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教育

教育,自我教育,學中文,用中文,教中文,編著中文教材
正文

中文教學與教育

(2014-10-15 14:26:24) 下一個

 

  感謝華夏中文學校裏海穀分校的邀請!


                     中文教學與教育

                                                  姒玉明 

2014-10-11 華夏中文學校裏海穀分校

大家好!感謝校長,教務長,還有在座的各位老師、家長給我這樣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跟孩子們一同走這條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中文教學與教育

70年代的一首打油詩: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懂ABC,照當接班人。
30年河東,40年河西。今天,ABC們說:我是美國人,何必學中文,不懂bo po mo ,照樣去中國。

為什麽要學中文呢?           

這個問題不是給孩子,而是給家長的。不少家長找不出學中文的充足理由,或者不知道“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於是就不打算學或者過早就放棄了。那麽,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麽呢?我想,講完之後大家就知道了。

           先交代一下背景,我是怎樣介入中文教學的。2006年,我所在的費城三一華人基督教會裏幾家人合作教中文。太太是老師之一,當輪到她教的時候,有事不能去,我就去代課。上了幾次課以後,有了這樣的感觸:大家輪流教的好處是可以分擔任務,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零碎、不係統、也沒用有明確的計劃和大綱。為此,就找了教學小組的發起人商量,是否可以稍微正規化一些。她告訴我說:我們正在籌備中文學校一事,一起來做吧!於是就在2007年,教會成立了中文學校。我當時負責報名、發通知等工作,屬於中層幹部。兩年以後就是2009年,擔任校長。

如果不犯錯誤的話,校長的任期是兩年,第一年上任,第二年就要離任,下崗進入倒計時。既然時間不多,那就該趕緊做點事情。因此,第一年就發起了彩虹橋活動──為四川隆昌永勝小學捐贈圖書,讓兩邊的學生一對一寫信問候。推動了學校Newsletter 創刊號的出版、網站的建立、public speaking program的實施。然而,第二年開始不久,三、四年級的學生和老師開始反映教科書的問題了。有些家長和老師建議更換教材。

為什麽要更換教材

 當時用的教材不怎麽適合在我們教會使用,原因是:

其一:同學和老師們對內容不滿,比如,女媧造人(我們講上帝造人)、埋蛇的孩子(暴力問題,動物保護問題)、愚公移山、鐵棒磨成針、鑿壁偷光等。

其二:內容多,教不完,就隻能往後推,造成了年齡和課本內容脫節的問題,12-14歲的孩子還在學第三、第四冊。 

於是,組織上就召集老師、中層幹部們開會商量對策。結果是,就教材的內容而言,沒有理想的教材。我就提議,能不能自己動手編。當天的與會者中,隻有一人說可以試一試,其餘都反對。會後找個別人談話,最終有四個人願意來嚐試。趕緊開會布置任務,可是兩個月以後,出現了意外。一位老師要準備搬到外州,一位老師突然有喜了。另外兩位一看人數少了一半,就打了退堂鼓。剩我一個光杆司令,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這兩個問題:什麽是理想的教材為什麽沒有理想的教材一直縈繞腦際。

過了些日子,教四年級的(最高年級)的老師不能來上課,臨時找不到人去代替,我隻好親自上陣。一開始上課,我順便問一句:喜不喜歡學中文?沒料到同學們的反映非常激烈,場麵之火爆猶如開批鬥會。不喜歡學中文的原因有兩點:第一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第二,不喜歡教科書,爭先恐後例出的理由:boring, fake, dull, childish12-14歲的孩子還在學習針對小孩子的第三、第四冊)我當時答應他們:減少作業好辦,至於教科書,看看能不能給你們編一本。

那天回家的心情一點都不輕鬆,主要原因是我的孩子也在那個班上。一想到孩子們對中文的討厭表情。就不禁要問:當初我像高玉寶一樣呐喊:“我要讀書”,可如今他們為對讀中文書,為何如此討厭呢?

事情怎麽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是哪裏出了問題?

我現在要暫時跑一下題,先要交待一件事情。我從鄉下憑借高考擠進城裏,實現了農轉非,在中國讀完大學後,又去日本留學,在香港回歸中國那年,從日本直接來美國做博士後研究,最後到了公司工作,這一路不停奔跑的人生仿佛終於得到了休息的機會。於是,從2005年開始,我就慢慢地思索在不同階段,不同地方所受的教育,也同時總結、歸納自己的心路曆程。我想通過描述我個人的經曆,來反映一個中國讀書人究竟該怎樣去反思體製,探討教育的問題,尤其是要追問施教者的資格和權限。因此,就有了這本《整全的教育》---從中國、日本到美國追尋教育的終極意義。 全書23萬字,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中國的教育,第二部分在日本的教育,第三部分,在美國的教育。

這些不同的教育最終反映、體現在我身上的是什麽呢?就是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改變。舉個例子:三隻小豬的故事,國內的教材,最後結局是大灰狼被燙死或被煮死。這樣的暴力結局,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我來說,是不願意接受的。那麽,這和中文教育有什麽關係呢?

既然我對三隻小豬的結局與國內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何況ABC們呢?他們從小接受的是美國的教育,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世界觀。即使是中國的經典,但到了美國不見得就能被接納。比如說愚公移山吧,第一,那是農耕文化時代的產物,和現在的信息社會,何況還是裝在輪子上的國家實際情況差得太遠。第二,父親的事業要讓兒子、孫子來繼承,這和獨立、創新、叛逆的美國文化不相稱。再說鑿壁偷光,他們認為在牆上挖通就是搞破壞。手段的不正確,讓人自然就懷疑結果的正確性。類似的還有田忌賽馬,說是不遵守遊戲規則。

這些不和諧的聲音顯然在提醒我們:ABC對中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文化,是非常陌生,甚至是全然不知的。而我們這些學貫中西的人理應對兩種文化,兩個世界都了解。因此,我們的教科書要盡量從他們的視野出發,要走進他們的世界,講述他們知道、熟悉的人和事,最起碼,要講述大家都能理解、明白的事情,比如小馬過河,功夫熊貓等。

按照這個思路去檢討市麵上的教材,我就為自己找到了前麵兩個問題的答案:什麽是理想的教材為什麽沒有理想的教材

好了,我在戰略上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後,接下來需要在戰術上布局了。具體是這樣進行的:首先要參考美國基礎外語教育的5C(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culture)標準,因為他們是美國人。這是一個指導方向。最後是具體選材,這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要教什麽的問題

前麵提到,孩子們對教科書的反映是boring, fake, dull, childish,耐人尋味的是居然沒有hard, difficult,也許是他們忘掉了。但我後來詢問了一些從中文學校裏退學的孩子,為什麽不想學中文,大部分人的第一回答都是:boring,而不是hard, difficult。為什麽呢?我大膽猜測一下,在坐的都曾經是天之驕子,百裏挑一,十裏挑一的狀元、秀才,龍生龍、鳳生鳳,奧數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中文應該是小菜一碟,因此大家不要失去了信心。同時,正是因為他們優越,要求就高,如果我們把博大精深的中文搗鼓成了魚缸,你讓這些習慣了在海裏暢遊的人怎麽不感到難受嗎?

因此,要怎樣選材呢?我的目的是要有趣、有味,集中在下麵幾個方麵。

針對性

比如說,有些孩子懾於同輩的壓力,羞於帶中餐到學校。對此,第二冊第二課“你喜歡吃什麽?”就有這樣的開導:“每個人喜歡不同的食物,就像喜歡不同的顏色一樣。有的人喜歡紅色,有的人喜歡黑色。你喜歡的顏色和其他人的不一樣,你會認為很正常。那麽,你的午飯和別人的不一樣,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鑒於有些華裔介意父母們鄉音未改的英語和某些生活習慣。第五冊第七課“海歸”有這樣的勸導:“如果他們不知道你的青春偶像,不要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每天忙著為你積攢學費;如果他們的英語帶有鄉音,不要嘲笑他們,因為他們的雇主都不在乎;如果他們反複向你問同一個問題,請不要生氣,因為他們已經耐心地教育了你十多年。”

真實

課文裏有關真實人物的故事應力求準確和真實,比如考古的文物顯示早在魯班之前1000年的西周就有鋸了,那麽,《鋸是怎樣發明的》講魯班發明了鋸子,顯然就不真實了。

《居裏夫人》、《馬克·吐溫》、 《富蘭克林》等課文裏的內容有很多不是實情。 同學們在學校的social study學過或將來學了之後就知道哪些是假的了。最明顯的錯誤是把Madame Curie(居裏夫人)寫成了Mrs. Courier (郵差太太)

作為父親,作為老師,作為第一代移民,我們能為他們奉獻什麽呢?除了辛勞、眼淚和汗水以外,比較有長遠意義的大概就是眼見和洞察力。因此,我就在第五冊第五課《給孩子的一封信》裏和他們實話實說(節選如下)

親愛的孩子:當我每次急急忙忙送你去學校的時候,當我語重心長提醒你要好好學習的時候,當我為你的教育而憂慮不安的時候,總要反複思量究竟要怎樣教,到底要你學什麽。

想盡早教你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公正,也不是所有人都誠實。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對有禮貌的人要恭敬,不要與惡人作對。

教你明白,每個人看待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要學會讚賞他人,吸收他人的優點。同時,要對自己的主見有信心,即使大家都不讚成。

也想教導你,學問的奧秘,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地提問。要留有足夠的空閑時間,去思考蜜蜂的勤勞、鮭魚的回遊、青蛙的冬眠。像海綿一樣吸收有用的知識,同時要永遠保持你的好奇心和天真。

鼓勵你要認真計劃未來,但不要擔心明天,以免忘記了現在。也不要為過去的失敗後悔,而要努力向前,用全身心的愛來擁抱今天。懷著歡快和感恩的心,用偉大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思想,不想變得和我完全一樣。我努力想讓你的生活完美,但你讓我思考什麽是完美的生活。願我能像一座山,為你遮風擋雨,把你托起來看世界。

除了童話故事以外,盡量選用真人、真事,那些發生在他們周圍或不陌生的事情,一些從英語、日文翻印過來的課文都經過驗證。

趣味

第二冊第四課是調顏色:要準備幾瓶顏料和幾個杯子,把等量的紅色和黃色顏料混合就得到了橙色。等量的紅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就得到了紫色。等量的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就得到了綠色。接下來,用一個盆子、鏡子和一把手電筒,自製彩虹。

第五冊第八課小王子和狐狸,講友誼,狐狸說,“人不會再有時間去了解任何東西的。他們總是到商店裏去購買現成的東西。但是,任何商店裏都買不到友誼。”功夫熊貓,講信心,信心能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還有成功的秘訣。把十萬個為什麽選入,講科學。

經典

孩子們學音樂的時候,接觸的都是經典,諸如Beethoven等的作品。學中文也是一樣的道理。思維的淺陋讓我們的語言變得粗俗而有失精準;而沒有生命力和靈魂的文字,使我們的語言膚淺、空洞、言之無物,由此導致我們產生淺薄的思想,無論是領悟人生還是思考問題,都沒有深度可言。下麵這段文字見證語言與思維相輔相成的關係,請欣賞: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馴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樹汁流經樹幹,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脈河流、動物植物屬於同一個家園。

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個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曆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是我們祖先的親切呼喚。河水為我們解渴,養育我們的子孫,運載我們的木舟,木舟上麵滿載著我們的希望。

到目前為止,我講的是教科書的內容,就是要教什麽的問題。考慮到ABC是外國人,我們的課文第一,要和他們的文化接軌。第二,我的目的和期望已經超出教中文本身。如果僅僅把中文作為一種工具來傳授,我沒有這麽大的激情和熱情投入其中。因此,所選的課文都涉及到人的品格、素養、心智的健康等為什麽要這樣?原因是應試教育讓我們凡事習慣於在技術層麵上操作,而不能在心靈深處建造。比如彈琴的不重視音樂和藝術,搞科研的隻忙於發表論文,卻不能盡心盡意地鑽研學問。                      

講到這裏,有沒有問題?

接下來,要講的是怎樣教的問題,涉及課程的設計和課堂上的戰術。通過實踐,將中文教學與教育結合起來。比如說,循序漸進地學筆畫、筆順。

孩子們學英文的時候,總是要從字母ABC開始,因為字母是構成單詞的基本結構。漢字的基本結構是筆畫,英語的字母有26個,漢字的筆畫有27-28個。但是,很多教科書沒有充分重視這個事情,又有老師認為筆畫無所謂,隻要能認識就行。這些事情其實又反映了應試教育的學習方法,就是偏重結果、結論,而沒有充分重視其中的緣由、關係和道理。舉個例子,中國的國字,如果不教筆畫,請問同學們要從哪裏著手去記憶?當然,辦法總是有的,通過不斷地重複閱讀、背誦、複習,最終還是會認得。可是,這樣事倍功半記住的漢字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另外,當出現了口、王、玉的時候,是不是又要按照記憶國字那樣的辦法再分別一個一個地死記呢?

美國的教育偏重細節、關係和邏輯。為了讓中文教學和人家的教育接軌,我是這樣來教的,就以國字為例。學習筆畫橫,很容易就認識三,學了筆畫豎之後,就說來了第四個人,把三(人)團結起來,於是就成了王(leader)。王的口袋裏揣了一塊石頭,那是點,就成了玉。在古代中國,玉比黃金還要值錢。把玉就是值錢的東西圍(保護)起來(筆畫橫折) ,就是國。有了筆畫的概念,才容易掌握偏旁部首,才能不僅有效地認字,而且知道筆畫和字的關係,偏旁部首和字的關係,字與字之間的聯係。否則,像有些教科書一樣,打開書本,看到的就隻是漢字,看不見其中的關係、聯係。為了讓他們加深印象,更有效地學習,三冊以前的所有生字都做成了這樣的一個小電影(powerpoint)

任何一個知識體係都有其規律和聯係,中文也不例外。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整體,有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讀音。這樣的學習,不僅僅是要教正確的學習中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小養成掌握、積累知識的好習慣------條理化、係統化,還有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做事的風格。將來,就算中文忘記了,但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和行事風格會成為一生的幫助。 這就是教育!

按照這樣的思路和考慮,從K到七年級的課文,以及後麵的閱讀材料在內容和用詞上都緊密關聯。一篇課文後麵就跟一篇有關連的閱讀材料,用來回應課文。作業就直接在課文後麵,而且也有針對性,就是用不同的題型來練習該課的內容,包括生字。大多數孩子很難做到周一做這個,周二做那個,基本上都是在周五或周六晚才突擊。所以,作業要少而精。課程的設計裏還提到一點的是兼顧家長的需要。

海外的中文教學,是一場需要有老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在我班上,中文好的學生,往往是父母付出得比較多。很多父母沒有興趣和動力幫助學生,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教科書的內容本身就不感興趣,自己都不喜歡,又怎樣提得起興趣教孩子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選題的時候,就兼顧了大人的需要,做到一篇課文,一個主題、一個道理、一個啟迪。文字本身並不具備生命力,除非它們承載著文化的底蘊、民族的靈魂和普世的價值觀。比如說第三冊有一課是“價值”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位演說者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大聲地問聽眾:誰要這張20美元的鈔票?他看到有人舉手,就說:在我把這張鈔票送人以前,我要做點事情。他把鈔票揉來揉去,然後又問:還有人要嗎?

看見仍然有人舉手,他說:如果我這樣做呢?說著,他把鈔票扔在地上,用腳踩了幾次,鈔票變得又髒又皺。他把它撿起來,再一次問:還有人要嗎?還是有人舉手了。

演說家說:朋友們,我們剛才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大家看到,無論我怎樣對待這張20美元的鈔票,總有人想要它。為什麽呢?因為它的價值仍然是20美元。演說家繼續說: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錯誤決定或者遇上的逆境擊倒,甚至被踩壓。那時,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一錢不值。但是,無論發生什麽,或將要發生什麽,你永遠不會失去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對那些愛你的人來說,你是獨特的!

 當我們的眼光越過中文,看見更遠,更重要的東西-----教育時。我們教中文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就會很不一樣。

針對怎樣教的問題,講了課程的設計,在講課堂上的戰術之前,有沒有問題

ABC其實就是外國人,但是他們使用的教科書,是中國人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編寫的,老師也是中國人,而且都是優秀的中國人。但是,如果我們使用過去在中國領受的那一套模式來教他們的話,就會讓他們感覺好像一條魚從海水遊進了淡水。那麽,這淡水,海水,也就是中國的教育模式和美國的教育模式究竟有什麽不同呢?

中心不一樣。前者是以老師為中心,後者是以學生為中心。中文教育必須也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和美國的教育接軌,這樣的話,學中文才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他們學業的幫助。什麽是以學生為中心?

第一點,技術層麵的:課堂要有activity要有fun,要有學生積極的參與。

Activity:遊戲是其中之一,網站提供了quizlet, bingo遊戲。

Fun:我知道很多老師沒有時間去收集材料,因此為每一冊的每一課提供了相應的材料。 點擊這裏

比如,烏鴉喝水,愛是什麽?(演示PPTX)。學生積極的參與:讀課文,提問,講故事,當老師。

總結一下:低年級(K到三年級)的課堂要有圖片和歌聲,高年級(四年級以上)的要有思想和挑戰,兩者都不能缺的是要有趣味、互動和活潑的氣氛。

      第二點,扮演靈魂工程師的角色。要盡量讓每一位學生感到他受到重視,讓每一位家長覺得你對待他的孩子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要讓學生和家長都知道,老師和他們一起在努力、一起在學習。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希望自己被肯定,被重視,被人看得起。

我們心中有愛,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時候,就有擋不住的passion,那是驅動力和力量的泉源。當你把自己點燃以後,你周圍的人就能感到問暖,他們也會慢慢燃起來。

中國人說:窮不丟豬,富不丟書。美國人Eric Hoffer說:

The centr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implant a will and facility for learning; it should produce not learned but learning people. The truly human society is a learning society, where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students together.  —— Eric Hoffer

(教育的中心任務是植入學習的意願與能力。它不是造就有學識的人,而是造就好學的人,真正的人類社會是一個學習的社會,是一個爺爺奶奶、父母,兒女共同學習的社會。)

我想以上就是我的答案:為什麽要學中文? 

謝謝大家!

           download Powerpoi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整全的教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雨滴' 的評論 :
謝謝雨滴的支持和鼓勵。
台灣作家龍應台說: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
整全的教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農家苦' 的評論 :
感謝你的來訪和留言。
我正是重視中國文化,才想找出一個比較容易教授、學習中文的辦法。
為西方文化帶來的無數科技革新,諸如互聯網技術而鼓掌!
雨滴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寫得太好了! 敬佩和支持你對海外中文教育的付出和貢獻。 我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送他去中文學校。 我在家裏自己教他, 那時也苦於沒有好的教材。 在家裏我們堅持和他說中文, 他也習慣了在家裏講中文。 就像你寫的: “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個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曆和記憶; 那潺潺的流水聲,是我們祖先的親切呼喚。河水為我們解渴,養育我們的子孫,運載我們的木舟,木舟上麵滿載著我們的希望。”

語言就像河裏的水, 在家庭短短十幾年和孩子相處的歲月裏我們能用母語和他交流使得思想文化潛移默化的承載流暢了許多。 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長能從你對中文教育的耕耘中受益。
農家苦 回複 悄悄話 意識到在北美沒有中文語言環境的事實很難得,但在實際操作層麵上的創意還需要加強。此外,若能跳出用眼睛記憶的圈外,讓手腳和身體都來幫助記憶,效果會更好。中國傳統兒童遊戲(未必益智類),可否作為輔助教學素材?在美國教中文和中國文化,不應當遷就孩子們的美國習慣,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是不同的,而未來世界更需要中國文化。今天和不遠將來的人類問題,如氣候變遷、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這些都是工業文明帶來的,說直接點,就是美國文化帶來的負麵惡果。如果沒有這些價值自信,無從言中文教育。您覺得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