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芳草的博客

  分享經曆  抒發見解
個人資料
正文

幹校雜記(四) 幹校營地

(2013-11-18 06:08:27) 下一個
學部幹校設在河南息縣東嶽公社,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那地方很偏僻,離鐵路線三百裏。聽當地人講,抗戰八年他們都沒見過日本人。大概連鬼子都嫌那兒太遠,懶得去。
     中央機關下幹校,很多單位都選址河南信陽專區。那一帶幹校雲集,光息縣就有外貿部、物資部、鐵道部、中科院、學部、對外文委、對外經委、全國總工會等八個單位。這主要是因為當地地廣人稀,有大量空地可以用來安置幹校。造成地廣人稀的原因,是1960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信陽事件。1959年,信陽地區因幹旱而歉收,糧食產量僅及前一年的一半。但各地區縣都虛報產量,信陽地區在河南省“放衛星”最多,說是又迎來一個“特大豐收年”,於是糧食征購就按照這個虛報的產量增加。為了完成征購任務,最後連農民的口糧、種子、牲口飼料糧都強行掠去,造成從5910月至604月大批農民相繼餓死。,信陽地區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人被(白樺語)。就有六百三十九個村子死。那次事件信陽地區餓死總人數達100萬以上剛到幹校不久,經濟所軍宣隊王副政委在作報告時,也隱晦地談到了這一點:“這裏,那兩年中勞動力損失很大,有些生產隊整個都不複存在,至今還看得見有些水渠環繞的宅基,那就是這些消失了的生產隊的遺址。”
    當地農民開憶苦思甜會,一不留神就憶到60年的苦。筆者後來在東嶽中學借讀,該校校長的前妻就 是在信陽事件中餓死的。而他再婚的妻子,其前夫也是也在那場災難中死去的。他倆同病相憐,組成了新的家庭。這個故事聽了令人唏噓不已。

那一帶是大平原,光禿禿的什麽都沒有。據說以前有樹,大煉鋼鐵的時候被砍光了。當地自然條件很差,是粘土地。雨天的時候道路非常泥濘,一腳踩下去,抬起時經常是腳拔出來,鞋卻粘在地上了。天放晴後,地麵又變得異常堅硬,坑坑窪窪的。幹校有個人不小心摔了一跤,額頭竟然被突起的硬泥割了個口子。正應了當地那句諺語:“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

由於既沒有煤也沒有柴,不能燒磚,當地人大多住的是土坯房。而沒有樹就沒有木材,他們的房子隻開有很小的窗口,卻沒有窗扇,甚至沒有窗框。農民家裏很窮,幾乎沒有木製家具,很多人家連桌子、凳子也是用土坯壘的。冬天的時候,在窗口蒙塊塑料薄膜,用來擋風。我們剛去的時候,看到一個奇特景象,當地農民都蹲在地上吃飯。有時蹲成一圈兒,每人捧個碗,挺滑稽。後來才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凳子可坐,已經習慣蹲了。
有一次,陳瑞銘叔叔看到農民正在鬥爭地主。他好奇地往地主家張望了一下,發現幾乎家徒四壁。回來開玩笑說:“在這兒當地主真不值,窮得當當響。我老家是浙江金華,別看我們家是貧農,每年都做火腿,比這兒的地主闊多啦!”
當地沒有電,幹校人員夜晚以馬燈照明。更要命的是,那裏地處淮河北岸,夏天若連降暴雨就有可能發洪水,大水來臨一片汪洋。就在我們下幹校的前一年,那裏還發生了兩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幸好我們在的時候沒發大水,否則不堪設想。
經濟所全體職工加上家屬約三百人,一下子都開過去,住宿成了大難題。那裏沒有現成的住房,隻好安排男同誌住進一座棉花倉庫;女同誌住公社糧管所;家屬分散住在獸醫院、衛生所等處。那倉庫碩大無比,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各有一扇赭紅色大木門。倉庫本不是為住人蓋的,隻在高處開有幾個小氣窗。倉庫內部用粗木頭搭成架子,再鋪上床板,構成上、下兩層大通鋪, 住進去一百四十多號人;女同誌住的糧管所是幾排灰磚房,六、七個人一間,條件要好一些。

《慘人寰的信陽事件》,作者:丁抒。
準日》,p.166

注:本文原創,謝絕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loonlinda 回複 悄悄話 我父親就是外貿部的。
Fiep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十裏芳草' 的評論 : 謝謝你轉發的解釋。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這群在幹校年齡在五到十歲之間的家屬小孩,特別喜歡去找一個是"右派"的放羊倌玩,和他一起放羊,看剛出生的小羊。有一天早上母親不讓我們去羊圈,我們很長時間見不到放羊倌,後來才知道,這些"黑五類"在幹校也被繼續批鬥,放羊倌受不了,在羊圈上吊自殺了。

會一直跟讀你的幹校文章的。
東風化雨 回複 悄悄話 我對全國幾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說法也是存疑的。但是,餓死人非但不追究決策者,執行者的責任,反而要掩蓋真相,甚至製造所謂“三年自然災害”的謊言,就是罪惡。
農民在共產黨打天下的過程中犧牲最大,在共產黨取得政權後吃苦最多,農民苦,農民窮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完全是瞎折騰的結果。
幹校雜記寫得好。
十裏芳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國人甲' 的評論 : 謝謝指教。
本文提到,那一帶幹校雲集,光息縣就有8個。當地給學部幹校劃撥了8千畝空地。以此類推,8個幹校就是6萬4千畝。一個縣就有6萬4千畝空地,怎麽解釋?以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農民呢?你總不會告訴我那些地自古以來就無人居住吧?!
國人甲 回複 悄悄話 1: 你的1,2 有一點以訛傳訛。 我的同學是在最悲慘的縣, 他說的情況比你說的好的多--至少沒有整村死人的。他是國內的一大教授,他說根本沒有死那麽多人。

2: 再者,你有點春秋筆法,地主是49年前被打倒,到69年, 20 年過去了。

3: 五七幹校, 對多數人來說,不是變相勞改。 共產黨的官就是要能上能下,當幾天農民沒啥大不了的。 你的意思, 農民就是一輩子當勞改了?! 他們在幹校比農民生活強多了。 --可惜的是, 毛失敗了,這幫人,五七幹校回來後,變本加利,對自己和子孫更好,對農民,工人更壞了。
十裏芳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ieps' 的評論 : 百度對“五七幹校”是這樣解釋的:五七幹校,是上世紀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名實相差懸殊,其實就是一種“變相勞改”的場所。
筆者認為幹部下放幹校是瞎折騰。對國家來說是勞民傷財,對幹部來說是身心摧殘。本文後麵對此問題專門有所論述。
Fieps 回複 悄悄話 幹校的來曆是什麽呢?我父母都去過幹校,當時我們作為小孩和母親在幹校生活了一段時間,記得生活條件也很艱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