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德率隊扔下的幾十顆炸彈,不僅在太平洋上引發了“中途島海戰”,還在中國大陸引發了“浙贛會戰”。按照美軍原計劃,轟炸機組在中國機場降落之後,將加油裝彈,再到日本炸一通,才返回航空母艦,完成一個“雙程航班”。在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未來甚至可以對日本實行“穿梭轟炸”。由於美軍飛行員被俘,這一作戰計劃讓日軍掌握,引起了極大憂懼——如果讓美軍得逞,日本國民豈不也得成天“逃警報”了?
“空襲東京”不僅使日本海軍顏麵盡失,而且讓侵華日軍受到本國大量指責。“中國派遣軍司令部”迅速調集兵力,隻用了一個月時間準備,就發動了浙贛會戰。日軍分階段從東西兩個方向進軍:第13方麵軍擔任主攻,於5月15日由浙江東部出發,進擊金衢盆地,之後沿浙贛線繼續西進;第11方麵軍擔任策應,於5月30日從南昌出發,向東進攻。戰役的首要目標是摧毀衢州等地的機場,以使美國的艦載飛機無法在中國境內安全降落,同時尋機殲滅國軍第三戰區主力。日軍在行動中帶有極強的報複心,沿途大肆屠殺百姓,甚至動用生化武器,總共造成25萬平民喪生。日軍還劫掠了大量物資,把浙贛鐵路一直扒到蘭溪,然後運往東北製造武器。除了機場以外,日軍還摧毀了大量建築設施,給浙江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浙江人民對日寇的仇恨,真是世代難忘!
對於國軍在浙贛會戰中的表現,國內史學界普遍評價不高。按照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作戰計劃,浙江的第三戰區國軍本應層層截擊敵13軍,直至衢州城下進行決戰,以優勢兵力圍而殲之。然而實際作戰效果並不理想,除了在金華和蘭溪戰鬥中予敵以較大殺傷(甚至炸死了日軍一個師團長),各路國軍未能有效延緩日軍的進攻速度。而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更是不聽蔣介石調令,沒有及時阻擊敵11軍在江西的進攻,導致國軍完成衢州布防之際,11軍已從背後插了上來。倘若國軍仍按原計劃與日軍決戰,那麽被“圍而殲之”的很可能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封裔忠隻好勿忙下令,取消衢州決戰計劃,導致國軍“功敗垂成”。
不過憑心而論,“衢州決戰”本來就是一個冒險計劃。在浙贛會戰中,國軍投入的兵力是33萬人,日軍投入兵力亦在10萬以上。通常而言,日軍與國軍的作戰能力大致是5比1的關係。也就是說,日軍10萬人,相當於國軍50萬人的戰鬥力。國軍想以三倍兵力圍殲訓練有素且擁有飛機坦克毒氣彈的日軍,這個胃口確實有些大——且不說日軍早有準備,打的就是東西夾擊,豈能讓國軍輕易得手?所以封裔忠臨陣變招,本也無可厚非,很可能避免了又一場“絞肉機”式的戰役。
話說回來,日軍一路消耗也相當大,加之戰線綿延數百裏,已經變得相當脆弱。東西兩軍於7月1日在江西橫峰會師之後,反而無力再圖大舉。國軍趁勢發起反攻,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將溫州、麗水、衢州、鷹潭等重鎮一個個奪回,一直把日軍逐退至金華。這真是抗戰中少有的戲劇性結局。日軍雖然達到了破壞機場、掠奪物資的目的,卻未能保住其攻陷的大部分地區,對國軍也沒能構成致命打擊,所以戰果隻相當於一次大掃蕩。當然這僅僅是從軍事角度而言。在浙贛會戰中,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是巨大的。國軍沒有能力保護老百姓,任由他們被日軍宰割,確實值得羞愧。不過話說回來,中國軍力就那個水平,國軍保護不了,共軍也保護不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實在是用幾千萬中國人的屍骨換來的!
浙贛會戰國軍共傷亡7萬人,日軍卻也損失了3.6萬人。這個2比1的結果,對於國軍來說算是“可圈可點”了。要知道淞滬會戰中,國軍投入70萬人,日軍投入30萬人,結果卻是6比1——國軍傷亡30萬,日軍僅傷亡5萬,並且此役所導致的南京陷落又使30多萬軍民慘遭屠殺。奇怪的是,國內對淞滬會戰一直讚揚有加,對浙贛會戰卻是貶多褒少,這其中的政治宣傳因素恐怕占據了過大比重。
無論淞滬會戰如何“可歌可泣”,從軍事角度來說,它都是一場日軍對國軍的大殲滅戰。蔣介石按其留日軍師蔣百裏的主張,企圖把區區一個上海灘變成“東方馬其諾”,結果卻將幾十萬國軍送到了日軍重炮之下。蔣百裏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稱得上什麽“兵家”?卻一直受到後人追捧。而在浙贛會戰中,國軍對自身實力的把握卻要現實得多,這大概也是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麵對日軍的強大優勢,無論國軍還是共軍,都需要利用高度機動性來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如果將戰場局限在一個狹小空間內,中國軍隊無異於待宰的羔羊,這已經被淞滬會戰所證實。
從更高層麵來看,浙贛會戰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恐怕連“軍事委員會”也始料未及。在會戰之前的4月份,日軍大本營已經做出了一份“五號作戰計劃”,準備向陝西進軍,先占西安,再取延安,隨即翻越秦嶺,進入四川,從而把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中央政權來個一鍋端,以期在1942年“根本性地解決中國事變”。這場大規模戰役需要動用在華日軍主力,而浙贛會戰恰在此時爆發,打亂了日軍通盤計劃。東京大本營原想用一半兵力迅速摧毀機場,然後回撤。可是“中國派遣軍司令部”卻胃口大開,不光要打通浙贛線,而且要消滅第三戰區國軍主力,甚至還想在衢州等地駐軍,以免機場毀了又被中國人修好。最後大本營妥協,將會戰兵力增加一倍,為此還從華北方麵軍調來一個師團增援。
沒想到日軍10萬多人打了4個月,卻未能嚴重地消滅國軍,國軍甚至還有能力發動全線反攻,所以這場戰役日本人打得並不漂亮。在會戰期間,“中途島海戰”爆發,日軍遭到慘敗,信心大減,害怕中美發動更大反擊,不得不收縮戰線,先穩住陣腳再說。浙贛會戰後期,日軍已經開始主動撤退,但由於先前沒把國軍打老實,所以被追擊得夠嗆,很折了一些兵馬。
經過這麽一折騰,“五號作戰計劃”大受影響,到了年底,大本營終於決定取消該計劃。參謀本部的加藤定大佐不無悔恨地說:“發動浙贛戰役,使在1942年為解決中國事變進行的大作戰受到了影響。”
如果“五號作戰計劃”付諸實施,抗日戰爭將會進入一個新階段。事實上,日軍通過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已經掃清了入陝作戰的最後一個障礙。“五號作戰計劃”遲遲未動,隻是因為此役事關重大,不得不慎之又慎。陝西屬於國共分治,地緣政治高度敏感,日軍如果準備不足,貿然去捅這個螞蜂窩,局麵會很不好收拾。一旦開打,國共兩黨必將進行殊死抵抗,其激烈程度可能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戰役,所以日軍沒有必勝把握是不敢輕易進攻的。浙贛會戰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從而使日軍打消了西進的念頭,這對整個戰局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浙贛會戰中,28軍62師基本上都是在天目山外圍作戰:先在北麓擊退了進犯孝豐的日軍,後在東麓對沿著富春江南下桐廬、建德的日軍進行打擊,並且參加了蘭溪戰鬥。由於日軍的主攻方向不是天目山區,所以老煙在於潛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隻不過多逃了幾回警報而已。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奶奶兩年前的那次搬遷,使一家人與這場大戰擦肩而過。如果他們此時還在新昌,恐怕會有殺身之禍了。日軍開戰以後進攻速度非常快,兩天就打到新昌,九天就打到蘭溪和金華。他們就算租到汽車,也沒法開上馬路。孤兒寡母七個人夾在擁擠的難民中間,怎麽可能跑得過日本兵呢?如此說來,爺爺算是“適時歸天”——倘若他還在新昌工作,哪兒能隨便就把一家人搬到於潛去?活下來的人必然有活下來的道理,死去的人也一定有死去的原因,這聽起來好像很冷血,但命運就是冷血的。
2013-12-17
蔣百裏還不如趙括,趙括最後還英勇殺敵戰死沙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