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由正禮老師主講"實證佛教"
[講座文稿]-2
─佛學研究不是佛法實證
─佛學教育不是佛法實修
上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三乘菩提的關係”,我們上次也跟各位介紹,在佛法修學要實證八識心,所謂實證這個心,就是說明佛教整個的內涵,所采用的方法就實證的方法。那什麽叫實證的方法呢?也就是要把八個心全部找出來。
我們說實證的方法,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常常會有的。譬如我們台灣有一種水果蓮霧名為黑珍珠,它甜度很高,大家都很喜歡;如果有人說,蓮霧這個水果怎麽可能很甜呢?那很簡單,他直接到菜市場去走一遭,去買了來吃,他就知道了,這就是實證的方法。所以我們要討論八個識的話,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也就是我們直接把它找出來,可是當我們在找這些心時,事實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說,如果要實證這八個心,要先相信有這八個心可以來找,所以要皈依三寶,具足福德、慧力、定力,要有這些條件,就好比說,要實證黑珍珠的甜度,那我們總是要有金錢來買它。如果說沒有金錢,因為黑珍珠很珍貴,價格很高,如果有人沒有錢買,就說我沒吃過,它不存在,這樣就不符合道理了。那我們說的八個識裏麵的第八識如來藏,好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明珠,所以祂非常的珍貴,我們要實證祂的時候,需要有福德、慧力、定力種種的因緣,具足這個因緣就可以實證。我們不能像有些人,譬如說有些人不相信有細菌,他認為我沒有看到細菌。可是我們知道,要看到細菌,需要顯微鏡。如果想要看遙遠的星空,有沒有星星存在呢?有沒有什麽樣的星座存在呢?那他需要望遠鏡。不可以說自己沒有顯微鏡、望遠鏡,就否認說世界沒有細菌,就否認說遙遠的天空裏麵沒有星星,這樣就不符合道理。也就是說,要了解法界實相,就要具備一些工具,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證法界的實相。所以我們所說實證佛教,就是要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實證的方法。
那我們聽到人家又會說:「為什麽佛教很強調摧邪顯正呢?正覺同修會也很強調摧邪顯正呢?好像都要把是非對錯,分得很清楚,彼此針鋒相對,難道不能和諧地相處嗎?不能互相包容嗎?」事實上有這樣的意見的人,就是對於實證的佛法有所誤解。就好比說,我們有小孩,把小孩送到學校去學習,我們送小孩去學習時,很害怕他交到壞朋友,學到錯誤的東西。我們自己身為一個生命,我們是一個生命,可是我們對於生命的實相,並不了解,我們就應該要來探討,什麽是生命的智慧、知識,我們總不會想,去修學去探討生命實相的內容,結果都是錯誤的,都不符合實相,如果不符合實相,又如何順好解脫呢?要能夠解脫於三界,成就佛道,一定是否符合法界的實相,一定是具有知識性、智慧性,如果沒有智慧、知識,那如何能夠順於解脫,如何能夠成就佛道呢?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開示說,祂自己有六個法,沒有厭足,其中第五個是將護眾生沒有厭足。也就是說,佛陀對於保護眾生不要繼續流轉生死,祂是永遠不會討厭的,也永遠是不會滿足的。佛陀還有第六個沒有厭足的法,就是追求無上正真之道。也就是說,佛陀追求法界的知識、智慧,祂是永遠沒有討厭,也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件事情,某個人持某一個觀點,另外一個人持另外一個觀點,兩個人的意見完全相反,而不能共存。譬如,有沒有第八識存在,這種存在的問題,是彼此相反而不能共容的,對於這樣的事情,佛陀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如果佛陀對於某一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這種彼此不能共容的意見,佛陀說:「我可以接受,我可以讓兩個意見彼此互相包容、和平相處,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如果佛陀對於這樣的事情可以包容,表示佛陀對於這件事情,還是有無明;如果還有無明,那佛陀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所以說佛陀對於追求無上正真之道,永遠沒有厭足!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為不願意跟任何的邪見和平共處。如果祂去包容邪見,表示祂還有這個邪見,表示祂願意跟無明相處在一起,願意跟它和平相處,願意包容邪見,這樣就沒辦法成為佛陀了。因為佛陀有個稱號叫作正遍知!正遍知的意思是說,對於法界所有的內容,祂是完全了知的。隻要有一點點的事情,不能了知,就不能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為對於任何一個邪見,都不能容忍、包容,因為祂不能容忍,不能包容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成就佛道!因為這個道理,佛陀希望每一個眾生成就佛道;佛陀也用這樣的道理,來將護眾生,來保護眾生,讓眾生離開邪見而不要淪墮惡道,讓眾生修學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最後邁向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就是對於一切的內容完全了知,對於法界的實相完全了知;隻要有一點點的邪見存在,就不能成就佛道,佛陀就用這個方式將護眾生!
那我們也有聽到一些人會問說:「同修會的平實導師,好像沒有師承,到底誰來印證他是悟或沒悟呢?」這也是很多人問的問題!我們可以想:什麽印證釋迦牟尼佛成佛呢?事實上,這是同樣的問題!事實上 平實導師明心見性,是由什麽印證呢?就是由法界實相來印證!法界到底有沒有八個心?如果有八個心,把八個心實證出來,就是由法界實相來印證。同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就佛道的時候,也有外道質疑:「釋迦牟尼佛!你如何可以說是成就佛道呢?」
在《阿含經》中有一部《梵動經》,《梵動經》裏?說,在當時古印度有沙門、婆羅門,修學四禪八定,乃至五神通,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在前一世,再往前推,一直推,可以推到多劫之前,跟很多眾生一起生、一起死,常常聚會在一起;這個沙門、婆羅門,就產生一種邪見,就認為:「我的意識可以跟過去世聯結在一起,也看到我的色身一直都存在!」因為這樣他就產生一種邪見:「我的意識、我的色身是永恒存在的。」他會看到在很多劫裏麵,確實是這樣的事實。釋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之後,如何破斥 這樣的邪見呢?祂就是把一些外道,幫助某一些人斷了我見,讓他成為阿羅漢;因為他已經先具足四禪八定,所以斷我見就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之後,釋迦牟尼佛就會授記他得第一記。等這位阿羅漢命終時,佛陀授記阿羅漢命終之後,不會在三界中出現。那當時的這些沙門、婆羅門,有四禪八定五神通,他們就去觀察阿羅漢命終之後,是不是在三界六道出現?結果他們觀察之後發現,阿羅漢命終之後,確實在三界找不到!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釋迦牟尼佛所授記的阿羅漢命終之後,確實讓外道沙門、婆羅門,不能在三界中發現那位阿羅漢。因為這樣的事實,當時 的沙門、婆羅門,對於釋迦牟尼佛都完全信服,都相信釋迦牟尼佛,確實可以讓眾生解脫於三界六道,不在三界六道之中繼續出生而輪轉於生死。因為這個緣故,佛陀用這個事實來證明,聲聞菩提確實可以讓一切眾生解脫於生死,所以由於法界實相、法界的事實,印證釋迦牟尼佛確實成就佛道。平實導師則是由於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幫助弟子也實證如來藏;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並且也幫助弟子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而且符合三乘經典至教量,所以大家共同認定他是真的開悟。
也有人問:「聽說大乘是後來才興起,大乘經典沒有結集史,大乘經典來路不明,不大能夠相信祂的內容。」關於大乘興起的問題,在上個單元已經解釋過,聲聞部派佛教之後的大乘興起,已經是第二次興起。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事實上,他對於如何確定經典的內容,也是不能完全正確的了知。我們讀《阿含經》,在《遊行經》中佛陀說:要確認經典,事實上,也是采用實證的方法。譬如佛陀在《遊行經》說四大教法,第一個教法是說,如果有人說他親自從佛陀那裏聽到教法,最後它就成為一本經,這樣的經典不應該懷疑、毀謗。可是佛陀也說:要跟其他的經典一起來比對它的一致性。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說,他從其他的僧團、多聞長老那裏聽到經典;佛陀說:這樣的經典不應不信、毀謗。這是第二教法,從佛陀親自聽聞的是第一大教法。第三大教法:若有人從很多的比丘、比丘尼那裏,聽聞到一部經,也不應不信、毀謗,可是應該根據其他的經典,一起來驗證有沒有一致性,這是第三大教法。第四大教法,是從某一個比丘聽來的,一樣的道理,也不應不信、毀謗,而是要把它跟其他的經典一起比對。所以佛陀的意思是:所有經典不管是親從佛聞,或是從僧團、多少比丘,或是從一個比丘那聽到,首先要比對經典的一致性。
我們可以知道三乘的阿含經、大乘經,所說都是八識法,是有一致性的(案:詳閱《阿含正義》七輯中的舉證)。可是隻有一致性還不夠,佛陀說“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四大教法—— 《長阿含經》卷3《遊行經》)也就是說這些經典說的都是八識法,如果說的不是八識法,一定是錯誤,一定不是真正的經典。即使所說的是八識法,也要來驗證它的內容是不是符合法界的實相?是不是一個事實呢?就是要“推其虛實”,而且還要“究其本末”:它所說的內涵是根本法呢?還是一個枝微末節?所以一樣要用法界的實相來驗證,這就是實證的方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一本《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是一部在密教部裏的一部經,它說到:“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就是在講如來的法身,它說如來的法身,猶如胡麻子。什麽叫作胡麻子呢?就是芝麻!說胡麻子重疊無隙,就是如來的法身像芝麻一樣,把它重疊之後都沒有間隙,就稱為佛陀的法身。可是我們知道,如果佛陀的法身,是由這些胡麻子構成的,那胡麻子本身是根本,佛陀的法身反而不是根本?從法界的實相,從一個實證者的眼光來看,法身不是因緣聚合的,若是由像芝麻一般的聚合起來的,那它還是因緣聚合所成立的;將來因緣壞時,還要消散掉,那就變成法身是不堅固的。所以我們從這部「經典」所說的內容,可以來判定這部經典是錯誤的經典。雖然它也說有法身,可是它所說的道理,推其虛實後,可以知道它是虛偽的;究其本末可以知道,它說的是枝微末節、錯誤的。所以一樣要用實證的方法,來驗證經典,知道經典要有一致性,還要跟法界實相來驗證。
那我們就來回答說,為什麽大乘經典不需要結集史呢?因為大乘、二乘所修是不一樣的。雖然大乘跟二乘所修學,都一樣是法界的實相,可是因為大乘、二乘,修學的內容是有點差異的,所以小乘的經典,它需要有結集史,大乘不需要結集史。因為小乘的結集史,已經證明小乘的經典是正確的,證明確實要有第八識,表示法界中就是有八個識。那既然小乘經典已經證明有八個識,那大乘呢?大乘菩薩跟聲聞人不一樣,因為聲聞人沒有實證到第八識;聲聞的阿羅漢,最後把自己滅除掉之後,“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雜阿含經》卷12”,表示他要入無餘涅槃,是要等他命終之後滅盡五陰十八界,他才真正入了無餘涅槃,可是入了無餘涅槃的狀況是如何呢?他還是不知道,還要等到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可是成為不生法時,他沒有存在了,沒有自己存在來驗證這個事實。所以它需要有結集史特別輔助,因為他所證的內容,隻是生滅的這些法;所以他要把一切的五陰滅掉之後,最後成為不生法(卻已不能驗證自己已經成就無生),所以二乘法需要有經典來印證,因為它要相信及依止佛的所說。
可是大乘不是如此,大乘所證的如來藏,是永恒存在的法,表示祂是過去就已經存在,而且到現在還繼續存在,那以後呢?還是繼續存在。所以大乘所實證的如來藏,祂是現前可以驗證的。也就是說,就好比我們去市場,去作一個買賣,去買個東西,結果是我們馬上買了,他馬上交付了;請問在那種狀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訂立交貨契約嗎?不用嘛!就好比在禪宗裏麵,是以心印心啊!是當場之下就已經把真實心交付給對方;既然當場就已經交付給對方,就已經證明確實有真如,確實有如來藏的存在;所以祂根本不需要結集史,就可以來證明大乘經典的正確。因為小乘的經典中,就已經證明有八個識;小乘經典中既然已經說有八個識,而且有結集史可以證明其正確性,所以大乘經典同樣是八識,何必要有重複的結集史呢?大乘因為是實證第八識,也可以現前證實,所以它不需要結集史。
我們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跟各位介紹,實證的方法是整個佛教最核心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是錯誤的方法。我們在下一節,就要跟各位介紹,三界的所有狀況,跟各位介紹“三界和解脫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