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孩子說,朋友們都很喜歡各自的學校,雖然當初選校時都有過一番掙紮,但入學後沒人想轉學,普遍抱怨的隻是學校食堂,不管是大小藤還是普通州立小私立。他自己則對學校食堂相當滿意。那個學校的食堂,我借光去過,論種類和品質,確實比一般中式自助餐廳的水準高。當然,也有可能孩子本來就不講究吃喝, 隨便吃什麽都滿意。不管怎樣,孩子喜歡,我也就放心了。
我喜滋滋地把此事講給朋友們聽,好幾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在家是怎麽虐待孩子的?”“你這當媽的也太不會做飯了。”“怎麽會有小孩喜歡學校的飯?在家沒吃飽過啊?”我當下有些鬱悶。是啊,人家都說孩子離家會懷念“媽媽的味道”,我家的是回來後,辛辛苦苦一日三餐伺候著,他卻還會想念食堂的味道。但想要雪恥,實在麻煩,還是勸他來得容易,“既然喜歡食堂的飯,那就不要念得那麽辛苦,老想著提前畢業。慢慢念,念滿四年,再多念一年研究所”,心裏想著,“看你到時候吃不吃得膩!”
話又說回來,孩子出去獨立,最重要的不就是要先解決民生問題。對吃不挑剔,容易滿足的孩子,適應環境快,日日過得舒心,是件大好事啊。難道家長喜歡聽遠在外地上學的孩子們抱怨吃得單調,不對胃口,總不知下頓該吃什麽,時時盼著有大餐嗎?或者聽他們傾訴衷腸,“想念媽媽的糖醋排骨,清炒蝦仁, 餡餅,還有牛肉麵。”當媽的此時的自豪感除了自我滿足,對孩子又有何益處呢?
我最欣賞的人生哲學是八分飽,對人對事都不求全求完美,差不多得了。養育自家孩子的態度也是如此。飲食單一固不可取, 營養過剩也會引起消化不良。有句老話說,若要小兒安, 三分饑和寒。偶爾的不食或少食,不僅可以排毒,也給他適應外麵的生活提供機會。當離開父母給的小小安樂窩時,不至於一下就掉入苦海。
其實別的事情也一樣。爸媽端出的,不僅是食物,還滿滿當當的全是愛。愛,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全方位無窮無盡的表達著:吃喝玩樂、名牌穿戴、才藝培訓、心靈雞湯……日常生活更是照顧得事無巨細, 無微不至。所有的一切,想要不想要的, 一股腦地傾瀉而下。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空間和時間,隻能被迫接受並囫圇吞下。填得太多,一定吃成個胖子;愛得太多,會變成壓力,壓力太大, 孩子就要逃了。
天道忌盈、業不求滿。真的愛孩子,就請把施愛的欲望控製一點點,給孩子兩、三分的自由,允許他們吃得不那麽健康,才藝不那麽多,禮貌沒那麽周全,沒有周遊列國打開的眼界,不去自己不喜歡的課外班......如果覺得這是缺憾,也許這恰恰是孩子需要的。
留白,也是愛。
明末清初的碩學鴻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謂將“半字哲學”發揮到了極致。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楊絳說:“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
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聯是“萬事但求半稱心”,這副對聯道出了處世的真諦。其意是奉勸世人心態要寬鬆、從容、大度、豁達,眼界放寬,心平氣和地追求“半稱心”的生活。
古人說:“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麽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曾國藩
轉自微信
其他相關文章:
小藤還是州立
咱不懂啊,才四歲。有時候貪玩,兩三口就說吃飽了。我讓他隨意,周圍人總批評我。
周日去教會,中午不想回家,隻帶些水果,他也沒意見,算是特意餓一頓。回家晚飯跟小狼似的。
光懶還不夠, 現在不是還時髦要“虛”, 要“弱”嗎? 倒越來越省事了。:)
不過你不怕孩子多念幾年花學費麽? 一年學費可就是一輛豪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