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兒永生”一文可以看出,這個印度年輕人經曆的是典型的“燒焦“症(Burnout)----頂極金融機構或谘詢公司裏的年輕人長時間過勞工作和旅行之後出現的身心俱疲,無力無助,對前途迷惘的狀態。這個在高盛就職的年輕人,雖然有著令人眩目的履曆和工作,(新德裏的最好高中畢業,賓大沃頓商學院本科,高盛舊金山分部),更有亞洲家庭背景所特有的負擔---父母的驕傲和期望帶來的無形壓力,和通過完美業績來肯定自我的強烈需要。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工作,上司的態度,父母的殷切盼望。。。很難判斷什麽原因是壓倒這個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對自己的工作缺乏熱情,還要力求完美;有機會選擇退出這場老鼠賽的時候,他選擇了留下。“燒焦“症裏的年輕人通常會經曆一種”卡住“(stuck)的感覺,覺得所做的事情沒有意義,沒有東西能激勵自己,或是自己很失敗,對自己產生懷疑等等。他們通常也會想改變這種狀態,有時甚至製定了計劃,但是猶豫拖延,最終放棄。這種”卡住“的無力無助的感覺和臨床抑鬱症類似。哈佛商學院的Timothy Butler把這種經曆命名為”僵局”(Impasse)。在他看來,僵局意味著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中,我們如何適應環境,策劃未來,應對挑戰,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認知地圖失效了。僵局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提醒,說明我們有改變行事方式的需要;更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進一步認識自我。他把僵局分為6個階段:1)危機來臨;2)危機深化;3)認識危機;4)分析危機;5)內觀和自省;6)行動。
從學校到社會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在這個拐點上,過去的成就清零了,大家又回到了新的起跑線上,如何麵對複雜,殘酷的社會現實,割喉的競爭環境,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是當今年輕人麵臨的最大挑戰。如果過去的成就多是父母的期許,別人的評價這些外在動力驅使的結果,僵局的出現是遲早的事。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很多花街的名校畢業生雖然賺了大錢但很不快樂,很多人最終放棄自己的職業,去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僵局也是一個改變和重現定義自己的契機。Grit理論的創始者Angela Duckworth本人是一個典型的亞裔over-achiever,哈佛本科,牛津碩士,做過白宮實習生,麥肯錫雇員,也自己創過業。但是這些經曆在她自己看來卻不過是“shining boat traveling between harbors”,直到她32歲開始在賓大開始讀心理學博士,她才找到自己解“僵局”的鑰匙。
讀“我兒永生”,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不是這個年輕人的悲劇結局,而是滿紙的父親的驕傲和追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位父親除了為兒子的成就歡呼和欣慰之餘,沒有留出時間和空間來讓兒子學習自我調整和心理健康的功課。這封痛悔的長文何嚐不是對其他父母的一個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