夲來,我的徽卅係列以三十多張雜片而告終(見徽卅拾零),但前幾天貼出後,有一網友在博克版給我留了言:"沒有去徽州文化的核心:歙縣。可惜。"
其實我是去了歙縣,那張採茶女就是在歙縣的石潭村照的。出上一集時考慮到徽卅拾零的副標題是"人與宅",我便把一大撥歙縣的風景片給砍了。今天看完這位網友的留言,我開始挖掘,最後決定哪怕隻有這一位觀眾,我也應該在此補貼。
歙縣是我在皖南的最後一天,人和鏡頭都有點疲備,但願這位網友別太失望,這些傖促拍來的雖不夠文化,更談不上核心,但若能代他/她看看老家,解解鄉愁,我亦足矣。
1.石潭遠眺
2.獨一處(石潭)
3. 菜花(石潭)
4. 菜花(石潭)
5. 菜花(石潭)
6. 採茶女(與前一集同人不同照)
7. 倒影 (新安江)
10. 晨捕(新安江)
11. 新安江山水畫廊
(這張是爬到山頂用廣角照的,下麵那張則攝於半山腰,六張拚成)
12. 畫裏青山,水中鄉村(新安江山水畫廊-六張拚)
後記] 百度了一下:“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文化的發祥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稱號。” 如此文化搖籃,如此山水畫廊,我竟然隻是登高望遠按了幾張就匆匆而過,實在可惜,真應該住上幾天。
最後,衷心感謝這位叫'臨江縣知縣'的網友,若沒有他/她的提醒,這一打照片便不見天日。也謝謝大家與我一同分享。
我發過的徽州係列:
我一般都是先貼那裏,這兒有時貼有時不貼。非常希望您也能在那裏留言,因為攝壇有我許多網友,我想他們是想聽到一位來自那一地區的insider是如何看這些照片的。謝謝。
這個新安畫廊裏的村子,叫“雄村”。乾隆至嘉定年間,出過兩位尚書(一品,宰相級,太子少保),有“四世一品坊”。江邊的另一個小村子,叫“洪坑”,總人口不到800,卻在明清兩代出過六十餘位進士(全中國不過4千),清朝中葉出過狀元,有個盤龍的狀元牌坊。
縣城裏,有中國民間最大的牌坊:許國石坊。許國,明中葉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宰相)。歙縣中學的前門是建於清朝中葉的狀元坊(另一個狀元),後門是重修於清朝的“紫陽書院”坊。朱熹,號紫陽先生,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歙縣人。
近代,徽州出了胡適,陶行知,和另一位宰相級人物(柯慶施)。還出了兩位皇帝級人物:江澤民(祖籍旌德江村,曾於1996年大規模回鄉祭祖,乃是建國以來唯一的一次最高領導人在任時祭祖)和胡錦濤(績溪,“李”改“胡”的胡家,後唐皇室直係後代)
在明清兩代的幾百年時間裏,徽商一度幾乎壟斷中國的經濟。其中多為大家熟識者有“胡雪岩”。近代的揚州城,就是徽州人建起來的。揚州八景,無一不與徽州人有關。乾隆下江南,每次過揚州,都落腳在徽州人家裏。
《儒林外史》的最後,列了一張進士榜,24位進士中,三個是徽州人。
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