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煙鬥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煙記事(201) 帶路

(2019-10-19 16:39:53) 下一個

【一行人當中最緊張的,莫過於田發老漢了,因為他帶的路到底怎樣,直接關係到此次行動的成敗。作為這一帶最有名的獵戶,他曾多次穿越低窪地,可以說對裏麵的情況了如指掌,但他從沒帶過這麽多人馬、這麽多家當前行。這回他能夠出來領路,不光是因為政治覺悟高,更因為他女兒就是大湫窪突擊隊三名測繪員當中的一個,田秀英。

田發家住20裏開外的靠山屯,這是867農場區域內獨一無二的自然村落。別看它不起眼,卻有大半個世紀的曆史了,這在北大荒並不多見。北大荒雖說古已有之(其名即源自《山海經•大荒北經》),但一直荒了兩千年,都沒什麽固定居民點,主要是因為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不過也是因為這塊地方不在長於農耕的漢民族控製之下。滿人打下江山以後,更是把東北廣大區域視作“龍興之地”,實行封禁,不許墾種。這個政策固然非常環保,但也造成關外空虛,當沙俄勢力漫侵過來後,大清帝國捉襟見肘、難於招架,最後隻得把10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拱手相讓。說實在的,要不是發生十月革命,沙俄在遠東的擴張步伐肯定不會就此打住,北大荒多半也輪不到我們去開墾了。

清政府吃了大虧以後,開始在20世紀初葉,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從山東梁山一帶弄來108個農民遷居於此。麵對荒原沼澤,他們擇山坡建馬架,形成了靠山屯。他們戲稱自己為“一百單八將”,住地也作“小梁山”。當然這屬於民間傳說,我不是很相信清政府會如此別出心裁,非要從梁山挑選108個好漢到這裏來保護他們的龍脈。不過那個時期從關內遷來第一代墾荒農民倒是可信的。他們揮鋤掄鎬,沿山腳漫崗開荒種地,勁頭十足,心想這裏天高皇帝遠,是過太平日子的好地方。可是沒過多久,一場惡風酷雪摧毀了他們的勞動成果,拓荒者紛紛逃離家園,剩下幾戶不得不像赫哲人那樣,以打獵、捕魚、采集山貨來維持生計。此後20年間,陸續有一些新的關內百姓來此落腳。靠山屯靠山吃山,逐漸變成了一個有百十來號人的居民點。

1925年山東大旱,24歲的田發隨鄉親們一起闖關東,顛沛流離走了八個月,才到青衛河畔的老東溝安了家。過了兩年,從完達山炮手營下來幾位綠林好漢,為首的叫李在學,拿靠山屯當據點,“順天行義”,用大煙土和珍貴獸皮換回武器,組織隊伍,把周圍一片搞成一個(老天、山神、官軍)“三不管”的真梁山。直到“九一八”事變後,李在學才接受改編,加入東北抗聯。但他的那支土匪武裝抵抗不了日本正規軍,靠山屯沒過多久便落入敵手,李在學隻能帶著殘餘部隊跑進完達山裏打遊擊。田發說自己曾經幫遊擊隊運送過物資,所以也有抗日之功。

1937年,日軍為了困死抗聯,實行“清野、集戶、築牆、歸屯”政策,把附近村落的房舍燒毀,強迫居民集中到靠山屯居住。在這次並屯過程中,田發的全部家產毀於烈焰,妻子也被倒塌的房子砸死。在日軍刺刀威逼下,田發抱著剛滿月的女兒離開老東溝,到靠山屯落了腳。1945年8月,鬼子投降,東北解放。三年後,此地進行土改,成立鄉人民政府。現如今,田發等一眾獵戶都加入了靠山屯初級社。女兒田秀英更是積極,初中畢業後就參加了農場測繪隊,眼下正戰鬥在大湫窪營地。

大概由於女兒的原因,田發覺得此次帶路的責任特別重大。他先是嚐試穿越低窪地的最短路線,可走出去沒多遠,就知道此路不通,不得不對身旁的石書記說:“你別看腳下沒沾泥,但地麵兒已經不瓷實了。沿這條道往前五六裏,有一處爛泥塘,人要過去問題不大,可後邊那些大鐵家夥怕是難。”他建議向西繞行,走另外一條路,這樣大約要多出15裏,但是會安全許多。石濤沉思片刻,表示同意,於是隊伍開始往外兜大圈。

走出去兩三個小時,田發又開始撓頭:再往前要過一個水泡子,這是北大荒濕地裏常見到的一種淺水塘,通常很容易過去,但他仍然吃不準那些“大鐵家夥”會不會有問題。可兩邊不是蘆葦蕩就是漂垡甸,如果不從這裏過,那就得繞更大的圈子,弄不好天黑以前都到不了。石濤望望彤雲密布的天空,跺跺腳下帶著冰碴的草地,發狠道:“不能再改路了!就從前麵趟過去,我看問題不大!”

走到跟前,石濤感覺踏實多了:由於連日降溫,水泡子已經基本凍冰,隻是在中間能看到一些水。於是命令隊伍先行。田發提醒道:“讓大夥兒從中間過。兩邊雖然水淺,但是靠近醬缸,恐怕會有爛泥。”這水泡子呈橢圓形,橫有80米,縱有50米。陳洪謙帶幾個人打頭陣,沒費什麽力氣就趟過去了,最深處僅及膝蓋。後麵的人漸漸膽大,有兩個不願沾水,想沿著冰麵繞過去,走到快一半,冰麵破碎,果然掉進爛泥裏,直陷到大腿根,隻好原路返回,搞得狼狽不堪。這才知道田發所言不虛——水泡子隻有當間十幾米寬的一條通道能走,兩邊全是爛泥。】

2017-2-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