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兵不血刃,剿滅了縣裏最猖獗的一支土匪武裝,文懷山大智大勇,立下奇功。劉雨卿非常感佩,稱他為劉伯溫再生,有經邦濟世之才,願向上峰推舉,助力平定蜀川。文懷山卻說自己老了,既然落葉歸根,就不想再漂泊四方,能保鄉裏平安,心願已足。劉雨卿一心想要報答他,正好縣裏眾士紳聯名上書,為文懷山請功,說他“行霹靂手段,懷菩薩心腸,為出民於水火,甘願身蹈險境,雖古之賢者猶未可及也”,雲雲。於是劉雨卿責成縣政府獎勵他180擔地,並將其老宅翻修擴建,由此才有了H鎮上的“文家大院”。
文燕的最早記憶中並沒有這座大院,她甚至不能肯定自己在此出生。7歲之前,她隨父母生活在涪陵縣城,隻是逢年過節才回來住一陣子,所以對它並沒有家的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充滿奇趣的遊樂園。H鎮地形狹長,呈南北走向,分為下、中、上三個場,中場地勢最高。文家大院就建在中場西側,呈虎踞之勢,進鎮即能遠遠望見。
大院正門朝南,兩側牆壁呈八字形向外張開。這種形製,即民間所謂“衙門八字開”,不是家裏有錢就能修的。牆壁左右各嵌一麵石屏風,上有鏤花浮雕,也是為了彰顯文懷山的功績。大門外麵,32級兩米多寬的石階次第排列,下到一個平台,那裏有條小路,往東南穿過一個菜園,通到外牆上的小門,由此出去可達鎮口。外牆是後來砌的,它把大院南側和西側的一大片空地圈了進來,同時也讓正門成了擺設,進出大院很少再走這裏。
這片空地是孩子們的樂土。它的西邊有一個高起的壩子(台地),上麵種著一棵巨大的荊桑,樹下落滿紫色的桑椹。壩子北接鄰家院牆,一棵橘子樹的枝杈伸展過來,兩邊的小朋友因而可以分享到兩種美味的果實。壩子底部嵌著一扇布滿青苔的雕花石門,看上去年深日久,像是一座古墓,但從未打開過,不知道裏麵有什麽。再往下就是菜園,沿著南牆種滿各樣時蔬,做飯前傭人常到這裏來采摘。
正門八字牆兩側,各有一個曬樓。這裏地勢較低,曬樓位於二層,與院內地麵持平,往南卻是居高臨下,一覽無餘。曬樓是個露天平台,可以晾曬穀物、品茶觀風景,當然也有瞭望警戒的作用。文懷山與土匪周旋多年,回鄉後又顯山露水,不可能不作防範。東曬樓下麵是個礱米屋,稻穀先在此脫殼,然後送到屋外的大石碾子上碾成白米。西曬樓的下麵,一邊是豬圈,一邊是廁所,底下的糞池相通。人和豬的排泄物混在一處,定期清理,運出去肥田。
正門進去以後,是一間讓客人落轎小憩的廳房。廳房西側緊接糧倉,裏邊搭有木架,每層木板上堆放糧食。地麵因有潮氣,故而空置。婆婆養了一隻母雞,總到此處下蛋。她身材矮胖,像個肉球似的,鑽不進去,便把文燕找來取蛋。文芳在一旁瞧見,起意作弄婆婆,趁無人之際把母雞抓住,送到大廚房,對正在做飯的母親說:“這雞已經不會下蛋,婆婆叫殺了,晚上吃年夜飯。”飯桌上婆婆吃雞很香,第二天卻罵將起來。想找文芳算賬,鬼丫頭到處亂鑽,哪裏抓得著?
大廚房位於西曬樓北側,裏麵很寬敞,有兩個灶台。窗戶底下放著石缸儲水,旁邊還有石槽用來排水。窗戶外麵就是長著荊桑的壩子,中間隔著一條排水溝,往南通向菜園。大廚房北邊是飯廳,再過去則是臥房,有上下兩層,用來接待賓客留宿。
廚房、飯廳和臥房連成一排,組成了大院的西廂房。東邊也是這幾樣房屋,隻不過受沿街店麵擠占,相對狹窄一些。
東西廂房之間有一個四方花園,裏麵砌了兩個花壇,當間是一條小路,南通大門,北接上房。母親愛花,嫁過來的時候帶了很多花,春蘭、玉蘭、梔子花、玫瑰花……,還有幾株夾竹桃,長得十分茂盛,把整個西南角都覆蓋上了。花壇北邊是金魚池和假山。
文燕非常喜歡這片園區,在裏麵留連忘返。花壇四周是一米高的白石圍欄,她像貓一樣在上麵行走,仿佛步入瓊瑤仙境。有一次不小心落入花叢,四周蜂蝶亂舞、香氣襲人,真不知是夢是真。但是母親嚇得夠嗆,從此禁止她再爬花壇。
大院繼續往北去,就到了正房區域。正房由三個部分組成,當間為堂屋,十分寬敞,用於會見賓客和祭拜祖先。四根巨柱,撐住碩大的鬥拱屋頂。一麵立牆,像屏風一樣把室內空間一分為二。前邊三分之二的部分,放置著一張三米多長的條案,兩旁各有一排太師椅。立牆正麵掛著條幅字畫,背後則修有一座玲瓏精致的小樓。沿著梯子上去,可以瞻仰到位於最高處的神龕。裏麵的佛像是從倪峰寺請來的,曾經活佛開光,故而法力強大,可保文家世代無虞。小樓兩側,各有一麵巨大的穿衣鏡,鑲嵌在雕花木框中。它們的主要功能不是穿衣,而是辟邪,所以母親總是叮囑文燕不要往裏看,怕見著妖精。這反而激起了她的好奇心,偷偷看過許多回,但裏麵永遠隻有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小姑娘。
堂屋兩邊各有一個院子,裏麵左右排列著兩幢二層小樓,是主人居住的地方。伯父一家住在東院。文燕一家和爺爺住在西院,各占一幢樓。爺爺的樓靠右,與堂屋隻有一牆之隔,為方便他進出,在牆上開了小門。文懷山有二子一女,小女早已出嫁。長子是個冬烘先生,不愛管事。次子文裕光即文燕父親,頗擅經營,於是成為這個大院的少主。
以上就是大院的基本格局:北邊為正房,兩側為廂房,南邊為廳房及正門,中間為天井花園,共同組成一個大四合院。廂房南端各有一個曬樓突出於外,與正門八字牆相接。大院內部建築基本上都是兩層磚瓦結構,上層有欄杆走廊。屋頂均為“兩麵坡”,出簷深遠。天井周遭房屋,俱有涼廊相連,稱為“階陽”,所以雨天仍可在屋外活動或小憩,不至於整天憋在家裏。
大院建於坡頂,地勢北高南低,因此各房並不都在一個平麵上,時有台階相連。青瓦覆蓋的屋簷也因此變得高低錯落,層疊有致,從鎮口望去,好似群鳥展翅欲飛,充滿動感。
大院東側的臨街鋪麵樓,也是文家產業。北邊為一家染店,進門往裏去是一條走廊。走廊右側有兩間屋子,一間是染房,擺著三個能把小孩淹死的大染缸;另一間是倉庫,堆放著染料和布匹。走廊左側則是上下結構,一層為店麵,二層為臥室。染店後麵是廚房和飯廳,它的後門正對著大院東門,打開便是正房前麵的階陽。由於進出中場方便,文家人平常都從這裏走,逐漸就把大院正門給荒廢了。
染房的南邊挨著一家麵館,這是文燕最愛光顧的地方,因為它的麵非常好吃。每次她進來,像模像樣地往凳子上一坐,老板就會親自端來一碗麵,囑咐道:“小姐慢用,小心別燙著。”文燕吃完麵,抹抹嘴就走,從未想過要付錢。在她眼中,這裏也是自家大院的一部分,怎麽會要錢?
再往南則是一家藥鋪,這個文燕就不感興趣了,不過偶爾也會光顧。藥鋪後門正對著東廂房飯廳的後門,有時她在花園玩餓了,會從這裏抄近道穿過藥鋪,到前邊的麵館去吃飯。
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