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學校裏晃蕩了八年,還教了,編了這篇課文,居然不知道出處。
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飛
為了弄個明白,百度了一下,作品出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頌》 作者 道川禪師(南宋)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
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
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祗為太分明
下麵的譯文來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5739780.htm
遠遠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巒色相;
走近溪邊仔細傾聽,卻根本沒有什麽東西叫做水聲;
春天已經過去了,百花盛開的景象卻並未消逝,隨時可以顯現在腦海當中;
人來了,驚飛了鳥,卻從未驚擾鳥性——隻是它不自知而已;
頭頭是道,處處都顯露著自性妙明;
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樣,本來平等無二,如幻不實;
可是為什麽,無論怎樣說,您都不明白呢?
隻是因為啊,您已經從自性的本來明了,轉變成了念頭的分別明了了。
一頭霧水啊,怒發衝冠之時,再Google,才發現有這樣的禪意在其中。
修行的第一境界:未入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修行的第二境界:入門, 從內部觀聽時,則聲色俱泯,實相非相。
修行的第三境界:見性開悟,滿園春色,百花齊放。花乃悟境,心意喜悅的反映。
修行的第四境界:升至雲端之上,超凡脫俗,能應對人世間的一切風暴雨寒、溝溝坎坎。
那些有生命力的文字、語言背後,當有一個思想壁壘在支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