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J所在的大學近年來招了許多從國內來的留學生,使得這家已經龐大的州立公校人口密度直線上升。因為他長著一張中國麵孔,經常在學校公車站、餐廳、圖書館等地方碰到上來用英文打招呼的留學生。每當他發現有些新生的英文磕磕絆絆,他就主動換成中文,問對方有什麽需要幫助的。有趣的是,當對方發現他會說中文時,立刻長籲一口氣,整個人從比較緊繃的狀態放鬆下來,語氣也自然、平順了。相應的,本來要問一個問題,有時就變成了十個,甚至變成了查戶口。
J雖然一直對學中文有興趣,但從來都是自娛自樂型的——出了家門,一點都用不到。進入大學後,忽然發現無心維持的一個愛好有了實用功能,自信心大增。相處熟了,有時留學生也教他一點時髦的年輕人喜歡使用的網絡語言,讓他覺得更加新鮮有趣。
升入高年級後,J每個學期都同時擔任兩門課的學生助教,留學生們衝著他會說中文,更願意找他來幫忙解決有關專業或者語言問題,比如有問題與教授溝通,修改申請信等。
人際交往增多了,問題也開始慢慢顯露。J本身是個老好人性格,雖然有時事情多了也嫌麻煩,即使人家覺得你的辛苦隻是舉手之勞,即使不懂得感謝,但是人家把你當朋友才開口請求,怎麽能拒絕朋友呢?所以他還是盡力能幫就幫。甚至在自己還是大二的時候,幫助兩名大四留學生申請進入了美國研究所繼續深造。
有一次,某門專業課老師布置了一個大的編程作業,J與兩個當地學生和兩個留學生被編在同一組,全組成績會作為各人期末成績。兩個當地學生的學術並不強;兩個留學生還有語言障礙,基本是懵懂狀態。能者多勞,五人小組的工作量,J自然的承擔了大部分,還要經常花時間回答那兩個當地學生碰到的問題。學期結束後,那兩個當地學生發現期末分數出乎他們意料的好,都分別寫了電子郵件給J,感謝他的幫助和付出。其中一位還買了幾本書送給J,作為感謝。相比兩位留學生,知道蹭了個A,歡呼一下,之後悄無聲息。
有些留學生似乎不太在乎交情不同的朋友要保持不同的界限。比如有些人明明是點頭之交,可為一點點小事就麻煩人,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更有陌生人第一次見麵,沒說幾句話,就要加手機或微信號,甚至進一步開口要求幫忙辦事,讓對方的警覺性瞬間提高。有時候,J在餐廳跟自己另一個圈子的朋友們吃飯、討論問題,有些留學生也會不請自來,硬性加入談話,讓同桌不認識他的人覺得突兀又尷尬。他自己沒有覺察,這種貿然跨進別人圈子的“積極進取”,讓人感到不舒服。
開學不久,J跟他幾個同宿舍好友一起去學校舉辦的大型招聘會遞簡曆,找暑期工的麵試機會。他們其中一位的能力比較突出,某公司的招聘主管就把他叫到一邊多聊兩句;正在這時,過來兩位女留學生,不管他們倆正在談話之中,硬是擠開那位同學,把自己的簡曆往主管手中塞,同時開始提問題。旁邊的人看到這一幕,無不搖頭。那位同學雖然生氣,也不能再把兩位女生擠走。雖然此事與J無關,但他也覺得臉上無光。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思想單純的孩子想不到,並不是人人都把你當“朋友”,其實有時,你就是那“條路”而已。
按理說留學生孤身在外,能在刻苦學習之外還努力找尋機會、積極融入當地圈子是非常值得讚賞的行為,可是有時候給人感覺比較自我,不怕給別人添麻煩。其實,人際關係不是單單靠挖空心思、找機會經營出來的;為人樸實一點,把別人放在心上,少一點世故和精明,會為自己贏來更為牢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