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一直都在想方設法無孔不入的抬高西方,同時貶低自己
不過既然已經這樣幾乎幾百年了,已經不必改了,“既來之,則安之”嘛,現在就是在中華民族崛起的路上考驗老中的自強不息精神的一個小小的土塊了。
英文比較直白,一個東西的說法就那麽幾種,兩三種就算多的了,常用的也就一個,相比之下老中文人就以玩出花樣為人生追求了,還有拉大旗做虎皮的現實,當然了中國也有以文學才能為本事的傳統。
因為近代西方太牛,老中太矬,老中文人就本能的太高別人貶低自己,翻譯能成家就是證明,西方就沒翻譯家,有也不能成名成家,老中翻譯甚至能成為楷模,如傅雷等等。
這種例子太多了,最有名的應該是自由雕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statue of liberty”,明明就是自由雕像,讓老中文人一翻譯就成了神啦,然後64又蹦出個民主女神,好象是德先生的年輕中國女友,把德先生給整成叫獸了,而且德先生的年輕中國女友的胸比自由雕像的胸還大。
還有“waterloo brige”翻譯成“魂斷藍橋”,明明就是“滑鐵盧橋”嘛。
還有“gone with the wind”明明就是“隨風而去”嘛,非整出個“亂世佳人”,還有那個“飄”都不“gone”了!
還有“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豔”,顯然是個老中叫獸幹滴,嘿嘿
翻譯所謂“信達雅”也應該是信第一,達第二,雅第三,不可以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即便是一定非要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有應該是雅的英文對應雅的中文,不雅的英文對應不雅的中文,是為“雅”,而不是所有英文都翻譯成“雅”的中文。
可惜老中翻譯似乎認為英文翻譯中文一定要用雅的中文,我前麵已經說了,英文的雅不雅不應該由老中判斷。
文學也算是藝術,藝術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對吧?
再說了,“雅”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對吧?
特別是“雅”的標準也隨時間變化,比如說jazz音樂,本來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老黑的音樂,結果讓老中按照“信達雅”的原則,也就是所有英文都翻譯成“雅”的中文的原則,他們一翻譯就成了“爵士樂”了。
你有沒有試過把“爵士樂”翻譯成英文呢?
可是啊,雖然“爵士”確實是夠雅的,但是,jazz跟“爵士”有什麽關係呢?
所以,即便是為了“信達雅”,也不能讓一個沒文化的黑奴滿口的之乎者也特雅,對吧?
老黑玩jazz的時候大概是上世紀初,老中翻譯jazz也不會太晚,反正那時候老黑在美國是公開被歧視的,老黑不許跟白人一起住,吃飯喝水上學都不許,結果成了老中的“爵士”啦!
近代中國和西方文化競爭中,中國文人實在是不給力,對不起,莫言的諾貝爾獎不算
其實呢,近代中國和西方文化競爭中,說中國文人實在是不給力還是輕的,他們實在是吃裏扒外
以至於在文化這方麵中國人要想找給力的東西還得看毛主席的文章和詩詞,毛主席業餘愛好寫出來的詩詞,當然了,老中也有黃河大合唱,等等等等,但是這些陽剛的東西不受中國文人的推崇
沒辦法,事實如此,中國文人喜歡的東西實在是不給力,比如說港台古裝戲、武打劇和鄧麗君什麽的,李小龍雖然寫劇本拍電影也不能算是中國文人,毛主席不僅要管戰爭管軍事管經濟管工業管農業,毛主席還得管文化,沒辦法,事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