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對兒童研究的深入,兒童文學也越來越受到地球村的重視。各國的教育家在不同時期對兒童文學的說法也各有千秋,總的來說,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作的、為了滿足兒童的獨特精神需求和其成長所需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故兒童文學需具有獨特藝術性、是有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它是能被兒童接受,並被兒童喜聞樂見的語言藝術、對兒童具有審美、認知、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和價值。(方衛平,王昆建, 2016)。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按照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直觀性的故事性的思維完成對世界的認知。故兒童文學的故事性,對兒童發展的意義重大。本文會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闡述。
故事性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特征,“故事性對揭示人物性格、表達主題思想、強化藝術效果都有著積極作用”(方衛平,王建坤,2016)。兒童文學的故事性思維是兒童文學作品中要有故事,兒童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可以以直接印象切入故事情節,並從故事層麵去感知故事,使得兒童容易為環環相扣的故事所吸引。本文以日本繪本大獎得主伊東寬先生的代表作《小蛇散步》為例加以說明。故事元是小蛇在雨後散步時遇到了一個大水坑。故事性在於小蛇為了能繼續自己的散步,用自己的身體搭建一座橋以越過這個大水坑,這時出現了螞蟻、蝸牛等小動物,小蛇用自己身體搭建的橋幫忙螞蟻、蝸牛、壁虎等小動物走到了大水坑的另一邊。沒想到狼、獅子和大象來了,它們也想從小蛇的背上走過去,小蛇讓這些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動物從自己背上走了過去,又累又渴的小蛇把大水坑裏的水全部喝進自己的肚子裏。最後,小蛇變成了圓滾滾的大蛇,它的鼻子還能噴出了瀑布(伊東寬,2011)。在這個故事中,小蛇以自己身體搭成的橋成為促成故事情節展開的“矛盾體現物”,從而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構成了精彩的故事。小蛇散步的故事性契合了兒童的心理特征,通過小蛇形象發展起來的動物們過橋的情節深深吸引住兒童的注意力。兒童的故事性思維體現在兒童通過故事來進行思考,因為之前下了大雨,所以會有大水坑,小蛇要繼續散步,就要越過這個水坑,既然小蛇搭了橋,有動物們需要幫忙時,小蛇應該把搭好的橋給其它動物們用。由此可知,兒童明顯是以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來閱讀兒童文學,故有學者提出“兒童思維是故事性思維”(轉引自方衛平、王建昆, 2016)。
兒童發展指的是兒童在生理、認知、情緒與社會三大領域的發展,這些領域以完整且相互整合的方式描繪出兒童的生活與成長,且三個領域之間也會相互影響。故此,研究者將兒童發展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是產前期,從受孕到出生,由單一細胞變成具有驚人能力去適應生活環境的嬰兒;第二是嬰兒與學步期,從出生到二歲,兒童的身體和大腦開始發展並促成各種肢體動作、知覺及智能;同時也在發展語言和學習走路;第三是兒童早期,二歲到六歲的兒童,其身形開始長大,動作技能越來越精確,能獨立思考,語言發展迅速,喜愛朗讀節奏明快的童謠、兒歌、童話故事,謂之韻律愛好期。第四是兒童中期,六歲到十一歲,運動能力越來越強,能參與有規則有組織的遊戲,具有邏輯思考能力,具有讀寫、數學等學習基本知識的能力,對自身、道德、友誼等觀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七到八歲的兒童喜歡鬼怪神仙類故事、寓言等,謂之想象馳騁期,九到十一歲的兒童開始獨立思考,謂之勇氣讚揚期。第五是十一到十八歲的青少年時期,開始有成人般的體型和生理特征,有抽象思維和理想,部分兒童接受高等教育,另一部分兒童準備進入職場,有自己的價值觀、目標,並開始獨立,謂之傳奇趣味期。(古黃守廉等,2015)
新加坡華文教育署編寫的幼兒繪本《我們都是好朋友》可用來闡述其對兒童認知、道德情感和語言發展的意義。故事講述的是一隻驕傲的小母雞,它拒絕了想和自己一起玩的小鴨子、小花貓和小猴子。有一天晚上,下起了暴風雨,小母雞的家被雨水衝跑了,小母雞也差點兒被淹死,幸好小猴子和小鴨子及時趕來救起了它,並讓它住在小花貓的家裏。從那之後,小母雞懂得了如何和朋友們相處。這是一本為幼稚園大班的幼兒們編寫的故事書,故事選用了幼兒們熟悉的動物--小母雞、小鴨、小花貓和小猴子,小母雞拒絕和小猴子們玩耍,拒絕吃小鴨子給的麵包,到拒絕接受小花貓給的餅幹,故事一開始以“玩耍、麵包、餅幹”這類兒童日常生活情境為背景,讓幼兒們能有生動的感性認知和親近感,之後是“烏雲、雷雨”等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色,再逐漸過渡到“淹水、母雞的屋子倒塌”等情境,這時的幼兒需要思考與聯想,淹水是當地麵上的水越來越多,無法及時排泄到下水道或河裏時,地麵上的水漫起來,像一條河一樣就是淹水。兒童能將母雞在獲救後的改變等融入認知之中,了解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繪本《我們都是好朋友》采用了幼兒喜聞樂見的動物故事,將道德情感融入其中,告誡幼兒應該如何和睦相處,比如有了食物要分享、朋友遇到困難要出手幫助、做錯了事要敢於認錯等等,簡單的故事卻將道德情感深深地印入幼兒的腦海,幼兒可暨由故事中的道德情感內化為自身較為全麵的素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以《我們都是好朋友》為例,故事要有明確的形象性,如“母雞在田裏澆水時,看見天上的烏雲越來越多”,兒童在閱讀時,可以感受這樣的情境好像如潑墨畫一樣清晰,既可看見又能觸摸。《我們都是好朋友》又能突出語言的動作感,如猴子說:“別怕!快拉住我的手。” “兒童的認知發生於動作”(方衛平等, Page72) 雨中的母雞伸出翅膀抓住猴子手的一幕活靈活現出現在幼兒的腦海中,我在課室讓六歲的幼兒們演藝這個故事,他們都能精準地將這一幕大聲地喊出來並演藝出來。兒童文學的語言簡潔生動,兒童易於在閱讀故事時對語言的多樣性及表情達意的理解與應用,例如《我們都是好朋友》裏的對話:小猴子邀請母雞一起玩,母雞說:“我才不要跟你們玩!”小鴨子請母雞吃麵包,母雞說:“我才不要吃你的麵包!”小花貓請母雞吃餅幹,母雞說:“我才不要吃你的餅幹!”答句的排比形式,再加上“才”字的點睛之筆,將母雞的沒有禮貌躍然紙上,兒童文學的敘事性易於兒童通過觀察圖片、傾聽、閱讀和演藝將故事表述出來。
兒童發展是兒童的感性認知與語言的發展,是由具體事物到抽象與概括性思維慢慢發展起來的,兒童通過兒童文學的故事性思維逐漸理解抽象道理,故兒童文學的故事性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能夠引導兒童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並將推動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