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這個時代的虎媽、狼父──
姒玉明
千年春秋長河,流不盡兄弟鬩牆、夫妻背信、朋友反目、子女悖逆的傷心淚;
萬裏人間舞台,演不絕情仇與共、愛恨交織、恩怨相連、榮辱膠著的悲情劇。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是人們趨利而行的注釋,現在成了功利、自私、市儈、犬儒的依據。
《路加福音》十七章十一至十九節,記載了耶穌“無緣無故”醫治麻瘋病人的故事: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麻瘋的,迎麵而來,遠遠地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
其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 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耶穌對猶太人的詢問,就像耶和華上帝在伊甸園裏,向全人類的始祖亞當發出的偉大呼喚“亞當,你在哪裏?”一樣,一直在曆史的廊道上回旋,引導我們回去,回歸心靈的故鄉,領受上帝“無緣無故”的救贖之道。
可是,人墮落以後,靈魂和心智就昏暗不健全了,顯著特征之一是感恩意識的喪失。人類的感恩,被古羅馬著名哲學家馬庫斯•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稱為不僅是最偉大的美德,而且是眾美德之本。那九個人雖然肉體得到醫治,但因為沒有回來感恩,心靈就沒有得到潔淨。
這其實是大部分人沒有得到上帝特殊恩典的寫照。我們就算沒有長大麻瘋,但無論是好人、歹人,是敬虔的、不義的,誰沒有享受過陽光、雨露、空氣等來自上帝的供應,沒有得到過上帝“無緣無故”的愛呢?不僅如此,“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上帝愛人,不計損失、不圖回報、不動搖、無條件,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恩典。不像人間的愛,諸如友情、親情、愛情,難說沒有附加條件和限製,有的還別有用心。有交換條件的愛,經過時間的發酵,演變成傷害、摧殘、痛苦的記憶而載入史冊的不計其數。無論中外,拂去歲月的蛛網塵埃, 展開浩瀚的曆史畫卷,隻見:
千年春秋長河,流不盡兄弟鬩牆、夫妻背信、朋友反目、子女悖逆的傷心淚;
萬裏人間舞台,演不絕情仇與共、愛恨交織、恩怨相連、榮辱膠著的悲情劇。
功利的交易、扭曲的關懷,早在我們許多人身上打上了鮮明的烙印。即使移居海外,也會就地生根。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 就是孩子的教育。不管孩子是否同意、是否樂意接受,我們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愛,按照我們的意願、方式管束他們。
從幼兒園開始,就不惜成本和代價,不惜剝奪他們的童趣、天真、興趣、幻想、真誠和創造力,把他們塑造成應試能手,變得像父母一樣呆板、封閉,缺少情趣和幽默,好叫他們去實現大眾的理想,完成父母未竟的事業──進名牌大學,賺取令人稱羨的財富,獲取權力、名聲或地位。這種操控、駕馭性的思想,正是父母們在膽怯、懼怕和附庸之下,從外界接受來的。
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是真愛孩子,還是愛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名聲和麵子?我們到底有沒有內在的原則與信念?我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自立、自尊、自愛的磐石之上呢,還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判與奉承之上?我們難道不能成為有風骨、有脊梁、有主張的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甘淪落,受偶像支配,為他人而活?
那些著書立說,宣揚功利、得意、自誇、虛偽、市儈、無禮甚至野蠻的“育兒經”或“教子方”的“虎媽”、“狼父”,或許尚未意識到,是在以羞辱為榮耀,是在把自己精神的枷鎖當作美麗的項鏈炫耀於眾。
痛定思痛,我們搞教育,如同是郎中看病,診斷正確,可開錯了處方。不僅沒有解除疾患,反而導致了諸多疑難雜症的出現。因為分數掛帥、嚴格淘汰、不考慮團隊合作、隻顧個人奮鬥的教育,造就了無數特殊的國民。比如說,一些身居教育部門要職的人,對教育的興趣和認識,遠不如對權術的愛好和精通;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課堂內不能推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古訓,在課堂外不能行使靈魂工程師的職能。最令人揪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又要前赴後繼地在名校、職位、權力等偶像崇拜中,開始另一輪循環,而且是更激烈的競爭、更嚴峻的挑戰、更殘酷的淘汰。
應試教育的最大失敗,不是培養高分低能者,而是導致受此種教育的人不願、不能、不敢回過頭去檢討教育的問題,反思體製的弊端,以敏銳的思想、犀利的眼光和不同尋常的洞察力,追問施教者的資格和權限。什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等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口號,貌似我們關心教育、過問教育,實際上反映出我們對教育的曲解和無知。不知道教育的立足點、發展方向和歸宿點都在於重視人的尊嚴、人的思想、人的品格和人的價值。
黎巴嫩詩人卡裏•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他的《先知》(Prophet)裏,有一段關於孩子的論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為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兒女。
他們借助你來,卻非從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但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拚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但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凝視無垠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考試名次的排列、不是奧數(Math Olympiad,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成績、不是外語的分數、不是樂器的熟練程度,而是因為他們像我們一樣獨特、一樣平等、一樣尊貴。明白了我們從上帝那裏領受的大愛是無條件的,我們分享、傳遞出去的愛,也當是“無緣無故”的,不標價,不帶功利,更不許有任何不純的目的或動機。
那些作家、詩人...因為對語言有不同尋常的駕馭能力,因此能提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