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禮老師主講 “三法印簡介”
上個單元我們簡單介紹過四聖諦,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紹三法印,三法印也叫三三昧、三解脫門。我們先了解一下,三法印的“法印”的意思是什麽?法印是 佛陀特別施設出來,作為佛法實證的檢驗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討論佛法的話,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用三法印來驗證這個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在談論佛法的時候,不能通過三法印的驗證,那他所說的佛法,就是錯誤的佛法!如果說我們在說佛法的時候,可以經由三法印來印定,那這個佛法的內容就是正確的;所以三法印,就是在為我們建立一個修學佛法的標準。
我們接下來就探討一下,三法印的內容是什麽?有人曾經說:「“三法印”,這三個字,是在大乘的龍樹菩薩的時候,才有三法印這三個字的名稱。」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這三個字,是在龍樹菩薩的時候提出來。可是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經典來看,我們在可以在聲聞法的律部裏麵──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裏麵,事實上就有這個記載:「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也就是說,在最原始的律部裏麵已經有用到“三法印”這個名稱,所以在聲聞律部裏麵,事實上已經早就有三法印的名相存在。如果我們再看一下《阿含經》,我們也可以在《雜阿含經》第八十經裏麵,佛陀有說到聖法印,而且有說聖法印可以令修學佛法的 人知見清淨。隻是在說聖法印的時候,談到內容的時候,佛說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些人就認為 佛陀在這裏是說三三昧,沒說三法印。可是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的意思。如果我們用三三昧的內容,我們查閱《阿含經》,我們可以在其他的經典裏麵,發現 非常多關於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或是“空、無相、無 願”,或者“空、無相、無作”,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麽三法印要稱為三三昧呢?事實上這跟實證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在了解的時候,可以說是三法印。可是從實證的眼光來說,當一個人 實證三法印之後,他會引申出他的智慧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就要稱為三三昧。例如:如果聲聞人實證三法印,表示他已經證得聲聞初果須陀洹,這個時候表示,他已 經實證三法印,已經實證三三昧的一部分,對於三三昧就有基本的了解,那時三三昧也稱為三解脫門。那時實證的聲聞人就會發現,原來解脫就要從空,然後邁向無 相,最後無願。或者從空三昧,從空的解脫邁向無相、無作,最後他就可以究竟解脫於生死的輪轉。
大乘證悟的菩薩事實上,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如果說一位大乘菩薩,實證了三法印之後,等於說他明心之後,事實上他也同時斷了我見,表示他對於聲聞三三昧也能夠實證,代表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實證之後他也跟聲聞人一樣,可以了知三三昧、三解脫門。可是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所發起的智慧是超越聲聞的;這就是說,三法印為什麽稱為三三昧,就是因為實證的關係。因為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它可以令一個實證者,能夠對於三界的整體實相,能夠發起解脫的正受。而且如果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他還會引申出實相的智慧,引申出般若的智慧,他這個時候所實證的三三昧,他的證量是超越聲聞聖人所實證的三三昧。
有關於聲聞人跟大乘之間三三昧的差異,我們這裏不能詳細說明。可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基本的道理,了解三法印的實證,就可以引發出三三昧。那是因為當上 個實證者,他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對於法界就產生一種決定性,什麽樣的決定性呢?他對於法界的整個相貌,他能夠有決定性的了解,而且會引發出智慧;這樣的了 解跟智慧,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不可動搖,而且也會引發出他的解脫正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說他有了三昧,也叫作“三摩地”。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三法印事實 上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事實上就是三法印,隻是因為實證三法印之後,心中產生決定性(與定心所相應),所以稱為三三昧。
我們基本了解了三法印為什麽要稱為三三昧,為什麽稱為三解脫門;我們接下來要對三法印,再作比較詳細的了解。為了讓大家能夠了解三法印的內容,我們要先把三法印分成兩組:我們初步可以觀察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可以觀察到諸行、諸法,它是指很多很多的法,表示它是數量很多的法,我們把這個歸為一類、一組;我們再把涅槃寂靜,因為它不說數量,事實上它指的是有一個法。所以在三法印裏麵,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組,一組就是諸行、諸法,這一類是生滅法。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清涼、真實、常住不變,所以它不是生滅法,它是不生不滅法。
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三法印就是在?說:在法界裏麵有兩種法,這兩種法是截然不同的,一類就叫作生滅法,一類就叫作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法就是涅槃,事實上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我們觀察這兩組法印裏麵,屬於生滅的這一組,事實上在其他的經典裏麵,譬如我們前麵講四聖諦,講到苦的聖諦,那個時候我們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皆苦。所以在聲 聞法的經典裏麵,有時候也會說一切皆苦,而且也會把一切皆苦,作為第四個法印。我們可以知道生滅的法印,事實上它是可以增加的,而且當它增加的數量,是沒 有限製的;它也可以減少,它減少到最少的時候,就是把所有的生滅的法印,可以把它全部歸為零也可以。所以生滅的法印,就猶如生滅法一樣,它是可以增也可以 減的,這個是三法印裏麵屬於生滅的法印。
第二組的法印,就是涅槃法 印,是不生不滅法,因為它是不生不滅,表示它是永恒,在法界裏麵它是唯一的一類。因為它是唯一的一類,所以它的數量不能增減,就像我們說 佛施設三法印,就是印定我們有情的生命,事實上就是一個法印。所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生滅部分,還有不生滅的地方。這不生不滅的部分隻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生滅的部分,就是我們的五陰,因為它是可以變動。所以聲聞人跟菩薩所證的三三昧,主要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聲聞人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然後把這些生滅的法滅除掉之後,就說他實證了涅槃,他是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才說他實證涅槃;可是菩薩不是,菩薩實證三法印,他是直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後,他也同時實證生滅法的部分,所以他對於三法印的實證,是比聲聞人更完整的。
我們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有些人想要探討三法印,他就認為三法印裏麵,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是不是有一個法印,可以來函蓋其他呢?讓三法印能夠更簡潔,或是作一個總綱領呢?所以有人就認為,是不是可以用諸行無常,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者用諸法無我,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是用涅槃寂靜,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如果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無常、無我,來含攝整個三法印,事實上它會產生錯誤!譬如如果用諸行無常,來含攝其他法印,這樣對於諸法無我,它是可以符合,因為它們都是一類的生滅法;可是用無常的法印來含攝涅槃的法印,它就產生困難,為什麽?因為涅槃它是不生不滅,是常!它是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用無常來含攝三法印,會產生錯誤!
也有人想要有用無我法的法印,來含攝三法印,事實上這也會產生錯誤,什麽樣的錯誤呢?因為我們說“我”,這個“我”的意涵就是說,對於自我能夠有主宰的能力。如果有一個法,能夠有自我主宰能力的這種能力,才可以說它是我!可是我們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確實是無我。可是涅槃寂靜的涅槃,因為它有法性,它有因果律則的這個法性,而這個法性它是堅固不壞的,所以它對於三界裏麵的一切,它是有主宰性的。因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輪轉,乃至想要解脫出離生死,或想要成佛,事實上他都受如來藏的法性的限製。所以如果有人想要解脫生死,或者想要最後成就佛道,他一定要依於如來藏的法性,要順於如來藏的法性,他才能夠解脫,他才能夠成佛!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如來藏本身,祂才是法界的主宰!所以如果用無我法,要來含攝三法印,對於如來藏的部分,或者涅槃的部分,它就不能產生適用。所以用無常、無我含攝三法印,它會產生錯誤。
那我們用涅槃寂靜,可以含攝所有的法嗎?所有的法印嗎?我們就來探討,探討什麽叫三三昧的內容?我們要說三三昧的內容時,我們要跟前麵一樣,要把它分為兩組來作對應。我們如何分三三昧呢?就把它分成空對應涅槃,把無相、無願或者無相、無作,對應諸行無常的生滅的部分,現在就是說,對於涅槃怎 麽可以說成空呢?這是在理解三法印、三三昧、三解脫門裏麵,一個關鍵的地方!因為有些人說,聲聞法是講“無常故空”,所以他認為:「三三昧的空三昧,就是 無常故空,既然是無常故空,所以我把一切法都觀空之後,我就實證了空三昧! 」可是這樣子會有一個問題,譬如斷滅見的外道,當他觀察蘊處界的時候,他觀察這 些法最後確實是無常故空,最後會滅盡;他認為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三三昧裏麵的無相、無願,也都是要把相、願都滅盡,這樣的話,三三昧不就變成全部是空無? 全部是無常?全部都滅盡嗎?這樣跟斷滅外道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說空三昧是這樣的解釋的話,是無常故空的話,那表示斷見外道,就已經是佛法中實證的聖者了!可是顯然斷見外道,並不是佛法中的賢聖。
那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空三昧呢?這個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跟四聖諦的滅諦有關,我們前麵說滅諦,滅諦事實上就在談空三昧,所以聲聞人他用滅諦來 理解空三昧。那緣覺呢?他也可以實證三三昧,也可以實證空三昧。他如何理解呢?他是用十因緣來觀察,因為緣覺的部分,我們後麵還有親教師,會為各位說明, 所以我們不以緣覺法來跟各位說明;也就是不以入胎識的眼光,來跟各位說明。
那我們用滅諦的道理,跟各位說明空三昧的道理!空三昧事實上就在講滅諦,我們上次有說滅諦,並不是把一切法滅掉之後就是空無,可是為什麽滅諦叫作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就要說,我們任何一個法,如果要討論到它自己本體時,我們如何來說它呢?涅槃它是什麽意思呢?事實上如果從滅諦的道理,我們說涅槃就好比是一個容器,因為涅槃可以容受五陰;當我們要說涅槃的 本際,我們要說到這個容器的時候,我們要說容器的本身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麽樣?我們要用空來解釋!我舉一例子:譬如我們用杯子來裝霜淇淋,結果把它裝得 非常滿,滿到外麵來,我們就隻看到霜淇淋,而沒有看到那個杯子,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麽是杯子的本體呢?什麽是這個容器的本體呢?那很簡單,我們就應該要把 霜淇淋,把它吃完洗幹淨,把它滅盡,當我把霜淇淋全部都吃完,把它滅盡之後,我就看到那個杯子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到涅槃的本體,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說(顯示)一個容器的本體的時候,那一定是說它是空的狀態,表示說它不能去包含、去承載其他的東西;因為如果承載的時候,有時候就看不到了。所以滅諦的道理,所說的滅諦,事實上它講的就是要實證涅槃。涅槃是什麽呢?它是個容器!就是要把五陰都滅盡之後,把涅槃這個容器顯示給大眾看,所以這個涅槃的容器,一定是空的狀態!可是這個空不是連杯子都空,所以在小乘的阿含經裏麵,有一部叫作《小空經》,《小空經》裏麵就說了這個道理,說把五陰都滅掉,可是並不是一切都無;就好比一個容器空,一個村莊裏麵的人都沒有了,可是並不是沒有村莊。所以同樣的道理,為什麽涅槃叫作空呢?就是為了要說明涅槃祂是個容器,祂容受五陰!就好比我們指示一個人說,這是某某人,當我們指示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指示他的五陰;可是這個人能夠存在,不是單獨的五陰存在,因為他背後,還有一個如來藏(空性)存在,所以當我們要指示說,這個人是某某人的時候,事實上在說什麽?是說這個人!
有時候聲聞人會說,某某人是無常、是空,這個時候他是同時講兩件事情,講他的五陰是生滅的,可是同時也在說,他背後有個如來藏常住,這才是符合三三昧的道理!我們把三法印裏麵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見、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我們綜合起來看,為什麽能夠有諸行無常呢?為什麽可以有諸法無我呢?也就是說,在諸行、諸法存在的當下,為什麽他可以存在呢?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涅槃,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容器──就是如來藏,由於有了這個如來藏,所以才使得諸法、諸行,能夠在世間一直生滅不已;一直滅了之後又能出生,出生了滅,滅了又出生!所以當我們在說涅槃的時候,我們在說有三法印,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時,事實上我們都不能忽略掉,它們這二個法是同時都並存的。所以談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指示,它背後有一個涅槃、空,來容受!所以當我們說到含攝,用一個印來含攝其他的話,就要用涅槃(寂靜)這個法印,來含攝其他的兩個印。當我們用涅槃印,含攝其他兩個印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作大乘的一實相印!所以我們要綜合三法印,也可以用一個大乘的,唯一實相印來含攝!以上我們就簡單的,跟各位介紹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