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教育

教育,自我教育,學中文,用中文,教中文,編著中文教材
正文

大禹後裔今安在

(2013-04-08 17:54:38) 下一個

             姒玉明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為姒姓,名曰文命。禹的父親是鯀(gǔn),鯀的父親是顓頊(zhuān xū),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所以,大 禹乃是黃帝的玄孫。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大禹出生於公元前二千多年的西川石紐,就是現今的四川省北川縣禹裏羌族鄉。大禹姒姓的由來存在不同的說法,諸如受封 賜姓或其母修己吞神珠薏苡生禹之說,但至今尚未有定論(注1)。

      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成災,堯需要一位治水防洪的人。眾人都推薦鯀,但堯覺得鯀很任性,恐怕難當重任。可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堯隻好勉強采納大家 的意見。不出堯所料,鯀用圍堵的辦法治水,收效甚微。九年過去了,洪水依然滔滔不絕。此時,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舜掌權後,就把勞而無功的鯀給流放了,舉 用了鯀的兒子-大禹。這種父親被革職,兒子被馬上啟用的事在中國的曆史上並不多見。更難得的是,大禹受命後,並沒有著手替父伸冤,而是馬上到任治水。他聰 明機智,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采取了疏導的治理方法。率眾在外風餐露宿十三年,其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開通了九條山脈,疏導了九條大河,使九洲統一,四 境之內都可居住。

      大禹不僅治水有功,而且也精於尺度和音樂。舜把帝位禪讓給他,但他卻躲起來,有意想成全舜的兒子商均繼位。可是,天下的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卻來朝拜大禹, 大禹這才“恭敬不如從命”繼承了天子之位。十年後,大禹向東狩獵巡視,到了妻子女嬌的故鄉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在那裏考核四方諸侯的政績。次年夏天,大 禹病逝。大臣們根據他的遺囑將他“深埋簡葬”在會稽山上的北麓。

      大禹死後,其位轉給臣子益。然而益也謙讓,學大禹也躲起來了。但由於益資曆太淺、功績又乏善可陳,諸侯就去朝拜大禹的賢德兒子啟,於是啟就繼承了帝位。啟 掌權後,征服了蔑視仁、義、禮、智、信的有扈氏諸侯國。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位。太康是個紈絝子弟,整天在外遊玩打獵,數月不歸。後弈乘機入侵,太康被 驅逐,丟了江山,流亡而卒。他的母親和五個兄弟在洛水之北沒能等到他的歸來,作了《五子之歌》(注2)。之後,太康之弟仲康被立為王,仲康之後是其子相繼 位。相之後是其子少康繼位。少康勵精圖治,使岌岌可危的夏王朝起死回生。為了使祖先大禹一年兩次的祭祀不至中斷,少康封庶子無餘為越王,世世代代 在會稽禹陵奉祭大禹。因此,第六世祖越王無餘就成為會稽禹陵第一個為大禹守陵的人。

      大禹的其它後裔經曆代演變,不斷分封改姓,比如夏、禹、鮑、樓等皆出自姒姓。但是,隻為了守陵祭祀一個目的而存留到今天的禹陵姒姓這一支不遷居、不改姓。 他們一守就是四千年,創造了一首英雄家族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雖然曆盡千難萬劫,即使瀕臨滅族,但是仍然至始至終、不離不棄。比如在十四世紀的元末,發生 在紹興地區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使禹陵村哀鴻遍野,姒姓人幾乎遭滅族之災。隻有一戶人家由於避居在會稽深山裏,才幸免於難。那就是第一百二十二世祖姒權以及他 的兩個兒子-姒炯和姒烜。姒權在厄運中守陵之誌不移,告誡子孫:“自後守陵之裔,雖遭貧困,毋再星散,必須聚居左近,陪護陵祠,恭承先誌。”

       這一支為大禹守陵護陵達四千年的姒姓族人經曆的榮耀、尊貴、顯赫和屈辱、卑微、衰敗都被詳細記錄在他們的千年家譜——《姒氏世譜》裏。它是現知記載姒姓家 族史最權威的譜書。經過多次修訂,現存的版本是在一八七五年刊印,從夏朝的開國之君,姒姓第一世祖姒文命即大禹,記到一八七三年的第一百四十一世祖姒振 先。其中地位顯赫的有教為詳細的記載,比如第四十四世祖越王勾踐。他從父親越王允常那裏承襲了王位,摧滅吳國,成為春秋一霸。但是,第五十世祖越王無疆攻 打齊國和楚國,結果被楚威王戰敗,丟了性命。從此,越國名存實亡,姒氏由盛而衰,而且一落千丈幾乎到了滅宗滅族的地步。上文已提到,在十四世紀末,僅剩姒 權一家三口。到一百二十八世祖時,雖然有後裔二十七人,但其中七人未成年死去,隻有五人有嗣。為了生存、發展、使守陵護陵後繼有人,一部分後裔被允許離開 禹陵外出謀生。

      其中有一支不知經過多少迂回曲折、艱難險阻,最終在四川省峨眉縣紅山鄉定居並繁衍開來。筆者就出生在此。為什麽說我們是從禹陵遷居而來的呢?據筆者的父親 姒成琦回憶,他小時後跟爺爺姒德鈞一起參加祖宗的祭祀活動時,耳濡目染地記下了祭文的一部分。其中的開頭四句是:“先祖紹興住銅羅,雲乃十二廣恩波,感懷 秋季錦江響,又起後人慶三多。”銅羅即是銅羅堰,是我們那裏的一個地名,從第一句就可以肯定這支峨眉姒姓遷自浙江的紹興。我們的世代排輩順序是:“先海金 文林,有朝應榮德,成正光昭允,明道傳世澤。”峨眉姒姓的家譜記載第一代先祖為姒先,大約是禹後第一百三十二代。筆者為第十二代,屬正字輩。到如今峨眉姒 姓已傳到第十五代允字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高考製度恢複後,遵循“家有餘糧雞犬飽,戶多書籍子孫賢”古訓的姒姓後裔們紛紛丟下鋤頭,從田野奔赴考場。跳 出農門後的學子散居在大江南北。現在紅山鄉姒姓總人口約有三百人。在峨眉姒姓第七代時,姒朝用從峨眉遷居雲南省魯甸縣營盤鄉。至今已經傳到魯甸姒姓第九 代,全鄉約有人口一百來人。另外第十代姒德明從峨眉遷居四川峨邊,曾經繁衍到二十來戶,後來不幸遭遇瘟疫,現在隻剩峨邊姒姓第四代姒光榮一家。

      就目前所知,紹興的姒姓後裔可能居多數,但也沒有超過五百人。所以即使全國的姒姓後裔加起來大概也不足千人。由此可見,姒姓雖曾為名門,但如今已非旺族。 也可能正是因為是名門,才幾千年“綿綿不沒於世”。用第一百二十二世祖姒權的話來說:“禹後之不幸如是乎!猶幸而禹祀之不絕亦如是乎!”

     就象紹興禹陵村第一百四十一代姒紹品老人一樣,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後院,麵向禹廟恭敬地行祭拜之禮。大禹的後裔們所敬奉的早已不 單單是禹陵、禹廟,而是大禹艱苦卓絕、忠於職守、盡心竭力的敬業精神。這種精神顯然已經植入他們的骨髓,賦予他們偉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他們才能創 造出這樣動人心魄的曆史奇跡。禹陵也早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無論是改朝還是換代,無論世事風雲如何變幻,他們都一如既往、忠貞不渝地傳遞著神聖的火炬,生 生不息。正是他們真誠、頑強、執著的生命使他們能夠在四千年的歲月裏“陪護陵祠,恭承先誌”,並以活化石的形式見證著:

                我們是神的兒女                 
              我們是大禹的後裔
            我們是越王勾踐的勇士
           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守陵人

注1:姒元翼、姒承家著《大禹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注2:農曆六月初六是大禹的生日。這天,禹陵村的村民們都要舉行禹的兒子啟當政時創建的祭禹儀式。 祭祀中吟誦的祭文就是《五子之歌》。以下是記載於《尚書.夏書.五子之歌》的全文: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禦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整全的教育 回複 悄悄話 也可以說是基因(信息)的轉遞者,感歎造物主的偉大!
蔡田田 回複 悄悄話 姒姓少見,原來是有淵源,挺有意思。

族譜這根線畫出來後,時間也是連續的了。你我他都是符號而已,可是我們竟然可以思想,真是恩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