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
我大膽地詢問我的同桌,家在城裏的黃勇,是否可以在每天的晚自習後,同他一道回去,再繼續學習。他回家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後,立即就給了我肯定的答複。第一個晚上進到他們家時看到黃勇的母親宋阿姨,正端著一個杯子,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他弟弟。其耐心和愛心令人起敬,啟發我明白了為什麽他們能接受我的懇求。在問候宋阿姨之後,好奇地問她喂的是什麽,她說是牛奶。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人喝牛的奶,雖然很想嚐一口,但既不好意思要求,也沒有喝的膽量。當天晚上,躺在他們家幹淨、暖和的床上,展轉反側,久久難以成眠。一個人要具有怎樣寬厚仁慈的胸懷和體貼入微的愛心,才能接受一個身份和地位都不如己的外人,住在自己的家裏呢?為了求學,為了改變自身的處境,我,一個未成年的農民,第二次住進朋友的家。在人海之中遇上這些淳樸而又良善的人,仿佛冥冥之中有誰在暗中幫助我,對他們雪中送炭的深情厚惠,又怎樣才能報答於萬一呢?二十年後的今天,一場“賺錢就是硬道理”的群眾運動在把人的積極主動性調動出來的同時,也將自私、自利和冷漠的罪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住宅越住越大時,我們的心反而變得越來越小。於是,以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為借口,即使是對自己的衣食父母,我們也越來越不樂意和他們同住一個屋簷之下了。
利用黃勇家為我提供的優越條件,除了補習完初中三年級的課程外,還對英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黃勇在初中已經上了三年的英語課,而我,以及其他從農村來的人都是初次接觸。每當上英語課時,我們就要被分到另外一個初級班裏,從ABC開始學。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的英語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較快的進步。到第一學年結束時,綜合考試成績已經能排在班上的前十名左右,有的單科成績比如物理還要靠前。看到我在學習成績上取得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黃勇的父親黃叔叔極其讚賞的同時,也要我重視政治表現。他曾多次毫不含糊地提醒我,要積極向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靠攏。但當時我口頭上答應,實際上沒有認真對待他的勸告。直到很多年以後,感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的時候,才回過頭來細思量。在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價值觀的中國,讀書人最“顯赫”的職業是從政,也就是要“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隻有通過入仕、做了官才算得上是進入了上等的行業。當然,這需要政治麵貌和具有洞悉、揣摩他人心理活動的能力,而非應試才能。但是,憑我那時對事物的認識水平,無法識透如此深刻又淺顯的道理,因此後來才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計劃趕不上變化。黃勇家裏突然來了客人,床位不夠了,我暫時回到學校裏住宿。不久,母親和她的一位小學同學──王月英取得了聯係。王阿姨家在離縣城二十多公裏的農村,但她的先生唐先光叔叔在縣城第二中學當會計,和三個兒子一起住在城裏。他們知道了我的處境,立即同意我搬過去。並在本不寬裕的住房裏為我一個人騰出一小間,以方便我挑燈夜讀。
再一次住進朋友的家裏,享受到的依然是上賓的待遇。一早一晚,幾位小兄弟燒好洗臉水後,總是要讓我先用。每次來的報紙和雜誌也要讓我先睹為快。唐叔叔知道唯一不能直接幫上忙的就是我的功課。當年的理科新增加了一門科目──生物。雖然隻有三十分,但誰又敢掉以輕心、拱手相讓呢?可是,它就像英語一樣,對我來說完全是扁擔吹火──一竅不通。唐叔叔也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靜悄悄地通過走關係、托朋友讓我進了一個生物輔導小組。由此使我在這門課程上一改被動的局麵,很快就迎頭趕上,並在後來的高考中,取得了比其它科目更好的成績。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知曉對方的難處和苦處。無論是母親的朋友──彭老師和唐叔叔全家,還是我的朋友──黃勇及其家人,在為我提供機會、時間、空間和其它幫助的時候,如同用溫柔的手肘親撫心靈的傷口,用無聲的愛攙扶受傷的翅膀。從他們那裏得到的溫暖和力量,化解了我心中的怨恨,使我有勇氣“愛鄰舍如同愛自己”(《路加福音》10:27)。縱使歲月流逝,那珍貴無比的友情,依然能越過時間的長長隧道,空間的層層阻隔,常在夜深人靜時扣問我的良知,在靈魂的深處鳴奏愛的旋律。
一轉眼,時間進入第四個學期,也就是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畢業進入倒記時階段,高考的預備鈴聲敲擊著考生們的心房,牽動著家長們的神經。但是,偏偏就在此時,學校分給班上一塊自留地,用來種蔬菜。我們幾個從農村來的同學就被分派管理那快地,負責除草、鬆土、澆水、施肥。在初夏的某一天,白天大家忘了澆水,晚上正在上晚自習時,我們被叫出了教室,摸黑抬水澆地。中途偶得喘息的機會,當我直起腰、抬起頭來時,瞥見坐在日光燈下,靜靜看書的城裏同學,我的眼睛頓時變得模糊。都市分明就在眼前,但實際上是那樣的遙遠,仿佛與我相隔千山萬水。
我們有幾千年的教育史,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具有平等、博愛意識的公民,使他們有體貼入微的心服務於江山社稷,而是通過層層淘汰,訓練出士大夫來為統治階層效勞。這種偏離靶心的教育無形之中催生了讀書人的利欲熏心和投機行為,盡管可以培養出傑出的技術專家和政府官員,但是不容易造就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棟梁之材。如果教育不能幫助受教者樹立正直、公義、平等的觀念,培養他們對苦難人間充滿同情和憐憫的品格,而隻是一味地追求器物層麵的輝煌,這就好比是在沙灘上,用草木、禾秸來建立教育的大廈。試想,當學校都不具備平等的意識和捍衛它的決心時,我們還能指望誰來體察蒼生的疾苦、提升公民的素養、呼喚社會的良知呢?
由於我們辛勤的耕耘、栽種和澆灌,班上自留地裏的蔬菜長勢喜人,很快就開始收割了。與此同時,高考的腳步聲也清晰可聞,我們都像是在經過六百多個晝夜的奔跑後,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許多家長頻頻光顧學校,不知道是來為子女分憂解難,還是來給他們施加壓力。母親處在“大戰紅五月”之中,忙於莊稼的收割和栽種,沒有時間來打攪我。父親為我買來了“麥乳精”,說是既能增加營養又可以消除疲勞。其實,我很想嚐試的一件事是喝一瓶汽水。那時候,兩角多錢一瓶,比我在生產隊勞動一天的報酬高兩倍,實在舍不得。“麥乳精”需要開水才能衝溶,非常不方便,連半袋都沒有喝完,高考的戰鼓就擂響了。
和初中畢業後有幸被推薦讀高中的同學相比,我得到參加高考的資格比他們晚了三年。雖然考場就設在本校,但和平時的考試相比,還是覺得非同尋常,因為這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次的考試。其他的同學若失敗了,理所當然地可以重來,可是我已經是一個老“還鄉團”員了,輿論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使我吃“回鍋肉”(失敗之後再回校複讀)的希望渺茫。我像擺渡的船夫,隻有憑借無所畏懼的膽量,並竭盡全力才能有望把理想之舟駛向彼岸。
寒窗十年麵壁苦讀,酷暑三天亮劍比武。
在同一時間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成千上萬的學子在教室內揮汗如雨,不計其數的父母在校門外翹首以待,舉國上下的人民在社會上競相談論。這影響前途、決定命運的三天,正好可以喻為過去的昨天、現在的今天和未來的明天。一去不複返的昨天充滿回憶,已成不動產;正在分分秒秒逝去的今天給予無限機會,任憑選擇;永無止息的明天孕育希望,但無從把握。因此,縱使今日一番寒徹骨,明天換來的不一定都是梅花撲鼻香。
一九八一年夏天,峨眉縣城第一中學二百多學生畢業,參加高考。結果隻有五人考上大學,占該校考生的百分之二,遠比當時銀行的存款利息還要低。其中,一人來自農村,是唯一沒有吃過商品糧的人,也是姒山裏率先進入四年製大學的人。
到此,我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往返曲線運動,最終停止在城市這一邊。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我的“中舉”使那些以為即使勉強讀了高中,還是要回去當農民的想法再次受到了挑戰。有些幾經高考的失敗尚未有所突破的人,由此看到了一線曙光。更多的人開始對“不愁娃兒長大做官做駙,隻愁能不能挑一百四五”的陳腐觀念產生了懷疑。思想的星星之火在這塊沒有耕作過的土地上,很快就成燎原之勢。我們和其他的人們都看到了,農村人在當時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唯一出路在於直麵逆境,自強不息。明白了隻有讀書才能脫離窮困的硬道理。自那以後的幾年裏,每逢寒暑假,家裏就像開了私塾,來訪者絡繹不絕。有了堅定信心和頑強意誌的姒姓後裔們,憑借高考這條路相繼跳出農門,散居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為了對我高考的成功表示慶祝,父親做了兩件令人難忘的事。第一,他花掉幾乎半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大袋糖果送到學校,讓我給每一位老師發喜糖,並行鞠躬之禮表謝意。第二,從六、七公裏外的朋友那裏借回來一台黑白電視機,晚上放在院子裏收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鄰隊的人聽說有像手巾一般大小的電影,就都扶老攜幼來了。院子被擠的水泄不通,連蚊子也來湊熱鬧。惟獨缺席的是需要酒肉伺候的電影放影隊和離地幾尺高的銀幕。雖然姍姍來遲的人隻能在遠處看到變化多端的熒光屏,但仍然興致不減,樂不思歸。到最後收場時,大家知道了所看的是電視,而不是電影。
自從文革以來,九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堂堂八億多人的中國就隻有幾個耳熟能詳的“樣板戲”可看。在那一段時間裏,人們的文化、思想和藝術就如同當時衣服的色彩那樣單調,隻有藍、黃、灰三種單顏色。電視不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開闊了人的視眼,因為通過它,大家能夠迅速地知道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從而看到了與外界的差距。雖然電視如前所述使人變得懶惰,但就知識的普及和言論的傳播速度來說,它有書籍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不久,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皺了長水河裏的一江春水。人換思想地換裝,一場巨大的變革要為這古老的土地帶來春華秋實、碩果飄香。
*****************************************************************
“古之學者必有師”,除了眾多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我求學之路的良師益友外,母親是一位最重要和最特殊的老師。她小學畢業後,沒有條件和資格繼續從學校裏接受重視記憶和訓練的應試教育,就在社會和家庭中接受能夠安身立命的實學教育。她不善於誇誇其談,隻知道默默躬耕;不被傳統的觀念和陳腐的思想束縛,敢於標新立異。她的行為其實來自於一種信念,那就是任勞任怨、盡心竭力的敬業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為我鋪就了人生不懈奮進的基石。在她看來,一個人若不將自己從事的職業或事業看成是一種召喚和使命,則很難活得出精神和氣質,做得出可圈可點的事情來。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大哥大、英特網“飛入尋常百姓家”時,質樸、勤儉被“送入侯門深似海”。有的家長抱怨說,他們的孩子由於父母不能開名貴汽車去學校接送他們而尷尬。父母每次去時,就被子女要求把車停在離學校百米之外。他們寧願走過去,也不願被坐高檔車的同學看見自家的普通車而丟麵子。遇上這樣的問題時,在責怪孩子之前,我們做父母的是否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呢?
想想看,如果孩子的考試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們就沾沾自喜。反之,會麵有難色的話,我們其實是在自己虛榮心的控製和支配下,毫無顧忌地傷害著孩子們的自尊和獨立人格。而這樣不幸的事往往是在無數個極其關心和重視孩子教育的家庭裏上演。如果父母可以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其他孩子在成績、特長、獲獎等方麵進行比較,為什麽就不能接受他們將我們與同學的父母,在汽車、收入、職位等方麵進行比較呢?根據言傳不如身教的說法,孩子們沒有自信、愛麵子和虛榮的“品格”難道和父母們潛移默化的教育沒有關係嗎?試問,當你迫不及待地為孩子辦理入托手續的時候,當你每天急急忙忙送孩子去學校或私塾的時候,當你日日風塵仆仆為孩子尋找一個重點學校的時候,你是否開動腦筋想過為什麽要送他們去?他們在學校受的是什麽樣的教育?你給他們的又是怎樣的教育?越來越產業化的教育究竟使他們變得聰明還是愚笨?
寫給父母們:如果你家境富裕,一無所缺,有大把大把的銀子可以炸開“貴族學校”的大門。你的孩子或許會在那封閉的溫室之中,煉就出令世人羨慕的應試才能,從而取得入住名牌大學的通行證。但他們不一定有勇於麵對挫折的思考和坦然接受失敗的能力,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生活,因為那是培養他們的自信、賦予其安全感、動力和快樂的第一泉源。當孩子們和家庭在空間上有距離以後,就容易與父母在感情上疏遠。這樣一來,家庭優良的傳統和父母奉獻的品格就難以傳遞到位。即使父母在物質財富上能充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他們不見得有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和代代相傳的家教智慧,因為他們心中的英雄和崇敬的對象往往既不是父親也不是母親。
如果你家境貧寒,一無所有,正含辛茹苦地養育你的兒女,請你“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詩篇》37:1)。你當明白,你的家就是兒女們最好的學校。你,就是他們最好、最重要的老師。再好的學校,都隻能傳授已知的,甚至是過時的書本知識,難以用來解決漫長人生中的實際問題。然而,你對他們至性至情的溫暖和仁愛,才是生命激流中永不停止、曆久彌新的活力元素;你通過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傳授給他們的可以是人生賴以生存的動力和支柱,那就是頂天立地的氣概、一往無前的精神、堅如磐石的信念,和忍耐、節製的品格。
寫給同學們:如果你投對了娘胎,有腰纏萬貫、權傾一方的父母,就善用你的資源和機運,別因此放棄了獨立和自尊,讓它們成了你自強的絆腳石。你將麵臨更大的挑戰和考驗,才能超越矜誇的自我和優越的環境。願弱者從你身上不僅看到這世界的不平等、不公平,同時也切身感受到體貼和憐憫,進而存有盼望。
如果你家的茅房風吹雨漏、下崗的父母四處苦哀求,你不必妄自菲薄、自慚形穢。人的尊貴在於有美麗的心靈、寬大的胸懷和可敬的品格。生在黃連樹下,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坎坷人生的曆練。但長在蜜蜂罐裏,衣食無憂,不差錢,有可能是一種不幸。
“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我懷揣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叮嚀和祝福,告別了親人,告別了一生一世難以忘卻的故土,踏上了一條通往象牙塔的不歸之路。
感謝你的閱讀和理解。從鄉下擠進都市以後,不管後來麵臨過怎樣的逆境,都無法超越農轉非以前的砥礪。
謝謝梅姐妹的閱讀和共鳴。在這個快餐的文化背景下,浮躁的時代裏,像你那樣能靜心得人不多,不多也。
如果下次你還去,務必請預告一下,一定要盡力趕回去恭迎。
在四川時,還坐車去你老家的山水轉了一趟呢,“峨眉天下秀”果然名不虛傳!聽說好好玩下來至少需要三天,可惜這次時間太短了。