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部大院兒坐落在北京建國門內。69年11月16日上午,經濟所和文學所全體下放人員到那裏集合,部分人還帶了家屬,大家排著隊向北京站進發。一路上有人敲鑼打鼓歡送,可我們心裏卻惶惶然。家裏的房子退了,從此五口人分處三地,天南海北。未來的家在哪兒?這一去要走多久?還能不能回北京?對於母親來講,最擔心的還是弟弟。小小年紀智力又差,到一個陌生的家庭生活,他能適應嗎?那家人會對他好嗎?種種問題縈繞心頭,沉重而茫然。
火車中午時分出發,次日淩晨3點多到達河南駐馬店,七連(經濟所)大隊人馬在此下車。車站上黑暗陰冷,所裏幾位“壯勞力”在昏暗的燈光下七手八腳從行李車上往下卸東西,然後裝上卡車。人們所帶之物五花八門,反正托運費由公家出,於是有的人就盡量帶,什麽都不肯扔。居然還有帶蜂窩煤和大白菜的,這可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公私分明”!煤和白菜是自己花錢買的,扔了可惜。至於是否值得花那麽多運費運往河南,進而拉到幹校點兒,則不必考慮。
一位外號叫“狗熊”的叔叔,膀大腰圓,硬是沒拽動我們的箱子。他看了看箱子上的名字,跟母親開玩笑說:“老張,你帶的這是什麽呀?這麽沉!我可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了啊!”我們心裏有鬼,不敢吭聲兒。要是被人發現下放鍛煉還帶這麽多好吃的,扣上一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帽子可不得了!
其他人站在旁邊閑聊。董輔礽叔叔大談息縣,說這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息國,有個息夫人。另一個人說:河南古時候叫中州,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殷虛遺址就是在這裏發現的,還有甲骨文……聽這些大人談話,覺得特有意思。好像他們不是去吃苦鍛煉,倒像是去搞考古發掘。
車裝好後,天已蒙蒙亮。淩晨5點,人們爬上等待在那裏的幾輛敞篷卡車,駛向我們的目的地—息縣東嶽公社。河南的冬季陰冷潮濕,車開起來小風颼颼兒的,不一會兒耳朵就凍僵了。一路上途徑汝南、平輿、新蔡、包信等地,剛開始還是柏油路,過了包信就是土路了。更倒黴的是,前一天剛下過雨,道路異常泥濘,車子很快就陷進泥裏。我們不得不下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跋涉五、六裏,然後再上車。直到下午2點,才到達東嶽公社,這時人們已累得筋疲力盡。
注:本文原創,謝絕轉載。
謝謝芳草,喜歡你的文筆。
會繼續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