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問題

隨遇而安,隨心而寫。
個人資料
haoduowent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界教堂風采】哥特式教堂最佳代表——巴黎聖母院

(2014-02-11 09:26:48) 下一個

【世界教堂風采】哥特式教堂最佳代表——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 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裏麵,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裏斯··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 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另有小說,電影,音樂劇等以此為名。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 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修複計劃於 1844年開始,由曆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麵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 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

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裏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麵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鍾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麵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麵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聖母院平麵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 坐東朝西,正麵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巴黎聖母院正麵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聖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裏(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複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於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現藏於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後來,雕像又重新被複刻並放回原位。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嚴謹肅穆,幾乎沒有什麽裝飾。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麵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神對話的地方。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聖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台,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麵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Pieta),耶穌橫臥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院內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因此前來觀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