到黃百韜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後麵插了一塊牌子,牌子上簡要介紹了黃百韜的身份及生卒年月。





駁斥加在黃百韜將軍身上的罪狀


罪狀一:白等兩天
      (實際情況是;黃百韜是最早看出共軍的目標是對著自己而不是徐州的,他要行動,劉、杜不允許他移動)
粟裕籌劃的淮海戰役,本子小得多,他開始隻想打回兩淮地區,再占領海州、連雲港,把山東和江蘇解放區連成一片。報毛澤東後,毛澤東又來個大手筆明確指示,戰役第一階段應該以消滅黃百韜為目的。不過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戰役規模也沒後來那麽大,因為他和粟裕都沒想到,黃百韜已經主動放棄防區,開始向徐州撤退了,和李彌、邱清泉靠得更近,追上和抓住他都不是容易的事了。  而在這個時候劉峙總司令告訴黃百韜擴充他的七兵團,把100軍和44軍撥給他指揮,還有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司令部。這是對黃的多大信任啊,可黃當時做了什麽那?他竟然命令部隊原地待命,但現在是什麽時候?大軍行動,兵貴神速,而黃居然命令部隊原地等了兩天。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是第一要務。全部輕裝奔向徐州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在黃百韜耽誤2天的情況下,共產黨也基本算趕不上了,隻抓住個尾巴,還有配屬7兵團的63軍、64軍的一些零碎,黃百韜七兵團主力,尤其是25軍,基本算是全身而退了。要是當初能夠再快一點,粟裕基本就得另打主意了。還是那句話,這種時候,快比什麽都重要。後來華野追擊杜聿明,還有東野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各級指揮員基本都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不要怕打亂建製,快追快打,抓住敵人就是勝利。相比之下,黃真像3歲孩子,國軍第一罪人實至名歸。

白白犧牲了100軍
      (實際情況是100軍是臨時加入,拖拉在後失去聯絡)
解放軍逼近海州時,才發現已經人去城空,國民黨軍隊大撤退了。粟裕聽報後可就急了,立即下令各部隊全速前進,抓住黃百韜。於是各部隊撒開腳丫子這通追呀,都追瘋了。四縱一個排在運河邊上追上了100軍一個殿後的營,二話不說衝上去就打,打得這個營焦頭爛額,說不行了,遭到共軍主力攻擊,結果又從已過河的部隊調回兩個團來防禦。四縱這個排後來基本全軍覆沒,可他抓住了七兵團的尾巴,為後續部隊趕到爭取了時間,後來華野對這個排的果敢行動給予高度評價。

其實黃百韜主力已經撤過運河了,尤其是黃百韜讓100軍掩護25軍先撤,他的家底是保全了。25軍過去後,工兵就要炸橋,100軍軍長周誌道輪著手槍喊說老子的一個師還沒過來呢,誰敢炸橋我斃了誰!25軍的工兵老實了一會,待會周誌道走了,正好又有一輛彈藥車爆炸,黃百韜以為解放軍趕到了,立馬把橋炸了,結果100軍還是有兩個多團沒過來,被共產黨趕上殲滅了。



罪狀三:第二次命令部隊原地待命
       (真實情況應該是,李彌主力在杜指揮下已經向徐州靠攏,黃無法突圍)
另一方麵,華野部隊直接南下,插到了賈汪和台兒莊,徐州的大門已對共產黨洞開。態勢上直接威脅徐州。

實際上徐州當時守備部隊雖不算多,但工事堅固,邱清泉、李彌、黃百韜距徐州已經不太遠。穩住陣腳,判明解放軍下一步動作是最佳選擇。如果不放心光把邱清泉兵團調來徐州也足夠了。共產黨當時壓根也沒想打城防堅固的徐州,周圍國軍那麽多兵團呢,粟裕會把部隊困於堅城之下?那邊黃百韜已經和李彌靠攏,無論是守是走,這兩個兵團萬不可再拆開了。邱、李、黃三個兵團聚集一起,再加上徐州剿總其餘的部隊,和黃維遙相呼應,國軍優勢非常大。

李彌當時去見黃百韜要求黃跟他一起走,黃說我的部隊剛剛苦戰跑出來,亂七八糟的,還有個63軍不知下落——其實這個63軍已經被共產黨包圍,快要滅了,黃百韜還不知道——需要整頓一下,還有傷員要處理安置,我不能走。李彌說不行啊,我的軍令如山,我接到命令是立即開拔,我明天一早就得動身的。李彌走了,解放軍南下部隊插過來了,把整個兵團退路截住了。過運河的解放軍也搶修好了鐵橋,追過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