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今天下午沒仔細回答落花這個問題。不是賣關子,是真的沒時間。BL姐可以作證。
簡單說,你沒穿對衣服。如果下雨,要第三層(薄的風雨衣),而不是第二層。
我記得寫過不少冬天穿衣的帖子。比如雪山飛狐那幾篇。最冷的時候,是零下29攝氏度跑山。那是前兩年寫的帖子。這幾年對低溫跑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我今年最近那場馬拉鬆,差點兒凍死。而且不算很低的氣溫。現在懂了,氣溫隻是指標之一,還有氣壓,風力,地形和降水。
我個人跑步穿的衣服,算準精英型,就是比普通跑步的衣服少一級。什麽級?網上一大堆。到處都是。就是根據氣溫穿啥衣服。比如:
:
也就是說,我穿的比這個少。比賽時,夏天是超短褲加運動胸罩。稍冷是短褲背心,然後是短褲T恤。
再往下是短褲長袖,長褲長袖。。。。。根據氣溫下降依次穿多。
冬天的衣服逐漸加到三層。第一層是底層,貼身的,要求吸汗,透氣,不摩擦。不能含棉。第二層是隔熱絕緣層。我個人不用羊毛之類的。熱的時候無法擺脫。最外一層,是擋風防雨層。如果再冷,要加附件:手套,口罩,絨帽,圍脖,麵罩……我拍過不少照片的。
馬拉鬆比賽的最佳溫度,對我是攝氏4度,華氏接近40F。這是個奇妙的溫度,是甜味最強的點。人體在奔跑的時候,體溫增加20F,也就是60F(16C),涼爽,而不是冷,是最舒服的。超過這個點就會熱。所以氣溫比40度高,就不需要夾層(保溫層),我穿短褲的。加州除了進山上,氣候宜人,很少出現冰雪等嚴寒,保溫層不大需要。
但是,實際情況,比上麵那個圖複雜得多。而且很少這方麵的描述。
第一,你是什麽速度跑?全馬三小時以下,產熱高,穿得少,短打扮。全馬4小時,短T恤,5小時的,可以長袖。跑跑走走的,你就可以再穿多點。這裏,我是以加州國際CIM馬拉鬆為藍本。我前幾天貼的CIM視頻,可以看到開跑前麵的都是類似三點式,越往後麵衣服越多。
還有,你是平時訓練,是什麽速度。輕鬆跑,Easy Run, 還是節奏跑,Tempo Run. 跑多少,4英裏,12英裏?吃早飯沒?
第二,你身體狀況。胖瘦當然有關,近期賽前的身體狀態也有關。
第三,天氣變化。氣溫是否恒定,還是一開始很冷,後來太陽出來氣溫急劇上升,還是突然下雨氣溫陡降?抑或天氣陰,一直那個溫度?對付這個情況,要考慮途中穿脫方便。大部分“過來人”會建議你,賽前穿個可以丟棄的衣服,開跑前或者兩英裏處可以脫了扔了。比如CIM,起跑線前麵有專門丟衣服區,包括前兩個水站。衣服不保留,是捐掉的。
我的警告:不一定!我已經大約50個全馬,不一定要丟,能帶著還是帶著。不是因為小氣,舍不得丟,而是天氣變化。比如賽前等候時,可以穿個大垃圾袋避寒,開跑後,也不必急忙丟,疊起來很小,先留著,如果天氣確實變熱了再丟不遲。大型比賽,終點線會發保溫毯(CIM是衣服),小的比賽不一定有,那麽你賽後會懂得要死。建議鳥家的薄風衣,脫下疊起才護照那麽大,塞口袋裏。前天品牌也有。或者穿Salomon 那種超馬越野背心包,裏麵有超薄保溫毯。如果是普通長袖,脫下來用袖子紮腰上。除非你是精英或者要PB,很拚,要奪冠,那就盡量輕裝。
第四,天氣狀況。這個和上麵說的不是一個概念,是指風雨氣壓和地勢環境。
從上麵的圖上可以看到,40F是不要第二層的。我去年一場超馬,23F,但我穿著短褲在起點線等了45分鍾,也熬下來了。
但有一個條件,那天風不大。今年最近這次差點兒凍死的,卻是40多度,在山野遭遇特大強風,而且暴雨。連續兩個小時多。人已經出現虛幻狀態,也就是不覺得冷了,處在嚴重失溫狀態。直到後來下降到山下,才開始覺得冷,瑟瑟發抖到終點。
人到了那個時候,意識已經糊塗,隻知道跑,不知道吃東西,不知道喝水,手也不聽使喚,打不開任何食物,麻木了。但我依稀知道,自己在危險狀態。不能放棄倒下。其實氣溫比落花跑步的還要高。開始懂了,當時就是不明白中國一次超馬能凍死21個人。人體不聽使喚!快得很。
回頭看看,網上鋪天蓋地的讓你冬天跑步怎麽穿衣服的文章和圖片,都是講的皮毛。大自然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殘酷得多。因為都是隻說了氣溫一個指標,而沒有提到風寒係數,風力,帶走人體熱量的雨水量,氣壓和比賽人體在不同階段的體能狀態。
也有人不理解,為什麽夏天在灣區人口密集的地方跑個步,居然會中暑出事(車水馬龍的I-580和680交界處);或者在優勝美地徒步一下,就會全家中暑幹渴死亡。大自然真的很複雜。我們要敬畏,沒有親身體會也不要指責死者。我這次是陰溝裏翻船。攝氏零下29度的雪山都跑了半馬,接近攝氏10度居然失溫致幻。死裏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