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簡論 永字八法

(2019-02-16 06:56:32) 下一個

書法藝術追根溯源應至商代,最早可見的是甲骨文,可以說自從有了文字起,就有了書法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根植於濃厚的華夏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是以點線的魅力和構造的完整和筆墨的情趣之綜合的完美藝術。它是華夏民族血脈傳承的圖騰,是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人與宇宙萬物擁有共同的特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是宇宙萬物的一個分子,人隻有順應自然並融入自然才能得道,故而人乃萬物的象征,人應以自身作為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故人具有源發性隱喻思維。我們現代人用隱喻認知的觀點來看待書法藝術,“象形、象事、象意、象聲”這字裏行間已經蘊含了“相似性”。譬如學習書法者都會習得的“永”字八法,據稱是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率先領悟出楷書的基本筆畫的八種表達方法,分別是側(點)、勒(橫)、(豎)、(勾)、(仰橫)、(長撇)、啄(短撇)和(捺)。這八種筆畫和筆法可以用“永”字來表達清楚,古人稱之為“永字八法”。

側(點),在書寫時需要轉動手腕,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寫,所以把“點”稱為“側”。勒(橫),古意是指馬的韁繩末端銜在馬口裏,不平不直,其形狀與橫畫書寫時由下往上傾斜相似,取其隱喻,當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弩(豎),書寫時筆鋒好像在拉弓射箭,故曰弩。(勾),取其形狀像一個鈍角三角形。是仰橫。掠是長撇。啄(短撇),因為這個筆畫的形狀像人在彎腰的姿勢而得名。磔(捺),因寫這個筆畫時好像蕩漾的水波而得名。王羲之以為“永”字從構畫第一筆到完成最後一筆的收尾,每條筆畫之間都隱含著一條弧線關聯呼籲的軌跡,在點與筆畫之間含著即使形斷而意仍在的筆鋒與筆勢,整個“永”字的脈絡暢通而又隱曲,所有的點與筆畫之間都有神韻相連。王羲之認為隻有寫好“永”字,才能將所有的字寫好。後來王羲之把這個寫法傳給了自己的後代,直到傳給第七世孫智永時,他將這個書寫方法傳給了虞世南,之後,經由書法家們一代一代留傳至今。正因為書法藝術是修身養性的藝術,所以才能傳承給我們後世千秋萬代,影響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

筆者個人認為書法藝術雖源流眾多,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綜其所以,都是以“點”為起始,再由“點”引伸至橫、豎、撇、捺等各種筆畫。我們若能熟記古人傳下來的“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從書寫大字入手,再由大字學習小字,便能培養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學習用筆、行筆、力道、勁道、用墨等書法的心得體會,便能沉浸於書法藝術的殿堂,享受書法藝術的深沉與靜美,了解傳統書法藝術賜予我們華夏民族的特定的東方美學特質。書法藝術讓我們看到的每一個華文字已經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字,而是一個完美的書法結構、一張充滿線條感的畫,一份傳承了五千年的傳統華族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