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年10月4日
地點: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查幹
人物:圖雅和她的女兒吉如嘎
1.
圖雅今年四十九歲,生活在內蒙巴彥查幹一個叫畢留台嘎查的牧場,三個女兒中兩個已經大學畢業。
2.
吉如嘎是二連浩特囯際學院的大學生,讀國際貿易專業,剛滿二十。
這是我第一次進蒙古包,當時我並不知道她們是母女倆。
十一旅遊旺季,吉如嘎在我下塌的巴彥查幹飯店臨時幫忙,我便認定她是旅館派來給我帶路的。
3.
這張圖雅身後有
吉如嘎在背景裏玩手機的照片,我當時覺得把外人也拍進去了有些小小的遺憾。
後來,我發現這個“外人”在蒙古包裏熟門熟路,和女主人圖雅有著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
仔細一看長得也像,才恍然大悟。一問,果然是母女倆。
4.
做奶豆腐的第一步當然是原料。擠完後的牛奶放上幾天便發酵凝結,
奶子上麵有一層厚厚的奶嚼口 ,呈淡黃色,奶香撲鼻。牧民也叫奶皮子為“稀奶油”。
5.
我居然連這是什麽也問了。因為圖雅不說漢語,女兒便成了翻譯。
不知是一開始忘了,還是女兒提醒了她,圖雅換上墨綠色的蒙古袍子,和之前一樣滿臉笑盈盈。
不過,她換衣後的第一件事兒是去拾牛糞用來燒火。
6.
發酵酸奶在鍋裏文火煮,邊煮邊攪,直到粘著程度時用紗布網兜把黃水過濾出來。
7.
瀝出的“黃水”是乳清,但一般沒人直接喝,酸的。
工業化生產的乳清一般會噴粉做成乳清粉,是做嬰兒奶粉的重要成分。
8.
這個蒙古包隻有一扇門和旁邊的半扇窗,雨天傍晚很暗,所有的室內照ISO 3200。
9.
再攪攪粘一塊了,就可以裝到模子裏了。
10.
模子有各種形狀,有方有圓,我們那天用了圓的(見右下角)。
用模子壓過的口感實些,頗似老豆腐。也可以直接盛到碗裏吃,有點像吃嫩豆腐。
12.
奶製品是遊牧民族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吃了這些就飽了。
桌的上方有一掛燈, 確切地說是一個沒有燈罩的電燈炮, 它是整個蒙古包裏唯一的燈源。
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也許是我十來歲時跳過擠奶舞和草原小姐妹,那戲劇化的兩手上下交替的擠奶動作,至今記憶猶新。甚至可以說,我對草原的向往始於那個擠奶舞。
“你們家有多少牛啊?” 我問吉如嘎。
“十多頭吧。”
“我怎麽沒看到呢?”
“我爸找牛去了。” (怪不得我沒見到男主人)
“你們什麽時候會擠奶?” (我還是那個擠奶舞的情節)
“如果牛今天能找回來,明天早上六點多我爸媽就會擠奶。”
“那要是今天回來了,告訴我一聲。” (我為一個情結而執著)
結果,當天晚上吉如嘎的父親空手而歸。
後來吉如嘠在微信裏告訴我:“我爸當天晚上就回來了,第二天又去找的,才找到。”
“你爸去找牛開車嗎? 還是騎馬?” 我好奇。“騎摩托車,我們家裏沒有馬。”
辛苦多年的圖雅現已空巢,大女兒紮拉薩瑪巳經出嫁,有個四個月大的孩子,幾年前從內蒙古民族大學畢業,念的是編輯出版學專業,在克旗西拉沐淪街道青山社區工作。二女兒圖拉畢業於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英語教育,平時吃住在她所工作的巴彥查幹飯店。小女吉如嘎雖然也已經展翅高飛,但並沒有飛遠,節假日都會回家小住。
那天下午陰雨綿綿。去圖雅家之前,我在旅館由一位名叫圖拉的工作人員領著去試蒙古袍子(原來她是吉如嘎的二姐,但當時我並不知道她們是姐妹倆,也不知是去她家)。後來聽說司機到了旅館之後,轉了一圈沒找到我就走了。誰知一波三折,接下來旅館替我打了許多電話約車,就是沒人願意去我要去的地方,盡管並不遠。我等了整整一下午,納悶這是為什麽,直到快5點了,終於來了一輛四驅車把我和吉如嘎帶過去。
原來去圖雅家一路水坑,四驅車顛來顛去,司機半路還停下幫忙, 把另一輛車拉出水坑。我這才明白為什麽出租司機都不肯接這活。從車內用手機拍了路況,試了好幾次,每張都抖了。
13.
茫茫草原,有一個勤勞善良、笑容燦爛的女人叫圖雅,我有緣品嚐她親手做的奶豆腐,聽她女兒講述她爸雨天找牛的故事。
這一對夫妻含辛如苦,培養出三個女大學生,真不容易。
13.
願草原永遠純淨芬芳,願奶豆腐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