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肉鬆,似乎是華人特有的食物。
不過肉鬆的起源是蒙古大軍。宰殺的牲口,要較長時間存儲,古代沒冰箱,其他地方一般是醃製,煙熏,而蒙古則是把牛羊肉燒熟脫水,做成肉鬆,放進羊皮袋裏存放,可以吃很久。這樣西征的途中也很容易攜帶。這也許和寒冷、幹燥的地理環境有關,比如長安大軍西征,就發明了方便麵,鍋盔這些軍糧,和現在軍中的罐頭,壓縮餅幹一個道理。另外挪威那些北方地區,以前食物種類少,但很多鹿。所以做成鹿肉幹。早餐是鹿肉幹,午餐是鹿肉幹加土豆,晚餐是鹿肉幹加土豆加酒。
現代的肉鬆,據說是清朝在福建的一次偶爾廚房差錯導致的。後來覺得這種肉類“鍋巴”很香,紛紛流行起來。往北到了江南一帶,蘇州嘉興溫州,還有就是南方的版本。我個人偏愛“北方”風味的,也就是江浙一帶的肉鬆,大概是我媽媽和外婆的口味。對於台灣肉鬆嗤之以鼻。肉鬆就是肉鬆,絲絲縷縷的,純肉味,多美啊。台灣風味的,第一弄得太碎,像鋸末;第二太甜,第三加好多無關的輔料,什麽芝麻之類的,弄得沒什麽肉的香味。
有一次,我在華人超市,看到一個肉鬆,寫著“台灣風味”,掉頭就走。走了幾步,一想,居然是台灣“風味”,那就不是台灣的。回頭一看,居然是江蘇的。再仔細一看裏麵,就是江南風味的那種長長的絲狀肉鬆。原來是掛“狗”頭賣“羊”肉啊。幹嘛弄個嚇人的台灣風味,差點讓我迷思掉美食。於是,高高興興放進了購物車。
我們華人的肉鬆,一般指豬肉鬆。當然,也有雞肉鬆,魚鬆。反而老祖宗的牛肉鬆,羊肉鬆已不多見。
肉鬆的英文,在新加坡很簡單,就叫 Pork Floss。直接翻譯成英文,這樣其他民族的同胞也很好懂。但是在華人為主的港台地區,叫法真是五花八門。特別是台灣,肉鬆重要產地,品牌豐富,而英文是他們的外文,很難為他們了。
1. Rousong: 這是漢語拚音。無可非議。洋人不懂,解釋一下。反正意大利語,法語,波蘭語,很多食物就這麽直接叫。不是英文沒關係,問就是了。
2. Rou Song: 也是漢語拚音,但洋人看見 Song,很容易誤解。
3. Yuk Sung: 南方方言拚音。本來沒啥,但鬼子一看 “Yuk",就怪聲怪氣地嬉笑。
4. Pork Sung:這是很常見的,也是比較妥帖的拚音翻譯。
5. Meat Sung: 不大明確。華人說肉,一般指豬肉。洋人不大看得明白。
6. Pork Meat Sung: 這英文不大地道。Pork 本來就有 Meat的意思。 大概是逐字翻譯的。
7. Flossy Pork:這是一種什麽豬,居然長出了一絲一絲的肉?
8. Pork Fiber:向老公解釋了半天,豬的身上怎麽長出了 Fiber。
9. Meat Wool: 哼。。。肉羊毛。這。。。
10. Meat Floss: 肉鬆。算泛指吧。
11. Dried Meat Floss:正確,雖然沒說什麽肉。
12. Meat Fluff:毛絨絨,小朋友一定喜歡。
13. Meat Flakes: 嗯哼。我覺得台灣肉鬆沒資格叫Floss,而應該是Flakes。
14. Meat Fabrics: 不知所雲。以為是豬皮曬幹做的呢。
15. Abon: 這是馬來語。新加坡人知道,肉“絲”的意思。不過這個絲是真正的細絲。中文裏的“肉絲”其實不準確,那叫細肉條。畢竟再好的刀工,也不能把肉切得和頭發絲那麽細。隻有肉鬆能把肉做得那麽細。
個人覺得,dried shredded pork 不夠準確。第一,製作工藝不是shredding,第二,沒有體現fluff或者floss那種絲絨狀。當然看懂個大概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