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剛到美國讀研究生時、最怕上圓桌討論的研討課,一是自己語言還不過關,茶壺煮餃子;二是不習慣從與同學的討論中學東西,總是覺得老師教的才是正理。最近有機會近距離觀摩蘇格拉底式辯論是如何在圓桌討論發源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得以運用,明白了一點兒圓桌討論的精華。
圓桌討論源起於Exeter的英文和曆史課,剛好旁聽的這節英文課討論兩首詩,老師開場白是幾個腦筋急轉彎的字麵遊戲,然後大家輪流讀一遍詩,開始分組討論。各組話題涉及詩的結構,意義,象征和語言等等,年輕的老師在旁邊像主持人,隻是負責話題的轉換,偶爾參與討論。最後孩子們仿照其中的一首詩寫一首自己的打油詩。我對這些高中生對詩歌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亞裔和非裔學生,男生和女生都有各自獨特的視角和觀察,這些觀點的碰撞和互補讓學生們收獲頗豐。
數學課如何圓桌討論一直是我的疑惑,1+1=2完全沒有討論的餘地啊!現實是學生一進教室,就到黑板前認領習題,這些習題是他們頭天的家庭作業。每人就在黑板前把自己的解題步驟寫下來。輪流到黑板前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回答老師和大家的提問。如果思路錯了,或是講解的時候卡殼,這時候大家各抒己見,很快就會找到正確答案。老師隻對重點稍加解釋,保證學生掌握了要點並且能夠運用。這樣的課堂看不到開小差,走神的孩子,大家都全神貫注。老師更像裁判員,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得到同樣的挑戰。
最輕鬆愉快的是西班牙語課,孩子們唱歌學語言,通過歌詞學發音和生詞。每人讀一句歌詞,然後解釋意思。說的不對或是卡殼,其他同學會參與解釋。老師在旁邊更像啦啦隊長,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犯錯誤。課堂笑語不斷。最後大家跟著Youtube錄像一起高歌,有模有樣的。連隻會一兩個西語詞的我也順帶學了一堆新單詞,那首歌的旋律印在了腦子裏。
圓桌討論和傳統的教學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看來圓桌討論的成功需要四個要素:1)充足的準備。難怪每天3-4個小時的作業是家常便飯。2)給力的隊友。每個同學都有獨到的看見和知識,彼此分享,互相挑戰,共同提升。3)自我導向的學習。知識的獲取完全是學生自己的責任。我思故我在。4)老師是學習的同伴,而不是權威。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出學生出色的表達能力,批判性的思維和兼收並蓄的能力。當然這樣的教學法也造成了一個swim or sink的環境,迫使每個學生都挑戰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學會尋求幫助。也許這才是圓桌討論方法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