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煙鬥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煙記事(165) 兵家

(2015-03-15 04:54:48) 下一個

在“櫻特攻”行動中,日軍是從杭州經臨安占領於潛的,這條路徑“三點一線”,全程不到180裏,是攻擊於潛的最短距離。而在此之前,日軍總是企圖從孝豐進入天目山,翻越告嶺,南下於潛。日軍之所以要“舍近求遠”,是因為“杭州-臨安-於潛”這條線上有國軍嚴密防守,很難突破。然而到“櫻特攻”開始的1945年8月,形勢卻發生很大變化,於潛變成了一座“不設防城市”——長期守護它的國軍62師已在“反頑戰役”中被新四軍趕出了天目山。

所謂“反頑”,是“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簡稱。新四軍從誕生之日起,就和周邊的國軍摩擦不斷。新四軍軍部設在皖南涇縣一帶,雖然緊貼天目山西北,但在第三戰區國軍的嚴密監控下,始終無法進入崇山峻嶺建立根據地。與八路軍比起來,新四軍是一支命運多舛的部隊。葉挺名義上是軍長,卻因退黨多年,無法參與新四軍的黨委會議。中共治軍一向是“黨指揮槍”,你連個黨員都不是,能指揮什麽?所以實權都掌握在副軍長項英手裏。新四軍的前身為紅軍南方八省遊擊隊,是項英、陳毅一手帶出來的,項英當時的地位甚至比陳毅都高。項英在山裏打遊擊的時候,葉挺正在國外做寓公,翻譯德文書。葉挺能夠出任新四軍軍長,完全是國共兩黨談判妥協的結果。葉、項從一開始就不合,可以說正是這種奇特的政治安排造成的。

新四軍當年不過一萬來人,被國軍和日軍夾在中間,處境窘迫:就算一支鐵軍,若無騰挪餘地,也無異於案板上的魚肉。毛澤東對此看得很清楚,所以建軍不久,就指示陳毅和栗裕率兵向東北進入蘇南,在茅山一帶建立根據地。從此新四軍便分成皖南和蘇南兩支部隊,各行其是。陳、栗在蘇南甚為活躍,利用日軍、國軍和地方實力派之間的矛盾,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並且發展壯大。反觀葉、項,則拘泥於第三戰區的命令劃地為牢,沒有什麽大作為。

皖南新四軍的唯一悍將高敬亭,曾經借打日軍突入國軍盤踞的大別山區,短時間建立了一個“新四軍皖中根據地”,讓蔣委員長大光其火,命令葉挺親自處理此事。但高敬亭並不把葉挺放在眼裏,仍然賴在國民黨的地頭上不走。葉挺大怒,竟而於1939年6月下令處決了高敬亭。國民黨曾經懸賞十萬大洋而不得的人頭,就這樣輕易到手了。葉挺是一名職業軍人,但缺乏政治頭腦,首次行使軍長威權就殺錯了人。“軍人的天職是服從”,不過服從誰可有講究。做到一軍之長,卻沒搞明白這件頭等大事,可謂昏憒至極。

蔣介石對新四軍“不聽調令”的行為十分忌恨,命第三戰區的國軍加緊封堵,將皖南和蘇南兩支新四軍分割開來。中共中央命令新四軍“向北發展”,以便與八路軍取得聯係。由於葉、項矛盾,皖南新四軍遲遲不動,反叫蘇南新四軍向其靠攏。最後陳、栗不能再等,揮師渡江進入蘇北,並於1940年10月打了著名的“黃橋之戰”,消滅韓德勤所率“頑軍”1.1萬人,奠定了蘇北根據地。

“黃橋之戰”是抗戰以來最大一場內戰,新四軍與國軍撕破了臉皮。蔣介石和顧祝同因此動了殺機,於1941年1月把皖南新四軍9000餘人包圍,斃俘7000餘人,造成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打這時起,新四軍隻有陳、栗,再無葉、項。

被蔣介石取消番號的蘇北新四軍,從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再也不聽“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指揮,頻頻對“頑軍”展開“反摩擦”行動。新四軍打國軍有個特點:雖然每每蓄謀已久,但盡可能避免先挑起衝突,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慣常的打法是等日軍打跑國軍,再去占地盤。由於江南日軍兵力有限,不能長久占領農村和小縣鎮,所以被新四軍撿了不少“瓜漏”。國軍碰到日軍,往往一觸即潰;等事後再跑回來,發現陣地已經變成新四軍的了。新四軍則卻之不恭、受之無愧:地盤是我從日軍手裏拿過來的,你守不住,還不讓我守?

新四軍能夠虎口求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栗裕這個“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人”(毛澤東語)的統帥。栗裕的本事是既能打小仗,也能打大仗,既能山地作戰,也能平原作戰,每一仗都經過縝密計算,所以時常打出“神仙仗”來。栗裕對戰局的把握已臻化境,觀者常常感到驚心動魄,他卻“恢恢乎其遊刃有餘”。共軍戰將如雲,但從指揮能力來說,大概隻有林彪能出其右。

到了1944年下半年,日本大勢已去,中共開始集中精力,爭奪戰後主導權。當時離蘇聯出兵尚遠,各方都盯住東南沿海,那裏是美軍最有可能登陸的區域。毛澤東要求新四軍年底南下入浙,“造成配合盟軍的條件”。“配合盟軍”是一個很好的出兵借口,即便“盟軍”從未提出過這種要求,共軍也可以藉此先發製人。其實今天看來,美軍在東南沿海搞大規模登陸,難度極大。“諾曼底登陸”無非是跨越英吉利海峽,而東南沿海“對岸”的台灣島尚在日軍手中,幾十萬美軍從哪裏出發登陸呢?總不能都先駐紮在航空母艦上吧!所以台灣不拿下,沿海登陸隻是空談。對美軍而言,滇緬公路已經打通,從西南發兵豈不更加順理成章,有什麽必要馬上在東南沿海開辟“第二戰場”?所以“配合盟軍”雲雲,大概隻能理解為一種戰術需要。搶地盤還是第一位的,尤其那麽大一個天目山。

早在1941年2月,毛澤東就對蘇南新四軍指示:“將來應準備出天目山”。這位“中國遊擊教父”心裏很清楚:拿下天目山,中共就可以謀劃江南。這塊寶地在28軍手裏,隻不過起到戰區防禦作用,若是到了新四軍手裏,便可一圖霸業。栗裕率軍從蘇北殺回蘇南,醉翁之意正在天目山。1945年2月到6月間,栗裕發動了三次“天目山反頑戰役”,徹底打垮了28軍:其中擊潰62師,全殲52師,重創192師。後兩個師不是湖南兵,而是從中央軍撥給28軍的。戰鬥力越強的師,損失越大,反倒是62師溜得快,主力尚存,但也不敢再呆在天目山,而是一路逃到安徽休整去了。兩仗下來,軍長陶廣被撤,蔣介石換上了李覺的25集團軍,結果又把79師搭了進去。

三場反頑戰役打完,新四軍終於報了“皖南事變”之仇,入主天目山,占領了臨安。假如栗裕繼續進兵,於潛肯定那時便“解放”了。但是整個抗戰形勢發展太快,到了7月,已經能夠確定蘇聯即將出兵東北,而美軍肯定不會在東南沿海登陸,共軍“配合盟軍”的地域便由南方轉移到了北方。天目山雖然是塊到嘴的肥肉,但是新四軍必須立即北上,與八路軍會合,使蘇北、山東根據地聯成一片,為中共進入東北接應蘇軍做好準備。眼看日軍行將覆滅,國民黨也開始放手打擊共軍,如果新四軍對天目山戀戀不舍,很可能變成一支孤軍困在此地,即使能夠自保,也難以對全國戰局產生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栗裕果斷放棄天目山,揮師北上。到了7月底,天目山已經不再有新四軍的蹤影,而國民黨的殘兵敗將仍然驚魂未定,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填補防守真空。日軍的“櫻特攻”恰在此時展開,真可謂“見縫插針”,打了國軍一個措手不及。79師和忠義救國軍原本就不是日軍對手,又剛剛遭到新四軍的打擊,哪裏招架得住?若不是日本天皇投降得快,河橋一戰下來,國軍恐怕將會死傷慘重。“櫻特攻”是日軍謀劃得相當成功的一次行動,然而這支閃電部隊很快就要給62師押去修公路了。抗日戰爭的喜劇性,隻是到了臨終時才顯現出來。

2014-3-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