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灣菜園

我隻采摘/成長的欣喜/我隻驕傲/自我的營造
正文

狼巣探幽 --傑克.倫敦故居行—

(2014-06-29 17:57:25) 下一個
今天帶著從中國來的親戚再次去參觀位於Sonoma的傑克倫敦的故居--狼巢。拍了些照片,並順便將自己幾年前發表的文章轉上。




 
當代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對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由於他提倡社會主義,希望以此解決貧富差距,他的許多作品即使在毛澤東時代已被譯介到中國大陸,成為當年我們這些80年代青年的精神食糧。來到舊金山地區十多年了,懷著敬仰,我以前曾兩次參觀過倫敦的故居。這個周末,我帶北京來的兩位朋友再次去參觀。每次去我都進一步感受到倫敦的那種奮鬥不息,追求冒險,追求進步,崇尚科學,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生命,鄙視權貴,體恤平民的精神, 並深為感動和鼓舞。而這次去,除了參觀傑克.倫敦博物館(The
House of Happy Walls),狼巣(Wolf House)和其墓地(Jack and Charmian London's Grave Site)外,第一次見到近年剛開放的倫敦生前生活寫作並去世於此的農場舊居(Cottage),更是感觸良多。


從伯克萊驅車沿80號高速公路北行,轉37號高速公路朝San Rafael方向進入索諾馬縣界內,然後換121號公路北行,大約一小時便可抵達小鎮格倫愛仁(Glen
Ellen)。在小鎮上沿著路標折轉入山間的彎道向上緩行大約不到一英裏, 我們便來到“傑克.倫敦加州曆史州立公園” Jack London State Historic Park。這裏,群山環繞,林木蔥鬱,流水潺潺,十分幽靜,難怪當年傑克.倫敦為買下這塊莊園感到自豪和高興。他曾寫道,“在綿延山坡葡萄架上的葡萄有著秋天楓葉的紅色,大洋的霧幕片片朵朵越過索諾馬山巔,下午的太陽燃放在那昏昏欲睡的天空。我擁有一切使我感到生活著的快樂,滿懷著夢想和神奇。我是一切陽光,空氣和火花,我是充滿激情的有機體。”


這座秀麗農莊是倫敦在1910年買下,以後又不斷擴大到1400公頃的規模。裏麵有些建築物是在19世紀八十年代由華人和意大利人建造,這些建築至今還在,留下了早期華人移民的足跡。倫敦稱這一農莊是自己的夢想。他探索用科學方法管理農業,將原來他購買前經營很差的農莊變成盈利。在農場前豎立的一塊題為“傑克.倫敦的夢想”的牌子上,留有他務農的心得,“我不使用化肥。我相信土壤是我們可改造的資產。通過使用綠肥,采用動植物有機肥料,植物輪作,深耕細作和合理灌溉,我取得了中國人過去四千年的成功經驗證明了的結果。”這裏,從倫敦的筆下,我們也看到偉大的中華民族對世界農業所作的貢獻。

倫敦農莊

在農莊中央的一個高坡上有棵形如華蓋巨傘枝葉繁茂的大橡樹,那粗壯的枝幹要兩三人才能合抱,看起來也有數百年曆史了。樹下便是2006年剛修複新開放的傑克.倫敦和其妻子的故居。我是第一次參觀倫敦生命最後幾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座建築是有三千平方英尺的一座普通木質平房。我首先走進倫敦的辦公室,辦公室裏陳列著當年倫敦寫作的打字機。還有一部老式留聲機帶著一個大銅喇叭在放著近一世紀前的音樂。周邊的牆上布滿了書架,放著各種書籍。在這間房間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倫敦一生好學,讀書無數。他曾經通過每天19小時的苦讀,考取加州伯克萊州大。但由於家庭經濟原因,他一年都沒讀完就輟學了。但他曾得到當時一位圖書館員的幫助,在屋倫市圖書館博覽群書,。因此,他雖然沒有大學學曆,但通過閱讀自學,他掌握了淵博的知識。那位工作人員對我說,毫無疑問,倫敦是位自學成才的典範。在這裏,我也發現了一件特別值得一提的關於倫敦勤奮工作嚴於律己的事例。在書房南邊靠近窗口有一條狹長的門廊(porch),裏麵放著一張小床,頂頭放著一張小桌子,桌子有張台燈和一個筆筒,筆筒裏插著好幾支鉛筆。床上方橫著一根鐵絲,上麵像懸掛著幾片紙片。每張紙上都是倫敦用鉛筆寫的手稿。擋住門廊與房間的護欄上一塊解釋牌上寫著。倫敦工作十分勤奮,每天經常半夜起來,將想起的問題和煥發的靈感記下。他每天早晨五點必起,寫作直至中午。每天都堅持寫作一千字以上,從不中斷。為了不影響他妻子的休息,他一直和妻子分開住在這門廊的小床上。倫敦的這種精神讓我敬佩不已,正是這種精神和毅力使倫敦成為一個非常多產的作家。從1900年到1916年這17年當中,倫敦出版了五十本書,數百篇文章。

大橡樹




離開倫敦故居Cottage,我們穿過下停車場,就來到了傑克.倫敦博物館(The House of Happy Walls)。這是傑克.倫敦的妻子哈曼.倫敦在傑克.倫敦逝世三年後仿照狼巣的式樣建造的一座西班牙式石頭建築。哈曼.倫敦在裏麵住了多年,當她於1955年在84歲高齡去世後,根據她的遺囑,這座屋子被用作傑克.倫敦的博物館。整個建築有兩層。下麵一層陳列著許多傑克.倫敦的照片。而有一段非常珍貴的拍攝傑克.倫敦在農場工作的無聲電影片段。看到兩隻小豬崽在傑克.倫敦的懷裏活蹦亂跳的鏡頭,我可以感受到傑克.倫敦對其經營農場的摯愛,這也使他後來能以其農莊為背景寫出《月穀》(Moon of Valley)這樣的佳作。


倫敦寫作小屋窗外的景色

博物館的二樓陳列著更多倫敦的圖片和實物。其中有部分列舉了倫敦作為一位旅行家和冒險家,從年輕時候起就到世界各地旅遊探險的情況。其中有不少旅程是他自己親自駕船航海。他曾經開船繞過好望角,也曾航行到夏威夷和日本等地,他的足跡遍布了世界的天涯海角。在展廳裏,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各種紀念品,如日本的陶器,中國的絲織品,以及非洲人使用的木鼓等等,形式多種多樣,琳琅滿目。除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以外,傑克.倫敦也曾從事過各種不同的職業。由於家庭貧困,十歲起,他就在舊金山街上當報童。十四歲就在糖廠做童工,十六歲起在舊金山海灣裏當養殖生蠔的工人。二十歲時,他又到加拿大去淘金。後來又到英國,俄國等地當記者。以後,他還當過大學教授,航海家,農莊主等等。正是這些豐富的人生閱曆使倫敦在其作品中能講述出許多娓娓動聽的故事,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他成為美國當代最受歡迎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


倫敦博物館

不僅在美國,倫敦的作品也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並被翻譯成幾十個國家的文字。在一個陳列櫥窗裏,我看到倫敦著作各種文字的版本,這裏有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和阿拉伯語等譯本。其中還有被翻譯成中文的倫敦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現在,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人們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了對倫敦作品的喜愛。事實上文學是人學。一些好的文學作品反映了人類經曆的曆史和文化,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深處,創造出為人類所共同喜愛的典型人物和環境,這些作品是超越時空的。倫敦的一些優秀作品是禁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世界各國文學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在我們離開倫敦博物館時,我和兩位北京來的朋友都在參觀者留言薄上簽名留念。在“來自何方”一欄裏,我寫了“伯克萊”而Jie和Lingyan都寫上了“北京”。看到留言薄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用不同文字寫下的簽名,我深深感受到,傑克.倫敦不僅屬於美國人民,他也屬於全世界。
狼巢遺址


離開了傑克.倫敦博物館,我們沿著橡樹林中的小路向狼巣進發。山穀中的空中,兩隻蒼鷹一前一後緩緩的翱翔著。路邊橡樹下的低矮的綠色帶刺的蔓藤上結出串串漿果,顏色有紅有紫。在其他登上路線也看過這種漿果,但從來沒有看到有這裏倫敦故居山上小路邊結得大結得多。Helen告訴Jie和Lingyan,這種漿果很好吃。Lingyan和Jie都嚐了一下這山上的野果,也覺得別有一番風味。大約走不到半英裏,我們便來到了大名鼎鼎的狼巣(Wolf House)。由於傑克.倫敦善於在其作品中描寫狼,他得了一個“狼”(Wolf)的綽號(Nickname)。因此,他給自己的新居起名“狼巣”。這座建築由當時舊金山著名建築師奧博特.法爾Albert Farr設計,於1910年動工興建,花費75千美元,共用了三年時間建成。狼巣是一座4層高的建築, 住宅麵積15,000平方英尺, 有26間房間, 9個壁爐,
所有牆壁都由月亮穀本地的紅火山石和紅木築成,底層還有一個室內遊泳池。


遊泳池


在狼巣前麵的一塊解釋牌上寫著倫敦的一段文字,“我將建築我的夢想之屋,如果上帝允許,這座建築將矗立於世,跨越千年。”不幸的是,
就在傑克.倫敦準備搬入狼巣前居住前幾個星期, 一場起於半夜的大火將這座耗費倫敦極大心血, 托付其終生夢想的狼屋焚毀了。現在我們仍可以看到那堅厚的紅火山石堆砌的牆壁和幾座高高的煙囪。為了保護這座遺址,人們已用鋼筋加固了那些煙囪。懷著非常惋惜的心情,我拍了幾張這狼巣殘骸的照片。


這場大火的起因一直是個世紀之謎。有人懷疑是倫敦開除的一位農工所為;有人懷疑是他的一位親戚所為;也有人認為和他支持社會主義及其政黨遭人忌恨所致;但當時也有人認為是夏季高溫促使其屋內油漆等化學建築材料起化學反應自燃起火所致。這個謎直到上世紀末才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在1995年,由加大聖荷西分校的一位教授領導的由十位各類專家所組成的刑偵鑒定小組,用現代科學刑偵方法對狼巣起火的原因進行的多學科的考證。他們最後的結論是,狼巣起火原因是由於當時八月山上的高溫引起了屋內堆放的化學物質自燃造成的,從而揭開了這個世紀之謎。


這場無情的大火燒掉了倫敦的夢想之屋,無疑對倫敦是一大打擊。倫敦曾設想了重建計劃,但由於倫敦於19161122日因尿中毒引起的並發症而死亡,他的計劃未能實現。倫敦逝世時隻有四十歲。在他逝世後的第四天,他的骨灰被安放在離狼巣不遠的一個小山包上。她妻子哈曼.倫敦去世後,骨灰也安放在這裏。我們從狼巣出來後,就爬上那座和狼巣遙相呼應的小山包,去瞻仰倫敦的墓地。這是一個我所見名人中最簡單的墓地,一道簡單的木欄柵將倫敦夫妻的墓圈起,木欄柵上一塊小木牌上用油漆寫著“傑克.倫敦和哈曼.倫敦墓地”。裏麵沒有一塊精致的墓碑,也沒有墓誌銘。有的隻是一塊有方桌大不規則的紅色火山石,火山石上已長滿了青苔和青草。這是倫敦自己選擇的墓地。他在給妻子的遺囑裏寫道,“如果我先你而行,請將我的骨灰葬在開發加州的拓荒者兩個孩子的墓邊,上麵就滾壓一塊狼巣廢墟上的紅火山石。”在倫敦墓不遠處,就是那兩個孩子的墳墓,每個墓前還樹著一塊墓碑,碑上刻著孩子的名字LilyDavid,他們死於疾病,一個隻有四歲,一個七歲。也許是為了照顧這兩個孩子,也許是不舍他的狼巣,倫敦就是這樣選擇了自己的歸宿地。

倫敦墓地


在回家下山的路上,我深深地為倫敦那被烈火吞噬的狼巣而惋惜,也為倫敦的英年早逝而痛惜。想起倫敦曾寫下的這樣一段座右銘,“我寧可燒成灰燼而不願化為塵土!我寧可讓我的柴火化作熊熊火焰,而不要幹癟腐朽。我寧願化作一顆超級流星,讓每個細胞都發出異彩,而不作一顆沉睡的恒星。…我不應該浪費我的時間隻是為了活得更長,我必須利用我的分分秒秒。”是啊,倫敦講得真是太好了。雖然傑克.倫敦英年早逝,雖然他沒有一座宏偉的紀念碑,但他那奮鬥不息的精神,以及留下的許多作品在我們每個瞻仰者心中豎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這座豐碑與倫敦所愛戴的美麗的舊金山海灣和巍峨的索諾馬山脈同在不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東灣農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uahualan' 的評論 : 謝謝您喜歡。歡迎您有空也來看看。這是我第四次去了。
huahualan 回複 悄悄話 傑克.倫敦是我最喜歡的美國作家之一,我甚至背誦過他的一個短篇小說(當然是中文譯本)。非常感謝您的照片和遊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