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秋,我們幾個好友一起去朝拜美西五嶽,終於有機會去向往多年的Zion,錫安國家公園。我們在錫安上山(Angel's Landing,天使峰)又下水(水狹道,The Narrows),把兩條最有名的步道都經曆了。這篇說說下水。
這條水步道,它的妙處是同時體驗雙重刺激:穿行於兩岸峭壁高聳的河穀和涉水。因為它獨特的存在,在我自己心中排名的這次三周西行“最”係列中,屬於“最期待”。我多次之前看過朋友們的照片,期待又忐忑。
清早出發。乘鎮免費接駁車到公園門口,轉從遊客中心出發的公園大巴到最後一站下車。下車後,沿河邊走向步道起點。當天氣溫98℉,水溫將近60℉,水速低於50cfs,宜出行。我從來沒見過這樣人氣旺盛的戶外徒步道,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各種類型的人都有,人人背著包,拿著棍,,感覺像疫情前最後一次回國在山東趕的大集。
走一英裏左右,來到一片寬闊河灘地,也是峽穀入口,人群在這裏分流。有些人在河灘上拍拍照,重溫兒時雨後踩水坑的快樂,然後就原路返回了。當然對於更多人來講,開始做下河的準備,畢竟有趣的行程剛剛開始。
不少人穿著租來的裝備,$29一套,紅幫鞋,襪子,還有一根一米四左右長短的粗棍子,一為平衡,二為探水的深淺。
自己準備裝備的,可就五花八門了。有人穿水鞋,有人穿舊運動鞋。租的鞋專為涉水設計,不僅有防滑鞋底,高幫保護腳踝,腳踝還有鬆緊帶,兩邊有孔排水。雖然說這樣過度防護好過完全不防護,隻要不是露腳趾頭,不存水,跟腳的鞋,都可以。
最需要特別準備的是襪子。即使在夏天,如果長時間泡在水裏,比如半小時以上,腳會很冷。有一種潛水衣材料製成的橡膠襪(neoprene socks),就是專為類似的水上運動準備的。這種襪子濾水性好,最主要是防滑保暖防泥沙,而且材料比較厚,防石頭劃傷。穿上以後,像一個軟靴,準備上戲台唱大戲似的。
最後一步:背包鎖扣要解開,要不然萬一跌倒,被甩不掉的背包墜著站不起來,就糟了。手機可以放在小腰包或者掛在脖子上,方便隨時掏出來照相。
從這裏做為起點,逆流走,最遠可到五英裏處,然後沿原路返回,全程需要八、九個小時。各人可量力而行,隨時折返。夏天是季風季,天氣變化多端,尤其在河穀裏。有時上午還好好的,下午突然有山洪警報,步道被迫關門的情況經常出現。這就要碰運氣了。
我平時為了不“濕鞋”,向來都小心翼翼繞著河邊走。這次直接走入水中,幹脆濕個透;類似摘掉口罩,重新呼吸自由卻可能帶毒空氣的時刻,豁出去,愛誰誰,真爽。
當水位升到小腿肚時,開始明顯感到水的阻力;水超過膝蓋高度時,就要小心,最怕一腳踏入某個深坑,來個猝不及防。雖然會遊泳,也要小心地用登山杖探路,踩穩一步,再邁一步,跟蹭著走的速度差不多。這個姿勢讓我忽然想到聽了幾十年的那句話,“摸著石頭過河”。我一直想象彎腰用手摸河底石頭,很累;自己走在河裏,才知道原來是用“腳”踩著摸。
蹭到半英裏處,遇到一個雛形瀑布,來往的人群在這裏聚集。兩個十歲左右的女孩,把這裏當作大型水上樂園,光著腳,竄上爬下,真讓人佩服。
我想遠離人群集中的河段,幾經嚐試,發現不要抬高腳跟,大腿發力,“拖”著小腿去抗拒阻力最有效。方法找對,腿好像重新長回到自己身上,接下來不怎麽費力就走了兩哩。
水流時急時緩,深淺對於每個人來講,則好像小馬過河。有次我看見對麵五六個人過河,其中有一位亞洲小老太可能是一腳踏空,身體忽然失去平衡,倒向一邊,肩膀都碰到到水了。幸虧旁邊有個白人壯小夥,一把給她攙起來,重新扶正站穩,旁邊亞洲老頭連聲道謝。那裏水深及小夥膝蓋,可已經超過了老太太的大腿。
我忽然想到,為什麽這個國家公園以聖城耶路撒冷的錫安山(Zion)命名,這條河並沒有用約翰給耶穌施洗的約旦河 (Jordan Rive)命名呢?
在水裏走,體力消耗比預想的要大,不一會兒就餓了。我們找到一處合適的岸邊,決定停下來吃些東西補充能量。沒想到,剛席地而坐,就聞到陣陣臭氣,一定是之前也有多人看中過這塊平緩地,行方便之事。我們隻能走回水裏,找大塊石頭略微休息。
坐下吃東西並觀兩岸如削時,迎麵走過來的一隊青春小夥,其中一位主動過來提出幫忙照相,給我們留下了坐在河中疲憊又狼狽的樣子。
我們大約走了三英裏開始折返。回程如同是與新朋友的第二次握手,少了緊張,多了了解和好奇,所以速度快很多。相信下次如果有機會再來,一定能完成全程的十英裏。所以the Narrows是我覺得“最有趣” 、“最留有遺憾”和“最想再去”的地方。
其實,隻要裝備合適,即使之前沒有任何徒步經驗的人,也都可以在錫安公園的狹水道找到涉水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