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張純音出身於書香門第。我的外曾祖父程樹德是近代著名中國法律史學家,上世紀初由清廷公派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後任翰林院編修。其代表作《九朝律考》被翻譯成十幾國外文,是研究中國法律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我的外祖父張耀翔早年考取“庚款”留學,由清華學堂保送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0年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後歸國,開創了中國心理學專業,並親任中國心理學會首任會長。是國內外公認的“中國心理學第一人”
我的外祖母程俊英是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是李大釗、胡適的親灸弟子。她深受新思潮影響,積極投身五四運動,與廬隱、王世瑛、陳定秀等三位女性, 母親攝於1960年代 並稱為“五四四公子”。
正是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母親很早就具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對各種問題都有獨到見解,從不苟同俗見、隨波逐流。
1943年,母親考取上海交通大學財務管理係。1956年經鄭振鐸推薦,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時年29歲。
初 相 識
母親與顧準伯伯相識於1962年。顧於1958年被下放到農村勞改,4年後摘掉右派帽子,再次來到經濟所。當時經濟所的辦公地點在三裏河經委大樓,管理得相當好,整潔而有序。母親所在的辦公室裏有一張白色木製單人床,上麵鋪著雪白的床單,供研究人員午休用。顧準伯伯回到所裏第一天上班,在後勤人員的陪同下,到各辦公室轉轉,跟大家見見麵。他走進母親的辦公室,環視了一下房間,高興地往床上一躺,說:“哈,沒想到我這個窮小子一跤跌到了青雲裏!”當別人介紹說:“這位是張純音同誌”時,他說:“哦,你就是張純音啊。告訴你,我還是堅持我那篇文章的 1960年代 母親在經濟所辦公室
觀點!”母親年輕好勝,回了一句:“我也堅持我那篇文章的觀點”。
原來事情始於1956年,當時的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安排顧準去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簡稱綜考會)任副主任,並根據顧準自己的要求兼做經濟所的研究工作。而顧準在經濟所的研究工作,深入探討了當時的一些理論禁區,並撰寫了《試論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一文,發表在《經濟研究》1957年第2期上。該文主張通過經濟核算的手段來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果,提高效率,以市場價格、市場規律調節生產。文章指出“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由之路”,在此之前中國經濟學界還從未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
正是這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章,使顧準逝世二十年後,獲得了“中國市場經濟第一人”的美譽,而在當時卻被視為離經叛道的邪惡異端。1957年開展的反右運動中,《試論》一文中的觀點被定性為嚴重的右派言論,成了顧準的罪狀之一;另一項罪名是“反蘇”。他在綜考會時,參加了中蘇聯合考察隊,赴黑龍江探討兩國合作利用水力資源。那時正值“一邊倒”時期,別人見到蘇聯專家一般都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可顧準為了維護祖國利益,在壩址的選擇上與蘇方針鋒相對,爭執得很厲害,還對蘇聯專家傲慢無禮的態度表示不滿。他的這些言行被人打了小報告。當時兼任文教係統領導的康生,在看到顧準的材料後, 當眾惡狠狠地罵道:“顧準這種人不是右派,誰是右派?!”康生這一表態,把顧準劃成右派就成了不可更改的組織決定。①
顧準1960年代證件照
1957年母親剛到經濟所不久,顧準就被劃成了右派。經濟所要對他的右派言論進行“消毒”,上方給母親布置了一項任務:寫文章批判顧準的《試論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當時母親很年輕,剛三十出頭,屬於進步青年一類。很快,由她主筆寫出了一篇奉命文字,標題為《駁斥顧準關於價值規律的修正主義觀點》,刊登在《經濟研究》1957年第6期上。多年後,當母親和顧準伯伯一起回憶起母親寫的那篇批判文章,顧伯伯哈哈大笑說:“咱們真是不打不相識啊!”
顧準1962年回到經濟所後,被安排到政治經濟學組工作,恰好與母親同在一組。通過接觸,母親逐漸認識到顧準這個人非同凡響:他頭腦清楚、看問題敏銳、知識淵博。特別是他在治學方麵刻苦認真的態度,給母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前顧準在翻譯西方經濟學名著時,常碰到一些數學公式。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他借了一本很厚的高等數學,不厭其煩地一道道習題進行演算。這種刻苦治學精神在老幹部中殊不多見。②
給母親印象特別深的還有顧準那錚錚鐵骨。“文革”初期,顧準受到更大的衝擊,紅衛兵勒令他們這些“牛鬼蛇神”交代自己的罪行。別人都小心翼翼把寫好的交代材料貼到布告欄上;唯獨顧準隻在一張稿紙上寫了兩個大大的字:“讀史”,便貼了上去。造反派將他痛打一頓,責問為何要這麽寫。他說:“因為最近什麽都沒幹,隻讀了些史書。”事後他對母親講:“眼見那些紅衛兵到處打、砸、搶、抄家,這些將來都得寫進曆史。我倒要看看中國會變成什麽樣,中國向何處去……” 母親認為顧準在文革初期寫下“讀史”這兩個字,說明他當時就已經理性地看待文革。
據母親講:顧準做事非常講原則,從不畏懼強權。“文革”中他給前來外調的人和給本所的人先後寫了幾十萬字的交代材料。在這些材料中,每句話都實事求是,從不為了討好某人,或夾雜個人恩怨而寫不負責任的話。從1967年3月起,找顧準外調的人逐漸增多,1968年冬達到高潮,最多時一天就要應對三、四撥前來外調的人。當時如果不順著他們的口徑來講,就要吃苦頭。一次,有幾個紅衛兵來到經濟所,要求顧準寫一份材料,說明上海某人過去曾和國民黨有瓜葛。可他說從來不知道這件事。當時紅衛兵打了他一個耳光。他幹脆把臉送過去,讓紅衛兵一連串打了十幾個耳光。紅衛兵見顧準怒目而視,也就打不下去了。後來顧準給他們的材料仍然堅持寫不知道這件事。③
母親是個仗義豪俠的人,她交友隻看重兩條:一是德,二是才。絕不因朋友的榮辱升降而有所改變。文革期間,孫冶方、駱耕漠等德高望重的學者挨整,她曾多次暗中幫助過他們。顧準那剛直不阿的品質與淵博的學識令母親折服,跟他成為好友,直到他去世。
文革初期,顧準被隔離審查,存款凍結,每月隻發給二十元生活費。母親想到他既要吃飯,又要抽煙,經濟上一定非常拮據。於是趁沒人的時候,偷偷在他辦公桌上放了八十元錢。當時八十元不是一個小數目,接近她一個月的工資。1972年他們從幹校回到北京後,顧準的經濟狀況略有好轉。一次他拿出八十元,說:“這錢還給你。”母親覺得奇怪:“你怎麽知道那錢是我放的?”他說:“我當然知道,除了你不會有第二個人。”他還說:“這錢真是及時雨,當時我都險些沒錢吃飯了,幾次想找你借,隻是不好意思開口……”
1969年春節過後,顧準隨同其他監管對象,被押送到位於建國門外的學部大院接受隔離審查。他雖然在此之前已被迫與夫人汪碧離婚,子女又都跟他斷絕了關係,可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惦記著他深愛著的妻子、兒女,幻想著有朝一日能與妻子破鏡重圓。
1969年11月初,學部正式宣布要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經濟所作為“先遣隊”,將於11月16日出發。此時,顧準並不知道妻子已於一年多前自殺身亡,仍一再寫申請要求在走之前與妻子見上一麵。對於所領導、工宣隊的支吾、搪塞,他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意識到他的秀(汪碧)或許已不在人世。他急迫地對連指導員楊清華保證:“無論她死了、瘋了,病重了,都一不影響下去,二不影響改造。”領導這才對他說了實話。汪碧的死訊,對顧準猶如晴天霹靂,悲傷欲絕。他在當天的日記中淒慘地寫到:“聞噩耗,既覺意外,也不覺意外……我此時隻想知道她死時的情況。趙說,他們幫我找找,我就去打飯來吃。吃了幾口飯,悲從中來,臉伏在飯盆上失聲大號。但我還是抑製住,努力把飯吃完。我要活下去……”④
顧準接下來懇求軍宣隊幫他找一下大女兒稖頭(顧淑林),希望在走之前跟她見一麵,一起在外麵吃頓飯,順便了解一下親人的消息。軍宣隊領導同意了,派人去和稖頭聯係,可她竟拒絕會見。⑤孩子的絕情,對他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經曆幹校
學部下幹校,母親帶上了我。那年我隻有15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少年。母親為了讓我了解顧準伯伯,同她一道照顧這位老朋友,跟我講述了許多關於伯伯的事:他的人品、他的學問,以及他所遭遇的種種不幸。
母親說她第一次知道顧準這個名字,是在解放初期的上海。那時顧準任上海稅務局長,三天兩頭簽發關於稅收的公告,滿大街貼的都是署名“顧準”的告示,他被人們戲稱為“布告局長”。沒想到這位“布告局長”不久之後就因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撤職,落難後兩度來到經濟所,再後來竟成為她的好朋友。
對於母親描述顧準這個右派是“第一流的德和才”,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她以前就曾跟我說過,右派分子往往是一些耿直且德才兼備的好人。你姨姥姥和舅公就是右派,他們不都是人品好、學問高的好人嗎?對於母親幫助落難學者,我更不感到意外。她的善良和樂於助人在親友、同事當中是有名的。
記得剛下幹校那會兒,一天夜晚下著小雨,母親開完會往宿舍走。這時,她看到老經濟學家駱耕漠被困在遍布積水的泥路上。駱老是個知識分子老幹部,某些方麵很像顧準伯伯:早年參加革命,沒上過大學,是自學成才的經濟學家。他解放後曾任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1958年因潘、楊事件受牽連,被削去職務,貶到經濟所。文革期間更被打成“走資派、反動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冠以“叛徒、特務”嫌疑,一直挨整,沒人敢跟他沾邊兒。他患有嚴重的青光眼,幾近失明。東嶽是粘土地,天一下雨,道路就變得異常泥濘。正所謂:下雨一泡膿,天晴一片銅。駱伯伯穿的是雨鞋,一腳踩到泥水裏,抬腿時腳出來了,鞋卻粘在地上。如果換了別人,自己可以把鞋子拔出來。可駱伯伯眼睛看不見,根本找不到鞋,在泥水中不知已經站了多久,卻無人相助。母親見狀,趕緊上前,幫他把鞋子從泥水中撈出,套在腳上。她知道駱老視力極差,隻剩下微弱的光感,告訴他雨夜行走千萬別往亮處踩。因為亮處都是水,之所以發亮,是因為反射了月光。
九十年代初,駱老在接受《顧準全傳》作者高建國的采訪時談到這樣一件事:幹校期間,他因挨整被徹底孤立,沒有一個人敢跟他說話,隻有張純音悄悄對他說:“我知道你的為人,絕不可能是叛徒、特務,你可千萬要挺住啊!”⑥幾年後,高建國見到筆者,談到那次采訪。他說駱老講那件事時老淚縱橫、激動不已,說:“當時我被整得昏天黑地,甚至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好人了。張純音的那句話對我是多大的安慰啊!”
剛下幹校時,政治氣氛左得出奇。顧準伯伯是監管對象,經常挨鬥,處境極為惡劣。而母親卻冒著受牽連的危險,繼續暗中與他來往。
顧伯伯的胞弟陳敏之在他故去後撰文這樣記述:“五哥生前就曾告訴過我:1969年11月經濟所從北京搬去河南息縣時,他正是剛剛獲悉五嫂(汪碧)去世已經一年多,稖頭拒絕和五哥會見,不僅是精神上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時候,也是生活上最艱苦的時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純音同誌和他的女兒咪咪給予五哥最難得的關心和照顧……”⑦
幹校初期夥食特別差。母親考慮到顧伯伯身體不好,一定需要營養補充。而我們下來之前料到幹校生活會很艱苦,帶了不少奶粉、肉罐頭等食品。於是母親想到給顧伯伯送去一些。當時做這樣的事是非常危險的,一旦被抓住,扣上一頂與監管對象勾勾搭搭的帽子。在那個“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年代,輕則大小會點名批判,重則隔離審查,失去人身自由。於是母親想讓我去送,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會像大人那麽惹眼。我那時已經懂事,對顧伯伯的種種遭遇深感同情,很願意做這件事。記得我每次送的時候都緊張得要死,心都快從嗓子眼兒裏蹦出來了,感覺像是地下黨在做接頭工作。
剛下幹校不久,顧伯伯來向母親借布票。當時買布除了要花錢,還得用布票。可伯伯自己平時積攢的布票有限,還差一些。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借張純音布票二尺,買維尼綸混紡布三十尺……用大量素白維尼綸混紡布,枕套被裏都是。這次整理起來的被服,大體可以用到我長辭人世之日。服喪從白,自古禮也……”⑧原來顧伯伯很想悼念亡妻汪碧。可在那個極左、高壓的政治環境下,他既不可能穿孝服,也不可能戴黑紗,於是想到多買一些白布,做成白色被套、枕套,以這種方式來寄托哀思。
母親曾跟我提到這樣一件事:1971年林彪事件發生後,先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向黨內高級幹部傳達,然後是黨內普通幹部,最後到一般群眾。但對“牛鬼蛇神”還是保密。一天,母親要將一隻箱子送到火車站托運。她自己弄不了,請所裏派人幫忙,結果派來的人恰好是顧伯伯。他拉著一輛架子車,把箱子放在車上。一路上他們在邊走邊聊,母親趁此機會把林彪事件跟他講了。他說:“我對黨內派係鬥爭的來龍去脈很清楚,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未完待續)
①⑥《顧準全傳》,作者:高建國,p.422,626
②③《我所認識的顧老》,作者:張純音
④⑧《顧準日記》,顧準著/陳敏之、丁東編,p.160,p.170
⑤⑦《送別—在顧準身邊的最後一個月》,作者:陳敏之
—本文發表在《老照片》第95輯。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幸虧有了顧準,才挽回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界在那個可恥年代的集體名譽”
頂好文。
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下,有這樣的母親和正直的人,是幸事!
你的意思是大道理。父母不一定要和子女討論政治問題及意識形態,但是我爸坐牢,我要去送牢飯!!這個道理簡單吧?可以理解吧?
在顧準的晚輩當中,他大概隻影響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外甥宋德楠。這個年輕人當時就讀於清華大學,有時會跟顧探討一些理論問題。他和另外幾個同學組織了一個“現代馬列主義研究會”。這些年輕人實在不知天道地厚。馬列主義雖被奉為經典,哪裏是可以隨便研究的,更何況私自結社更是犯了大忌。結果該組織被打成“反革命團體”。發現這個組織,給了康生一個有力的口實,他正企圖把張聞天、孫冶方、顧準幾個人打成一個有組織的反革命集團。顧準被人突然從家裏帶走,隔離審查了一百多天。雖說經過最嚴格的審查,證明他與這個組織毫無關係,但是思想上的影響使他脫不了幹係。結果他被再次戴上右派帽子,下放到京郊勞動。
這一事件後果極其嚴重,最終導致顧伯伯家破人亡。由此可見,在當時那種凶險的政治大環境下,像顧這樣的“右派分子”,幾乎不可能跟孩子或晚輩講真心話,否則很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在這篇文中,你提到你家的家風保持了做人的本分(原諒我沒用知識分子獨立思考之類的詞匯)。以你之見,如果再給顧準一次機會,他在教育子女方麵是否會有所不同,因而他的子女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他生前得到你母親和你的友情及幫助,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實際生活中,見過幾乎和顧準家相同版本,但更多的是家人同赴地獄,劫後餘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