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家李時珍集畢生心血編撰的《本草綱目》是世界科學史上公認的偉大著作。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則這樣評價: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並認為李時珍達到了與伽利略等人等同的水平。《本草綱目》被歐洲科學家譽為“從中世紀科學向近代科學轉型時期,具有近代科學精神的最高水平的古典科學傑作。”
由於他所處時代人們的認識的局限性,其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錯誤的內容。有人給李時珍就挑了個錯,說李時珍把榴蓮當成苦瓜編入書中。
更大的問題是李時珍猜錯了。因為李時珍自己覺得苦瓜的外表像荔枝殼,所以別人說皮像荔枝殼,他就以為說苦瓜,而看這個描述,答案其實太明顯了。我想,不會沒有人做出正確的判斷吧?
原來我國的費信,早在400多年前已經把榴梿寫入典籍,隻是語焉不詳,用荔枝果皮的鱗斑突起來形容榴梿表麵的木質刺,結果被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疑為苦瓜而編入菜部。
時珍曰︰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莖葉卷須,並如葡萄而小。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鹽醬充蔬,苦澀有青氣。按︰費信《星槎勝覽》雲︰蘇門答剌國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時甚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瓜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時珍《生生編》)。
子
【氣味】苦、甘,無毒。
【主治】益氣壯陽(時珍)。
通讀原文,李時珍對藤葉花果的描述肯定就是我們現在的苦瓜。李時珍作為醫學家的偉大在於指出了苦瓜的藥效。
不過李時珍確實犯了個錯誤。按,是查考的意思。李時珍是個學者。說話做事都需要有個出處。於是就在古人的典籍裏讀到了這個“一等瓜”。一等瓜並非李時珍給出的名字而是當時當地的給榴蓮的名字。李時珍根據費信並不完整全麵的記錄(沒有說生長狀態和果實大小),作了一個疑似的錯誤的判斷:這大概是苦瓜。
後人對先賢的解讀,首先要學習。然後才是實事求是的把錯誤與真理區別對待。李時珍編入菜部的苦瓜沒有搞錯。把費信記載的說的“一等瓜”誤為苦瓜也沒有妨礙他對真正苦瓜的正確描述和認識。在偉大事物麵前賣弄無知是可笑的,賣弄小聰明同樣是可笑的。
比較一下李時珍與費費信客觀描述植物的能力,顯然李時珍更專業。榴蓮是喬木植物,樹高盈丈。果實碩大。如果費信的記述更加完整,相信李時珍也不至於把榴蓮誤認為苦瓜。所以該責備的不是李時珍而是費信。
再看李時珍對苦瓜的記述:“生苗引蔓,莖葉卷須,並如葡萄而小。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鹽醬充蔬,苦澀有青氣。”。
苦瓜在超市裏的樣子都見過,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苦瓜熟了是什麽樣子。“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尼羅河偏巧喜愛苦瓜。這裏可以給大家看看它成熟的樣子。
隻有一樣李時珍沒說的,苦瓜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黃昏閉合,清晨開放。當其開放之時,有香味沉鬱溫婉。唯予聞雞起舞者清賞。連李時珍都不一定有這樣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