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很驚喜,5姐要跑100K了

(2025-11-11 12:29:18) 下一個

5姐悄摸摸地跑了幾個50K,50M,現在要跑100K了。她來問我怎麽弄。因為她知道:

100K,並不等於 50K + 50K。

我也不是專家,就我自己的一點個人體會和她聊了聊。因為有共性,就整理一下,放壇子給大家點評點評。隨意的文字,不是作文。

我的第一篇是給她介紹她這個比賽100K的跑法,根據賽道的爬升曲線,如何起動,如何控速,哪裏爬升,風速,衣物,鞋子,手杖,Cutoffs, 站點的,和整個比賽的。如何控製。。。。(此處略)

第二篇說的是訓練。

因為5姐有超馬越野基礎,又有很好的跑團隊友,相互切磋學習交流,所以可以直接說要點。她現在最關心的是提高。從50K到100K的跨越。

50K到100K的第一個區別,是頭燈。

50K對大部分人來說,不需要頭燈,6-7個小時完了。某些比賽的關門時間也定好了,不到天黑就關門。但100K,普通跑者肯定要夜跑的。即使精英,也必須把頭燈當作強裝,不帶不給比賽。這就意味著,你的訓練必須要有夜跑。山野裏的野跑,看不清路麵而摔跤,看不清方向和標識而迷路,毒橡樹野獸動物也看不清楚,人類的活動不同導致的各種恍惚。。。沒有訓練到,會很麻煩。

第二,訓練計劃。

目前到比賽還早,可以分成兩個計劃。先是打基礎階段。日常訓練,每周4到6次。周三小玩,周六大玩。除了周一休息,另外四天就每天輕鬆路跑6邁維持。小玩指的是爬山訓練,8-16邁,爬升1000-2000多。大玩是和越野隊友群跑,18-20邁,爬升3000-4000尺。因為每個人都有家有口,養家糊口,假期出差,可能有各種幹擾。所以我建議每周4次輕鬆跑可以隨意,累了,沒時間就賴掉一兩次。一般保證每周4跑就非常好了,盡量保證1小玩1大玩。

然後到了明年的正式訓練,比如20周,22周100K計劃,那就要按課表來了。因為周末的大玩,要裏程遞增,直到高峰期的37英裏。遞增原理和馬拉鬆計劃類似。有三上一下,到最後的兩上一下,逐漸增加裏程。高峰期後進入減量期(Tapering)。然後比賽。

關於最高跑量,我的感覺是要長一些,37邁。比5姐原來想象的多一些。這是我的教訓而來。沒有高裏程,100K會有驚喜,呃。。。驚訝。

如果有時間,最好要2-3次最高跑量。1次,我覺得有點不夠,除非你是老手,有底子了。

這裏注意兩點。第一,高跑量時,不要速度,達到裏程就好,別給我提多快。嚴防受傷。第二,要提早到達高峰。網上出現的課表,一般是在賽前3周達到最高峰,然後減量。對嗎?不對。那些課表是給運動員,年輕的30歲選手定的。你幾歲?50?你三個星期能恢複得過來麽?萬一最後還受傷了(極有可能,大概率),那你就不能勉強去比賽了。與其慌慌張張,不如從容一點。你訓練的是你的體能,不能照本宣科,書上怎麽說就怎麽練。精英運動員的訓練,經常就沒有課表。私人教練根據運動員當天的身體狀況,決定今天跑不跑,跑多少,跑多狠。你沒有私人教練,不能拿來一個就照抄。別說書本,就是你的隊友,你也不能看他跑多少你也跑多少。他的基礎和你不同,群跑不能瞎跟。他跑15年的百K百邁了,你還是處女百呢。

背靠背,超馬訓練秘籍。

超馬時間長,100K動輒十幾個小時,甚至20幾個小時。如果時間短,說明容易?也許是要求苛刻呢!但是,你訓練的時候,是不可能那麽久的。每天還得吃飯睡覺桑班帶娃。那咋辦?讓身體去模擬。

周六是長跑,20英裏,30英裏,37英裏。。。然後睡一覺,周日繼續跑。這太狠了吧。其實可以做到的。第二天,當然渾身酸痛,不想起床?你給我起來,散步去,上山散步去,Hiking。不再跑(除非你想跑而且能跑),而是走,Recovering "run"。你的Garmin記錄的,別再看多少英裏,而是看Moving Time。幾個小時。嗯。周六看距離,不看速度。周日不看距離,看時間。目的就是要讓你在疲勞未解除的狀態下,繼續 Hours on hoof, oops, on foot. 讓身體適應超長時間的連續運作。我自己也曾經後悔沒練長時間,導致比賽後半乏力。如果沒練到,那麽單純說“開始跑慢點”,也是不行的。你哪能跑慢,每個站點都有關門時間。再說,你前麵跑慢了,十幾個小時後就能跑快?不累死,也會疲勞,也會餓暈。這是我自己從馬拉鬆到百K百邁的痛徹的領悟。

超馬訓練,光有決心,勤勞,還是不夠的。要有科學,要聆聽你的身體。累了,就躺平,可以了就起來。哪些垃圾跑,可以省掉,不如睡覺,玩手機。SEX (Sleep-Eat-eXercise),睡好,吃好,練好。最簡單的道理。你的身體像一艘小船,你駕馭在海浪之上,遊刃有餘,別翻了,別受傷。Run hard, and run smart.

加油!

?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