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去年開始玩微信,因為不入微信就沒有朋友;入了微信就開始入各個群,舌尖、理財、旅遊、買車、政經、社區、團購等都不說,光是教育群經過仔細篩選後,就有三、四個。圖清靜可以少入可不行,話題可是天天都在群裏產生的,咱總不能有了朋友沒話題啊。朋友們為了我一個,還得打電話送Email。我不以為我是誰,所以自覺入夥,不勞大家煩心。
解釋一下“教育群”,來這裏的基本上都是覺得自己家裏的小孩需要受教育於是就身體力行先來接受接受教育的家長們。以前老說國內的教育是跟著高考這根指揮棒,我覺得不夠形象。社會大方向已經打左燈向右轉了,而國內一考定終身四十年沒變。美國高考其實更像指揮棒。家長是觀眾,孩子們是台上樂隊的,指揮就是八藤加幾根偏藤,簡稱八藤麻斯。家長盯著孩子,孩子盯著指揮。如果你不會玩,搞不清下一拍是往哪個方向,跟著棒子忽上忽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搞暈了算什麽,沒人不暈;憂鬱是輕的,輕傷不下火線;最好能有不傷大雅的殘,身殘誌堅,得,一隻腳進藤了。
進了這圈才發現真不能托大,群真不缺你這一個。熱門話題的那可是開一個滿一個,開二群滿一雙,三群四群接著開,人數噌噌往上躥。我們幾個線下好友那幾天是日夜有人值班蹲守,一旦發現空位,立刻小範圍通告,能進則進,進去以後發即時邀請,再一個個往裏拉;即使不幸五分鍾就滿員了,也要不離不棄,再堅守一段,等著裏麵的姐妹遞消息出來,隨時補位。
我有幸在群裏的鼎盛時期得以加入當時最熱門的教育群,見識了特別多“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群主不僅挖掘本群的藤爸媽還延請平時大家口口相傳的牛爸媽們來開講座,傳經驗。群員們更是上傳數不盡的動態貼、數據貼、光榮榜貼和雞湯貼。補充一句:後來發現,我2015年的好運都集中用在進教育群一次了,怪不得其餘諸事不順。
俗話說,家有家法,群有群規。進了教育群的第一件事是改名。把什麽雲淡風輕薔薇玫瑰師奶殺手全換掉,按照格式改成:所在州-學區或學校-年級。接下來小娃爹媽要清掉,雖然爬藤要從娃娃抓起,但還是要急高中生所急;長期潛水不冒泡的要清掉;亂貼無良小廣告的要清掉等等一係列純潔革命隊伍的行動結束,剩下的群友們就有了一種手挽手肩並肩共同戰鬥的宿命感。
群員們絞盡腦汁不辭辛苦前仆後繼地進群接受二次美式教育,群主全心全意嘔心瀝血日理萬機,不都是指望這些熊孩子將來能苦盡甘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嘛。所以我特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接受我的良言至少感染到我的熱情。為此,我不僅轉了好些雞湯給各個群,偶爾碰上有英文的或是簡單中文的,也轉給小孩。我家小孩特乖,一點不嫌我煩。我有時問一下看沒看,他就冷著一張臉,多熱的雞湯潑上去都能結冰那種,問,“勺子呢?你要我怎麽做?”
後來又看到有新雞湯說,特愛轉的人智商低,容易被忽悠。本來大媽我紅顏盡失靠著“我是大媽我怕誰”行走江湖,現在竟然還被戳軟肋。孩子,我可都是為了你啊。
我有時候把這些“群”想象成一個個陝北的窯洞,每個洞裏都在開小會,總有閑雜人等在門口探頭探腦,聽聽看看,來來去去。有些大群,人頭數到五百,小門一關,怎麽砸門都沒用,不是群主說了算是係統說了算啊。這樣一來,門外候著的人可就有些急,雖然裏麵的人一個勁的嚷嚷,雞肋雞肋,不進來也罷,那您怎麽舍不得扔了讓我也啃啃呢?
家長們一個個在窯洞裏已經用美式武器把自己武裝到牙齒了,各種排名,各種競賽,GPA、SAT、AP/IB、SCA5還有虎媽狼爸已經過時,Turning The Tide最 時髦。
可惜出門應戰的終歸是孩子們,可憐他們在家長眼中永遠隻有小米加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