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沒有“普通話”
(2006-02-17 06:55:14)
下一個
英語沒有“普通話”
在英國,英語的口音眾多:什麽伯明翰口音、利物浦口音,格拉斯哥口音。有的地方甚至還有自己的語言,比如威爾士。在距離倫敦不過2個小時車程的卡迪夫,街頭的路牌竟然是雙語的:上一排是威爾士語,下一排是英語。而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習的標準“英音”其實指的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播音員采用的英國東南部口音。
我剛到倫敦的時候,“學長”就對我說:要是在街上與人交談的時候發現聽不懂對方說的英語,千萬別著急:那未必說明你的英語水平低,很可能是對方的英語說的不如你“標準”。果然,沒過多久便發現,作為英國的首都,倫敦的英國人什麽口音的都有,我們同住的一個英國同學家住英格蘭的西部,他說英語的時候嘴巴完全咧開,用詞也有點古怪,我足足過了一個月才算適應。此外,倫敦印巴人和黑人都不少,印巴英語、非洲英語到處可聞,發起音來邊打嘟嚕邊拐彎,真是不聽不知道,英語真奇妙。
有比較權威的統計說,在英國,英語的口音多達上千種,英國人可以依據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迅速地辨認出對方的成長地甚至社會階層。不過,英國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過任何一種語音是“標準音”。BBC一貫使用英國東南部的口音播新聞,不過是因為英國的東南部一向比較發達和富裕,文化上也長期處於強勢。語音流傳比較廣而已。
實際上,英國女王使用的英語和BBC的播音員就有所不同,近於所謂牛津腔,是上流社會專有的一種調子。在以往的歲月裏,張口就說牛津腔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標誌,是很讓人羨慕的。不過也有報道說,澳大利亞的語言學家研究了女王自1952年至今的講話錄音,發現女王所用的所謂英國上流社會標準英語也在受到社會較低階層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幾十年來,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實際上,當年撒切爾任首相的時候曾經因為說一口牛津英語而被反對黨嘲笑,說她不親民,也跟不上形勢。
有民意測驗表明,由於傳統和媒體影響的關係,今天大部分英國人還是希望能操一口東南部口音的英語。不過近年來,為了強調多元文化,BBC的熒屏也特意地增加了不同口音的出現頻率。例如有些反應倫敦中下層生活的電視劇專門用倫敦本地土話拍攝和播出。有些反映海外移民的記錄片也由印巴人來配音不僅如此,從八十年代開始,英國的英語基礎課裏砍掉了音標教學。英國英語的發音似乎更沒有標準了。“你說誰的發音算標準?”蘇格蘭的英語教師說“你們覺得英格蘭口音標準,我們覺得蘇格蘭口音標準,威爾士人覺得威爾士口音標準,太多標準就無標準,隻要能聽懂,為什麽要定一個標準?!”
實際上,英語的“地方主義”是很嚴重的,例如,蘇格蘭人對英格蘭人就有對立情緒,在經濟、政治、文化乃至考試係統方麵都要與英格蘭分庭抗禮,那裏的學生也不願意說英格蘭的英語。此外,因為英國曾經對世界上很多地區進行過殖民統治,今天的54個英聯邦國家也都是以英語為國家語言的,從加勒比海到非洲大陸,英語的口音自是五花八門,當地人因為說的是“母語”,個個都說的理直氣壯,動不動還會來“糾正”一下你的發音。對此,倫敦一直持寬容態度的。據說在劍橋英語資格考試的聽力試題中,一定會有一道題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或澳大利亞人的對話,以此告知學生,你不僅要會聽英國東南部的英語,也要有能力聽懂來自社會各階層各區域的語言。因為它們都是“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