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聽廣播,聽到就俄國與克裏米亞的曆史采訪一個英國的曆史學家,他提到俄國人幾百年來經曆的外來侵略,從成吉思汗,拿破侖,到希特勒。。。。他們的心態其實跟中國人自晚清以降的心態頗為相似,反侵略,保家衛國,總覺得外國勢力亡我之心不死。 回過頭來看子女壇,突然覺得這裏一些父母的心態也是一樣的,這種生存的焦慮仿佛一種社會基因深植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體現在我們對”工利其器“的孜孜以求。 龍應台在談到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基本配備”時,提到羅家倫在漫天炮火,顛沛流離的四十年代對大學生談的仍然是“道德的勇氣”和“知識的責任“,還有”俠,出於偉大的同情“。 這些軟的配置不是可以量化和簡單訓練出來的,真的需要做父母的有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