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聯舫
【說明】
本文最初於2021年1月發表在國內一個網站。後來發現有大量盜版者把文章放在好幾個知名網站,如知乎,搜狐,網易,等。經過交涉以後,盜版已經撤消。但這件事可以說明我的文章有獨特新穎見解,無價值的文章應該不會有人盜版。不過,那隻是一個初稿,之後我反複思考,幾經修改,豐富完善,得到了現在的新版。字數也翻了一倍。
【前言】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真相被稱為千古之謎,分析論述的文章已經很多了。其中,許多文章往往都是討論,趙匡胤是否被謀殺?如果是謀殺,是否他弟弟趙光義所為?謀殺的情節是什麽?這樣的討論偏向於把這個事件看作一個刑事案件,企圖尋找作案證據。其實這是一個政治事件,應該從政治角度討論這個事件。刑事案件的任務是搜集證據,拘留審判。政治事件就沒有那麽簡單,即使找到“凶手”,不等於就解開了這個事件背後錯綜複雜的內幕和人際關係,不是用簡單的“殺人償命”的原則就可以了結這個事件的。本文想從另一個角度,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也許更有意義,而不是迷失在具體的作案過程細節,止步不前。
現有的文章當然也包含對當事人的心理分析,但沒有把心理分析作為出發點,作為主線,所以這種探討不夠深入。
本文的探討得到一個全新的結論,造成趙匡胤死亡的罪魁禍首不是趙光義,趙光義隻是第三責任人。請注意,我這裏說的是“罪魁禍首”,不是“凶手”。
請讀下去,你就會明白這兩者的區別。
【正文】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死亡的前一天晚上,先是在宮中與弟弟趙光義飲酒,談話。弟弟離去後,第二天淩晨,宮中發現趙匡胤已經死亡。之後,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匡胤與趙光義談話時,沒有其他人在場,隻是有人在遠處看到聽到影影綽綽的片段形象和零星聲音。人們懷疑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但又沒有確切的證據。於是隻好感歎:“燭影斧聲,千古之謎。”但據我看來,這個事件的關鍵還不僅是判斷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而是探討造成這個悲劇的深層根源,這對曆史研究是更有意義的,我們要揭開的曆史謎團也在於此。
趙光義繼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繼承”,而是“兄弟繼承”,原因據說是母親杜太後的遺命“兄終弟及”。但又沒有趙匡胤的正式詔書,認可這個遺命。雖然趙光義繼承皇位以後,未見政局動蕩,但人們對這個繼位的合法性心存疑慮,也是合乎情理的。
我們先把“兄終弟及”的傳說放在這裏。
趙匡胤原是後周大將。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天下,建立大宋王朝。據說,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生前要求趙匡胤死後讓弟弟趙光義繼承他的皇位。杜太後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繼位的柴宗訓年齡太小,不能駕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緣故。如果後周繼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這麽輕而易舉的‘黃袍加身’嗎?你怎能擁有今日的富貴?光義是你弟弟,謀勇兼具,能力出眾,你將來把帝位傳於他。國有長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具體辦法是,趙匡胤之後,讓弟弟趙光義繼承,趙光義之後,讓另一個弟弟趙廷美繼承。然後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光義的兒子,趙廷美的兒子,進行下一輪的輪替。以此類推,傳之無窮。
圍繞這個繼位方式的傳說,我們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1.杜太後是否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
2.如果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趙匡胤是否認可這個太後遺命?是否打算執行這個太後遺命?
3.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奪取皇位?
我們逐步討論這三個問題。
首先,杜太後是否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這個說法。證據如下:
如果趙光義說自己繼位的理由是太後遺命兄終弟及,你可以不相信,認為是他編出來的。
但有這樣一個事實,可以回答這個疑問。趙光義繼位以後,後來考慮繼承人時,猶豫是否讓弟弟趙廷美繼承,征求丞相趙普的意見。這說明什麽?說明不僅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而且繼承規則也與傳說的一樣,趙光義之後是趙廷美。如果兄終弟及規則是趙光義編造的,他隻要編造太後遺命,趙匡胤死後,由他繼承皇位,就夠了。他會自找麻煩,讓三兄弟輪流繼承?
也隻有杜太後會提出這種繼承方法,因為三個都是她的兒子,她要一視同仁。沒有其它人會有這種想法。
趙光義上位後,因為趙普作證杜太後有兄終弟及的遺命,即所謂金匱之盟,又重新讓他當了宰相。之後他對趙普說了一句心理話:“我曾經多次想殺了你”。
趙光義的這一句話說明什麽?
杜太後有兄終弟及的遺命。趙普作為當時的宰相,反對這個遺命。他並不是對趙光義有私人恩怨,而是為了政局穩定。但因為對趙光義不利,所以趙光義恨趙普,想殺趙普。
而在趙匡胤已經死亡,趙光義繼位已經無法阻擋的情況下,趙普改變態度,支持趙光義繼位。因為這時他再反對趙光義繼位,除了使得自己被打擊,以及對政局帶來動蕩,沒有任何好處。而這個遺命本來就是真的,所以他的行為不是與趙光義串通,偽造太後遺命,幫助他非法篡權。他還是為了穩定政局。
也許有人指責他,他提供的金匱之盟的文件是假的。杜太後的遺命是三兄弟輪流繼承,他提供的文件是隻有趙光義是兄弟繼承,以後就恢複父子繼承。沒錯,這個文件已經不是原件,有了修改。但是,他也是為了穩定政局。他本來反對兄弟繼承。現在兄弟繼承已經成為事實,他希望以後還是父子繼承,所以修改金匱之盟。所以當趙光義考慮以後是否讓弟弟趙廷美繼位,征求趙普意見時,趙普對趙光義說,陛下不要一錯再錯了。他當初無法說服趙匡胤否定兄終弟及政策,現在就希望趙光義否定兄終弟及政策。
這樣,趙光義當然不再很趙普,並且對他說了心裏話。
所以,整個過程,趙普是做得最好的。
而且,如果太後根本沒有這個說法,趙光義的繼位恐怕也不會那麽平靜,順利。
有的曆史學家說,杜太後不會有這個遺命,因為不合情理。後周是幼主繼位,趙匡胤未必麵臨幼主繼位的問題。我認為,杜太後的思想是“年長繼位”,未必認定趙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認定趙匡胤死時兒子一定年幼。不管趙匡胤什麽時候死,趙光義總是比趙匡胤兒子年長。而且,這個繼承規則保證以後的繼承者年齡一定不會太小。因為按照這個規則,除了頭兩個繼承者,趙光義和趙廷美,以後的繼承者都要等三個皇帝死後,才能輪到你(比方,假定輪到趙廷美繼承了皇位,他的兒子除了要等他父親趙廷美死亡,還要等到趙匡胤的兒子繼位和死亡,趙光義的兒子繼位和死亡,才能登基)。所以太後提出這個方法,不是僅僅針對目前,也是針對將來。現在沒有幼子繼位問題,以後可能有這個問題。另外,她也看到趙光義比較能幹,這個繼承方法至少可以保證連續有兩個強勢皇帝執政,打下宋朝長治久安的基礎。這也是她提出這個繼承方法的直接原因。
這裏對金匱之盟問題再補充說幾句。
所謂金匱之盟,是指杜太後提出兄終弟及時,還讓宰相趙普把她的遺詔書麵寫下來。於是,許多文章都在討論是否有這個金匱之盟。
我不關心是否有金匱之盟。我的看法,隻要杜太後的確有兄終弟及的說法,哪怕隻是口頭說的,而且已經流傳出去,悲劇已經注定,它是禍亂之源,有無金匱之盟不是關鍵。
其次,趙匡胤是否認可這個遺命?他是否打算執行這個遺命?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也是趙匡胤麵臨的巨大難題。對母親的這個要求,是否同意和執行?
我認為他處於一種兩難局麵,所以長期曖昧,不明確表態。
從傳統上,從情理上,從實踐上,他都不應該同意這個方法。
從傳統講,父子繼承是比較平穩的。
從情理講,趙匡胤不是沒有兒子,而且有兩個兒子。他登基時35歲,大兒子已經11歲,過幾年就成人了,太後所擔憂的幼子繼位的可能性很小,沒有必要出奇招,搞什麽兄弟繼承。
從實踐上,杜太後的方法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行。因為它還不是一般的弟弟繼承哥哥皇位,那往往是在哥哥沒有兒子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而是不管哥哥是否有兒子,都要以兄弟繼承代替父子繼承,而且還要在三兄弟之間輪替。據說五代時,兄弟繼承的情況常見,但也沒有這種三兄弟繼承的情況。曆史上,一家內部的父子繼承,還經常發生宮廷悲劇,現在要搞三兄弟輪替,太荒唐了。既然眼前不存在幼子繼位的問題,為什麽要冒險搞這種從無先例的奇怪的繼承方法?至於如何避免更遠的後代發生幼子繼位問題,隻能由那時的皇帝酌情處理了。何況,一個政權的傾覆決不僅僅是因為幼子繼位問題。杜太後大概根本沒有想到,是她的主意本身造成了嚴重後果。
我相信,趙匡胤不會對打破父子繼承規則可能造成的動蕩沒有擔憂。
但是,趙匡胤還有另一麵。
他對母親很孝順,他對弟弟也很好,也看到弟弟的能力和功勞。
明明趙匡胤有兩個兒子,其它人是絕對不會提出兄終弟及這樣的建議的。但現在是母親提出這個建議,他就不能輕易否定。如果他母親是私下向他提出這個建議,他還有機會說不。他可以悄悄說服母親,取消這個建議。或者他可以答應母親,把這個建議作為一個選項,但不要公開,給他留下主動權。如果他母親在他生前死亡,問題自然解決了。而現在母親提出的還不僅是建議,而是命令,而且已經流傳開來。這就不好辦了。無論他支持或者反對這個意見,都是危局。如果他執行母親遺命,破壞製度,會有許多人反對,包括大臣,皇後,皇子。造成分裂,混亂。對兒子也是不公平的,兒子的安全也成了問題,因為弟弟會擔心侄子的威脅而加害於於他(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他不執行母親遺命,有違孝道。而且消息已經傳出,自己有理虧之處。即使兒子繼位,兒子的皇位也不牢靠了,弟弟也不會真心輔佐自己的兒子了。弟弟能力很強,勢力很大,自己兒子的前途命運難料。
於是他長時期的不表態。兩種可能性都不否定,他以為這樣自己保持著主動權。
可是他沒有想到,對這種事情,必須當機立斷,曖昧,拖延,本身就是很危險的,這個問題是不能長期曖昧,長期拖延的,他的曖昧正在使他逐步喪失主動權,以至最後送命。
在這期間,為了穩住弟弟,他不斷加封弟弟,親王,開封府尹,標準的接班人待遇。也壓製晉封自己的兒子的爵位。可是這也對他以後想否定弟弟繼位造成巨大困難,帶來巨大反彈。
這個兄終弟及的傳言使得弟弟的野心和勢力日益膨脹,使得朝臣和後宮有些人投靠趙光義,為後趙匡胤時代預作準備。不要小看太監宮女禦醫這些小人物,關鍵時刻可能起大作用,超過大臣和將軍。
如果他同意弟弟繼位,他應該公開聲明趙光義是皇位繼承人。向皇後說明,向兒子說明,向大臣說明。為了長治久安,為了江山永固,必須這樣做。甚至正式寫下傳位詔書。這樣可以使政局穩定。可是他沒有這樣做。這自然會引起弟弟的不滿。
如果他不同意弟弟繼位,堅持傳統,讓自己兒子繼位。就應該殺掉趙光義,或者把他流放邊疆,瓦解他的黨羽。因為太後的話已經傳開,不這樣做他的兒子無法上位,上位以後也沒有威信。但他不忍心這樣做。他不願意骨肉相殘。趙匡胤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是當他準備消滅南唐李煜時說的。但當這個“他人”是自己的弟弟,而且有他母親支持時,他為難了。他沒有搞清國與家的關係。皇帝的家不是一般的家。任何人,包括皇弟,皇子,隻要覬覦皇位,殺無赦。殺了弟弟,這個難題就解決了。當然殺弟弟付作用也很大。而且道義上有虧欠,因為不是弟弟要謀反,而是母親的遺命。但這個責任要由母親來承擔,他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他太善良了。如果他想到漢武帝的例子,也許就清醒了。漢武帝晚年,立鉤弋夫人的兒子為繼承人,然後馬上殺了鉤弋夫人。這是為了防止以後太後幹政。孩子年齡很小,他托付兩位顧命大臣。他死後,兩位顧命大臣很盡責,局勢平穩。隻可惜小皇帝早夭。對平常家庭,一定認為漢武帝的做法很荒唐,很瘋狂。而我的看法是,在沒有年長皇子情況下,恐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這樣做,任何優柔寡斷,模棱兩可,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趙匡胤死於那個大雪之夜之後的那個淩晨,所以必須探討那個夜晚趙匡胤究竟對弟弟說了什麽?
雖然那個晚上留下的信息很少,我們隻能猜。猜不是胡思亂想,因為人心是有邏輯的,是有規律的。
那個晚上談話前,趙匡胤屏退左右,說明什麽?事關重大。為什麽沒有大臣參加?說明一定不是一般的軍國大事,而是隻與他們兄弟有關的事情。所以,應該就是皇位繼承問題。趙匡胤要解決這個問題了,不能再拖了。也就是他要攤牌了。但這是一張什麽牌?我發現這個謎很難猜。因為除了要符合趙匡胤的可能的想法和行為,還要符合那個晚上人們看到聽到的零星信息:趙光義作推辭狀,趙匡胤說“好做,好做”。
趙匡胤到底如何處理這個繼位問題,因為很難猜出他的想法時什麽,所以我隻能用窮盡各種可能的辦法,然後逐個淘汰,看看是否能夠得到一個最有可能的答案。
一。讓自己兒子繼位。
這個辦法本來最穩妥。但由於母親的幹預,難以實行。
但是,按照CCTV“案藏玄機”節目的說法,趙匡胤是在這兩個方案之間搖擺。先是傾向於讓弟弟繼承,後來可能想改變,回到讓兒子繼承。
但是他不可能簡單通知弟弟,我改變主意了,你不要指望繼位了。這樣太不合情理了,他說不出口。因為他一直給弟弟以“準繼承人”地位。如果要否定弟弟繼位,他一定要給予重大補償。
二。自己死後,讓兒子繼位,但讓弟弟當一段時間攝政王。
攝政王相當於皇帝,也就是上麵講的,給趙光義補償。這個補償比較高了。問題是當時趙匡胤的兒子已經11歲了。趙匡胤才50歲,起碼還能活幾年吧。那時兒子已經成年,不需要攝政王了。所以這個辦法比前麵幾個現實一點,但具體還是行不通。
三。完全按照母親的辦法,三家輪替繼位。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滿足母親的願望。而且他去世以後,趙光義繼位,可以保證相當一段時間政局的穩定。
我相信趙匡胤不會同意這個方案。實際上,除了太後本人,其它任何人都不會同意這個方案,包括趙光義。他隻希望自己從哥哥手裏繼位,然後讓自己子孫繼承下去。當趙匡胤給弟弟準太子地位加封弟弟時,恐怕也沒有想好,即使讓趙光義繼位,以後的傳承怎麽辦?如果他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按照太後的辦法,情況會空前複雜。通常的一個家庭繼承都往往腥風血雨,何況三個家庭交替繼承。我隻要隨便說一種可能性,就知道老太太的主張多麽荒唐。假定趙匡胤在位時,趙光義就死了,請問以後趙匡胤死的時候,讓誰繼承皇位?趙光義的兒子?還是另一個弟弟趙廷美?這還沒有傳到第二代,就已經亂套了。
也許你會說,遇到這種情況,商量一下就是了。商量?商量就是沒有製度,就是沒有規則。有製度,有規則,還常出現父子相殘,兄弟鬩牆。沒有製度,沒有規則,意味著腥風血雨!
我可以舉出100種可能性,因為沒有規則可依,造成天下大亂!
所以這個辦法最多隻有短期的好處,趙匡胤死後如果趙光義繼位,可以保持較長一段時間的穩定。還必須趙光義死在趙匡胤之後,如果趙光義死在趙匡胤之前,或者雖然死在趙匡胤之後,但繼位之後不久就死了,那麽連這個好處也沒有了。
即使沒有意外情況,這個辦法要求,以後幾百年,每一個繼承者都要老老實實按照這個規則行事,在沒有權威機構,權威人士監控下,根本不可能,或者說是癡人說夢。
所以,這是最壞的辦法,如果趙匡胤同意這個辦法,那是昏頭了,把江山當兒戲。
而且,如果同意這個辦法,隻要下詔書就是,說明按照太後遺命,人們已經有思想準備,何必神秘談話?
所以,他即使曾經有讓趙光義或趙光義家族繼承的意圖,也不會同意三家輪替方案。
因為他不會同意三家輪替方案,所以他也不必考慮三家輪替繼承的複雜性問題了。
四。趙匡胤打算死後讓位弟弟家庭,執政大宋王朝。不要三家輪替。
這樣滿足母親喜歡弟弟的心願,也有利於鞏固大宋王朝,又避免三家輪替的風險。隻是對不起自己兒孫和另一個弟弟家庭。估計他們不會大鬧。
趙匡胤有可能同意這個辦法。他不斷加封趙光義,也包含他的這個打算。
但是,現實否定了這種情況。因為如果趙匡胤是這個方案,那天晚上他告訴弟弟,弟弟應該滿意,趙匡胤怎麽會馬上死亡,而且死因沒有公布,以及其它可疑現象?
五。還有一個方案,讀者可能覺得太過離奇荒誕。但既然上麵的可能性都被否定,沒有合理的答案,我們不妨說一下。
這個辦法就是,讓趙光義一人當一回皇帝。趙光義後代和另一個弟弟家庭都沒有繼承資格。這樣部分滿足母親和弟弟的願望。
具體辦法就是,他以自己有病的名義,讓趙光義代理一段時間的皇帝。代理皇帝的例子是有的。這個假設的最大合理性就是與那個晚上流傳的零星信息可以吻合。趙匡胤打算讓弟弟當一段時間代理皇帝,趙光義推辭,避讓,說做不了,趙匡胤說“好做,好做”。趙匡胤讓弟弟做什麽,弟弟不敢接受?弟弟很能幹,一般軍國大事,他都敢承擔,隻有要他接受一個“僭越”的位置時,他才不敢答應。
我的猜想,那個晚上趙匡胤對趙光義也可能說了這樣的話:“兄弟,今天我要與你談談我的皇位繼承問題。按照常理,我死之後,應該是我兒子繼承。但母親提出兄終弟及的規則,我理解母親的想法,考慮到大宋王朝的長治久安,考慮到你的貢獻和能力。但是,三家輪替的辦法太複雜,恐怕不可行。真要實行,可能後患無窮。而且,即使按照母親的辦法,我身體很好,我死之後,你能當幾年皇帝,也難說。甚至你可能一天皇帝都當不上。不如這樣,我現在就讓你當一段時間的皇帝。就說我身體不好,由你代理一段時間,以後還是把皇位交還給我。這樣,既滿足了母親的基本願望,也避免你可能白等多年,希望落空的遺憾,還避免了三家輪替繼承的複雜性。你看如何?”
這是趙匡胤能做的最大讓步了,他以為可以基本滿足母親和弟弟的願望。
雖然這個方案看起來離奇,但倒是最符合那個晚上神秘的動作和聲音。因為趙匡胤實在已經無法用其它封賞來彌補自己違背母命的行為了。
或者,也許這是趙匡胤的策略,他不願執行母親遺命(或者改變初衷),但又不好直接說。就用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逼迫弟弟放棄繼位的想法。
趙光義不傻,當然不會接受。即使哥哥真心讓他代理皇帝,他也不會接受。他要的是兄終弟及,不是代理皇帝。
這次談話,他知道繼位無望,就斷然下手,強行奪權。
由於這個方案太過離奇,我就不再討論實施這個方案的具體問題了。
按理,這個方案對趙光義也許比太後的方法更有利。因為按照太後的方法,他即使繼位,真的可能當不了幾年皇帝。後來趙光義死亡時是58歲,也就是他的壽命是58歲。而趙匡胤50歲死亡是非正常情況。如果趙匡胤65歲死亡,那時趙光義是53歲,隻能當五年皇帝。如果趙匡胤70歲死亡,那時趙光義已經死了,一天皇帝也沒有當上。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身體很好,活到65歲以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隻有趙匡胤在60歲死亡,趙光義才可以當十年皇帝。
但趙光義不願或不敢接受。這也可以理解。首先,哥哥在旁邊看著,自己這個“代理皇帝”當著不自在。而且也許這個代理時間有可能比將來自己當皇帝短,不是虧了嗎?然後,他想到,自己何必傻等著接班,為什麽不“提前”接班,這樣自己當皇帝的時間不是拉長了嗎?說幹就幹,幾個小時以後,他的夢想就成真了,不是嗎?這還是真皇帝,不是什麽代理皇帝。
趙匡胤自以為自己對弟弟夠好的了。按理他完全可以不理會母親的遺命。甚至可以殺了弟弟。他估計他的談話會讓弟弟會不高興,但他已經做了最大讓步,他完全沒有想到弟弟會殺他。
雖然趙匡胤也許根本沒有想到過這種方案,隻是我的設想。但作為研究討論,各種可能都可以提出。我希望,我的分析已經窮盡了所有的可能性。
其實,趙匡胤如果不想讓母親和趙光義失望,也是為了大宋江山長治久安,最好辦法就是,讓弟弟家庭世襲繼承,不要三家輪替。他也不需要承認太後遺命,金匱之盟。這樣做的理由就是,因為這個家族就數趙光義能幹,比自己兒子能幹,比三弟趙光美能幹。這樣做可以使局勢穩定。後來事實上也是這個結果。可惜不是趙匡胤主動安排的,所以多死了好幾個人。
趙匡胤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麵對母親的禁箍咒,麵對至親的弟弟,非常為難,所以一直沒有表態。他不僅對繼位問題態度曖昧,而且對是否有這個太後遺命都無法表態。他無法否認,因為的確有這個遺命。但他也無法承認。如果承認,等於為“太後幹政”背書,也等於承認自己違背太後遺命。
他遲遲不做決斷,說明他的猶豫,他的仁慈,他的軟弱,他的無奈。這是造成這個悲劇的重要原因。他不敢否定母親的遺命,這是他最大的障礙。但這種猶豫,拖延是極其有害的。因為這個太後遺命,因為他的猶豫,趙光義的勢力越來越大,想否定他的繼承資格也越來越困難。
而他母親死了十幾年,他都沒有決斷,趙光義應該早就看出哥哥沒有堅定讓他繼位的意思,所以恐怕他對最後的攤牌早有思想準備。
從趙匡胤的性格看,他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不殺功臣,不殺文人,當然也不願傷害家人。他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他不願傷害弟弟,當然也不願傷害兒子。但這是做不到的,因為他麵臨一個天大的難題,或者說僵局!無論怎樣選擇,都會傷害自己的親人!
他的決斷可能太晚了,而且他在決斷前錯判形勢,不了解弟弟的心思和狠毒,結果不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葬送了性命。
總之,他沒有及時遏製趙光義勢力的坐大。在繼承人問題上,態度曖昧。為了穩住趙光義,不立兒子為太子,又不斷以準太子地位加封趙光義。這些都是失當之舉,使局勢不可收拾。最後的攤牌行動也是錯誤的。他不想殺弟弟,但沒有想到弟弟會殺他。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死於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境!
最後,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
為此,我們對趙光義進行心理分析。
趙光義會怎麽想?他一定想繼位,因為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母親有明言,自己非謀逆。
二,自己在哥哥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上有大功。
三,自己有能力當皇帝。
而哥哥一直沒有明確表態,這就意味著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母親提出了兄終弟及,如果哥哥不願意,殺他以保侄子順利繼位,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即使哥哥不殺他,侄子繼位以後,也可能殺他。由此推斷,弟弟有殺哥哥的動機。
所以,對趙光義來說,母親的話“兄終弟及”本來是他的福音,但由於哥哥態度的曖昧,這個話反而敲響了他的喪鍾,不僅皇帝當不成,連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冒險一博,殺了哥哥。因為他隻有殺掉哥哥才有活路。對趙光義,是否能夠繼承皇位,已經是生與死的問題,不能繼承意味著死亡。趙匡胤不理解趙光義的處境和心理,沒有預防弟弟會殺他,就造成了這個兄弟相殘的悲劇。至於怎麽殺的,隻是細節,不是關鍵。
對趙光義來說,哥哥已經攤牌,自己也已經拒絕了哥哥的提議,再不動手,就隻能坐以待斃了。於是這個謀殺事件發生了。
從這個事件,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麽呢?兄終弟及說法的危害。也就是說,這件事是老太太出了一個壞主意,造成嚴重後果。
趙匡胤是奪取後周政權當上皇帝的。老太太提出兄終弟及這樣要求,是基於後周失去政權時是幼主繼位。
其實,這個理由是不充分的。幼主繼位的事例很多,但隻要是血統繼承,可以是平安的。康熙年幼登基,麵對鼇拜的囂張,還是戰勝了他,就是因為皇權的力量。後周失去政權不僅是因為幼主繼位,而是由於沒有形成一個強大可靠的顧命大臣集團。漢武帝也是幼子繼位,但因為有霍光掌權,威信和忠誠,無人能夠挑戰。而趙宋政權沒有這樣的問題。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成年。而且它已經有一批優秀人才,包括趙光義,可以輔佐他,未必會失去政權。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權是否能夠鞏固,關鍵還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和治國能力。宋代以前,中國有大一統的漢唐盛世。老太太要告誡兒子的應該是如何做個明君,如何建立好的製度,讓子孫後代傳承下去,而不是光在繼承者的年齡上做文章。五代時有些政權是兄弟繼承,不是他們不想父子繼承,而是因為這些政權都很弱小,很不穩固,為了在列國紛爭中生存,不得不這樣做。而趙匡胤不是這種情況。他有統一中國的能力。而且他繼承了後周柴榮的政權,柴榮本身就很有能力,本來有可能統一天下,隻是因為早亡而壯誌未酬。所以,關鍵還是能力,不然即使繼位者年長也沒有用。五代時所以列國紛爭不已,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出現雄才大略的皇帝。趙匡胤正是統一天下的英才。而且他已經讓一批開國武將退休了,所以再次發生陳橋兵變的機會不是很大。唐.宋.明.清幾個朝代,都有近三百年曆史。光靠皇帝繼位時年長,是無法保證長治久安的。五代時兄弟繼承的情況隻是偶爾發生,從來沒有像杜太後那樣,要建立一個如此複雜的製度,讓三個家庭輪流坐莊,長期執行,非常荒唐。但由於老太太的自作聰明,反而造成趙匡胤的兩難,趙光義的野心。最終導致包括趙匡胤在內的家族多人死於非命,就是這個兄終弟及造成的惡果,這大概是老太太根本沒有想到的。她的兄終弟及說法,害死了兩個兒子(趙匡胤,趙廷美),兩個孫子(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逼瘋了一個孫子(趙光義自己的兒子趙元佐,他因為同情叔叔趙廷美無端被害而變瘋)。老太太是千古罪人,造成骨肉相殘的悲劇。所以,在皇權時代,即使是太後,也不能隨便說話。這個“兄終弟及”的話根本就不能提,隻要這句話一說出口,就無法收回,悲劇就已經注定。老太太大概以為,當皇帝像分家產一樣,三個兒子,子子孫孫,輪流幹一段,這樣永遠是趙家天下。太輕率了!趙光義殺兄,殺弟,殺侄,甚至導致自己兒子精神失常,看起來不道德,但的確保證了政局的穩定。不要對趙光義進行道德譴責,而是要尋找事情的規律。換了別人,也會這樣做。根源在於皇權製度。由於這種製度,發生這樣的事情有必然性。所以這個悲劇的第一罪魁禍首是杜太後,幹預朝政,後果嚴重。老太太大概很得意,以為自己給兒孫想出了一個江山永固的妙招。其次是趙匡胤的猶豫曖昧,缺乏決斷。最後還判斷失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趙光義隻是第三責任人。
現在可以回答我開頭說的,“罪魁禍首”和“凶手”的不同。杜太後是罪魁禍首,趙光義是凶手。他們都是趙匡胤的親人!
這裏不是要歌頌父子繼承的製度。除了個別國家,現代社會已經普遍放棄了這種父子繼承製度,代之以選舉製度。但在帝製時代,有這個製度還是比沒有這個製度好,不然皇位繼承問題會更加無序,失控,血腥。
所以,後來當趙光義要決定繼承人時,按理應該讓弟弟趙廷美繼位。宰相趙普就對他說,陛下不要一誤再誤了。因為他一開始就反對兄終弟及,現在要求趙光義回到正道。他是對的,如果繼續杜太後的辦法,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所以趙普有遠見,有勇氣。如果趙匡胤早聽他的話,這個悲劇不會發生。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到,古代規定後宮不能幹政的重要性。太後不是一般嬪妃,有特殊性。太後幹政,無論她的意見是否正確,都會造成不良後果。如果太後意見正確,皇帝也采納了,好像沒有問題。其實分散了皇帝的權威。以後,皇帝發出命令,大臣不願執行,可能走太後的門路。如果太後意見不正確,即使皇帝沒有采納,太後也沒有生氣,仍然造成不良後果,因為消息可能傳出去了,幹擾皇帝正確決定的執行。
太後不是一個職位,隻是一個尊號,為了在皇帝獨尊之下不破壞孝道。當初劉邦當了皇帝,回家後,父親見了他下跪,他很驚訝。有人告訴他,你父親是平民,按禮製是應該下跪,除非你給他封號。所以劉邦封父親為太上皇。並不是真讓他參政議政。太後親政情況是有的,一般是皇帝年幼,臨時過渡。武則天,慈禧是例外,你可以說她們是太後幹政,因為皇帝已經成年。但其實皇帝沒有實權,所以其實是太後親政,不是太後幹政。太後親政和太後幹政是不同的,太後親政還是一元化領導,太後幹政就不是。趙匡胤母親是太後幹政,造成兩個權力中心,甚至三個權力中心。而且幹涉的是皇位繼承這樣的重大問題,所以後果特別嚴重。
最後再說一下這個凶殺案。
也許你會問,趙匡胤死亡原因不明,怎麽可以叫凶殺案?下麵就會解釋,這就是一個凶殺案,主謀就是趙光義。不僅趙匡胤是他殺的,其它幾個親屬也都是他殺的。他兒子變瘋,是這個事變的間接受害者。
作為刑事案件,這個案例的證據鏈是太弱了。隻有大規模對宮中人員審訊,才有可能揭開內幕,但在趙光義執政以後,這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使用心理分析,我們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合理,嚴密。作案動機合乎邏輯。而且,即使是刑事案件,也不是證據決定一切。比方現代司法的陪審團製度,就是讓一些普通人來參與審判。他們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就是讓他們憑直覺,憑良知,作出有罪無罪的判斷。對這個“案件”,難道我們不可以用“常識”來完成這個千古謎案的最後“審判”嗎?
關於刑事問題,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是我們可以用反證法得出結論。
趙匡胤的死亡原因是什麽?自殺,事故,疾病,謀殺?自殺沒有理由;事故沒有情節;疾病沒有症狀。無論如何,醫生和在場和服務人員應該有證詞。如果是事故或疾病,趙光義一定會公開,因為他可以擺脫幹係,怎麽會隱瞞?所以有的曆史學家還在討論趙匡胤是否有什麽家族遺傳疾病,完全是多餘。
不管怎樣,趙光義有責任公布真相。因為趙匡胤原來好好的,與趙光義見麵以後突然死亡。無論是什麽原因,都要有個交代。但一概沒有,這就不正常,趙光義有重大嫌疑。當時的人無人敢追問他,但曆史學家可以“追問”他。既然沒有公布趙匡胤死因,就不能排除謀殺的可能。如果是謀殺,凶手一定是趙光義。趙光義有作案的動機,有作案的時間和作案的能力(宮中太監和太醫都有他的人)。而且,趙匡胤死亡,趙光義是最大受益者。他也是唯一犯罪嫌疑人。
戰國時趙盾並沒有親自弑君,但晉國史官董狐在史書中寫下了趙盾弑君的文字,因為國王死後趙盾是掌權者。他沒有追究殺人者,就是同謀。所以,不管趙光義是否親自動手殺趙匡胤,他是無法逃脫罪責的。
有人說,當太監來趙光義家報告趙匡胤已經死亡,要他趕快進宮,他還猶豫,由此說明趙光義對趙匡胤之死不知情,所以他沒有責任。這個想法太天真了。他所以不敢馬上進宮是不知外麵反應如何,是否有人抗議,想再看看形勢再決定下一步。但太監告訴他,晚去皇位可能被別人拿走了,他才趕忙進宮。如果他真不知情,應該馬上進宮,派兵包圍皇宮,拘押宮中人員,調查皇帝死因。
對這件凶殺案,我唯一有點疑問的是,如果趙光義謀殺哥哥,是因為當晚的談話,那麽他要安排謀殺,時間是否太倉促?但從前麵分析看,趙光義也許早就等著這一天了。那個晚上,他預感今晚哥哥要攤牌,事先準備了毒藥,在他們談話之間,悄悄在哥哥的酒中下毒。
2021.01.11 第一稿
2021.08. 第二稿
2022.08. 第三稿
2022.11.24 第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