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敗也是人生。 輝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來美的失落感

(2013-11-23 17:19:10) 下一個

    (第一稿發表後,有批評。我覺得有道理,所以作了點修改。) 

    來美國的人,有各種各樣原因。有的是因為當年中國太貧窮。但對許多知識分子來講,這不是主要原因。中國人普遍有愛國情懷。當年新中國成立,許多海外學者放棄優越條件,報效祖國。改革開放初期,來美的留學生許多出自知識分子家庭。他們的父母在文革或者以前的政治運動中受盡折磨,搞怕了。有的年輕人是因為中國論資排輩,發展機會少。再以後出來的人,我就說不好了。
    不過,來美以後,即使得了博士學位,有了一份報酬不錯的工作,有了一套房子,實現了美國夢,但往往還有遺憾。尤其是現在中國發展很快,自己原來的同學,朋友,在國內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好,心裏有點不平衡。想想自己原來比他們還優秀,現在自己在美國默默無聞,而他們可能領導著一批部下或助手,搞得有聲有色。 
    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失落感呢?
    一。機會
    也許你當初沒有看到中國發展的前景,現在後悔了。
    二。利弊。
    中國,美國,各有利弊。即使中國發展了,有些情況改變了,有些情況沒有改變。你要中國的優點,就也要接受中國的缺點。你也不能得到美國的優點。反過來也一樣。那些得了諾貝爾獎的華人,盡管中國給以如此崇高待遇,不是也沒有回去定居嗎?  
     三。文化。
     由於兩種社會文化不同,評價標準不同。來美的中國人,雖然生活在美國,內心深處還是中國文化。拿中國文化來衡量在美國的處境,就感到自己不怎麽成功。
     拿當官來講,美國的官與中國的官不是一回事。在美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因為你當官就高人一等。就算你當了當了國務卿,總統,也沒有中國當局長那麽神氣。那種頤指氣使,那種前呼後擁。在學術領域,你得了諾貝爾獎,回到中國,幾乎是國家元首待遇。而在美國,沒有特別的待遇,就是在辦公室附近可以有一個保留的專用停車位。遠沒有中國當院士那麽風光。那種居高臨下,那種眾星捧月。同樣的人,同樣的成就,中美之間差別就這麽大。看來,在美國永遠也不會有這種“人上人”的感覺。中國文化追求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幾千年來,中國人為了爭皇位,打得頭破血流,甚至血流成河。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幹了兩屆。別人要他再連任,他不要了,寧願去當個農民。他完全沒有帝王情結。 
    你生活在美國,如果你認同這種美國文化,就不會那麽煩惱了。你有重要成就也會得到承認,得到榮譽。
    不過,文化差異,的確也限製你的發展。比方,同樣當大學教授,你在中國講課(即使是理工科),可以引用中國文化典故,使得講課生動活潑。而在美國,你能得心應手地引用希臘神話,文藝複興,美國曆史?

    補充說明:出國留學,是否最後都應該回去?不然就是不愛國?我看不能這麽說。從曆史看,海外華僑對中國貢獻很大。包括孫中山革命,得到華僑重大支持。如果都回去了,對中國未必有利。改革開放,六四以後,都這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